【中國經濟】從P2P衰落看中國投資者


對香港人來說,P2P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對內地朋友來說,這三個字卻意味著慘痛的經歷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我會在這裡說說內地P2P的興起和沒落,讓大家了解內地理財的現狀。

P2P是Peer to Peer的簡寫,意思是個人借錢給個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英國的Zopa推出世界上第一家為貸款人(Lender)和借款人(Borrower)撮合借貸交易的平台,P2P從此橫空出世。

P2P的概念是將一個貸款人(Lender),通過互聯網上的P2P平台,把自己的資金“拆借”給需要短期資金周轉的眾多借款人(Borrower),以獲取較高的利息回報。整個交易過程不需要貸款人和借款人碰面,或到P2P平台的辦公室辦理手續,一般交易是通過P2P平台的網站去完成,非常便捷。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 普及後,部分P2P平台還推出自己的app,當借貸成功後,借款人賬上會收到貸款,而平台也會通知這客戶相關的信息,如利率、還款日等。

Indonesian P2P lender raises $5 million in Series A funding - Business -  The Jakarta Post
P2P的概念是將一個貸款人(Lender),通過互聯網上的P2P平台,把自己的資金“拆借”給需要短期資金周轉的眾多借款人(Borrower),以獲取較高的利息回報。圖片:dollarsandsense.sg



P2P在國內遍地開花  經營者非金融界 

這借貸概念在國外非常受歡迎,主要是由於它符合國外為數極多寅吃卯糧的人的用錢習慣。他們會利用從P2P借的錢去償還信用卡minimum pay(最低還款額),滿足他們在領工資前那段時間的資金需求,因此大受歡迎。當P2P借貸傳入中國後,很快在國內也遍地開花,但開出來的花卻有點變形…

P2P的迅速崛起與美國的Lending Club相對成功有極大關係。Lending Club通過資產證券化,發行P2P債券,讓市場上眾多的貸款人通過互聯網自行判斷和購買。債券受到監管機構嚴格監管,平台只是提供信貸信息和分析去賺取微薄的中介收入,沒有介入相關的高風險、高回報的放貸或擔保業務,也就是說P2P貸款人要自擔風險。美國擁有成熟如FICO公司的信用評分系統,加上互聯網的普及,Lending Club業務高速增長,成為當年業界的模仿對象。

中國內地從2007年開始出現P2P平台,兩年後著名的「紅嶺創投」成立,其他知名的如「小牛資本」、「拍拍貸」、「人人貸」、「宜信貸」等隨後紛紛成立。他們的創始人或有金融背景,但更多的是跨界進入P2P這個行業,本身並不是從事金融業的;也有正規金融機構成立的平台,如平安集團的「陸金所」,但為數極少,當然「陸金所」現在也不做P2P了。

拍拍贷努力去掉身上的P2P标签 更名为“信也科技”
美股上市公司拍拍貸是中國第一家貸網平台,其他平台也紛紛成立。去年11月,該集團調整戰略,把公司名稱改為“信也科技”,意圖去掉身上的P2P標籤,直接反映P2P在中國市場的衰落 。 相片:網上


內地民眾依賴政府  以為產品必能兌付 

很可惜Lending Club的模式在中國根本無法生存。其中一個因素是內地群眾對政府的過度依賴,逐漸培養出“剛性兌付”的思維,出了事便到金融機構“拉橫幅”鬧事,指望金融機構賠錢;監管機構和政府為了“維穩”會息事寧人,強迫金融機構賠錢了事。慢慢老百姓以為所有“理財產品”,如信託產品等都能兌付,所以哪裡回報高就去哪兒買,不理風險。

P2P要成功吸收資金,自然需要提高回報率,大量P2P平台的產品的回報率都是10%以上,甚至15%以上也很普遍,因此只能貸款給高風險項目。例如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項目、上市公司大股東以股權作抵押融資、甚至是為P2P平台的母公司融資的自融行為等,靠著沒出事的項目的高回報去覆蓋壞賬損失的方式營運(即傳統銀行存貸業務的模式)。但銀行那麼嚴謹都不可能維持零壞賬,P2P平台又如何做到呢?因此他們會向借錢的人收取高利息作對沖壞賬風險。

P2P要成功吸收資金,自然需要提高回報率,大量P2P平台的產品的回報率都是10%以上,甚至15%以上也很普遍,因此只能貸款給高風險項目的高回報去覆蓋壞賬損失。圖片:網上



國務院支持互聯網金融  埋下禍根

不幸的是國務院在2013年對互聯網金融採取積極支持的態度,以為可以舒緩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卻埋下禍根。在政府“支持”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監管完全缺位,監管機構甚至連最基本的資金託管都沒有要求,結果是P2P在不到10年,便如雨後春筍般遍佈全國、無處不在。

P2P人手理應以IT編程人員為主,理論上P2P的營銷應該集中在互聯網,但企業要付上高昂成本給互聯網巨頭公司才可增加流量;因此大多數的P2P平台除了大量在線下打廣告,都會在大城市的核心金融區租下奢華的辦公室,成立所謂理財公司,以高昂佣金吸引銷售人員加入,聘請明星代言,如湖南衛視著名主持人汪涵曾為「愛錢進」代言(愛錢進在2020年6月被北京警方立案偵辦)。

平台也會大量吸收不同類型的客戶,甚至在住宅小區“送油送米”、舉辦免費旅遊團等,編造一個一個“謊言”,讓投資者下載app並聲稱會教他們怎麼去買“理財產品”,成功吸引金融知識匱乏的退休人士投資這類產品,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也上當。到最後,這類貸款的資金投放在哪都成了謎,很多P2P平台,如「愛錢進」、「團貸網」、「草根理財」,的老闆最後不是攜款逃跑、自首、就是給抓了。

P2P平台成功吸引金融知識匱乏的退休人士投資這類產品。到最後,這類貸款的资金投放在哪都成了謎。圖片:網上



P2P老闆攜款逃跑  全國只剩6家

仔細分析,絕大部分的P2P平台沒有任何風險管控能力,卻幹著銀行不敢做的買賣,無視投資者是否合適投資P2P產品,信息披露不盡不實,把風險傳送到社會各個階層,重複著百年老把戲——龐氏騙局!中國經濟從2015年開始出現不景氣,最終戳破這個泡沫。

在經歷越來越多的“跑路”事件後,中央政府終於意識到芝加哥學派這種對金融市場參與者品德的“良好預期”是如何荒謬,互聯網金融是不能輕言支持而又不管的!在2016-2017年中央推出法規去監管這些把自己當銀行的傢伙,通過幾年痛苦的清理和整頓,抓捕大量通過P2P欺詐的歹徒,P2P漸漸消失,從高峰期的5,000多家到現在只剩6家,而2017年中國P2P的規模是接近3萬億人民幣的天文數字啊!


從2016年4月開始,中央啟動全國互聯網金融大清查,曾經風靡全國的網絡金融全軍覆沒。圖片:網上



P2P在內地的興起與沒落,離不開政府對金融創新的過度縱容,和老百姓對投資的無知。香港金融機構在2008年金融風暴中,經歷雷曼迷債的災難而暴露的愚昧及貪婪,明顯沒有對內地監管機構產生足夠的警惕。P2P無論在資金池、經營模式、目標投資者、槓桿率都對社會產生極高風險,一點風吹草動就全軍覆沒,到真正出事的時候才賊過興兵,帶來的教訓實在太大了。

事件令我們關注到中國民眾對理財產品需求殷切,但投資者教育卻非常缺乏。內地群眾熱衷到處投資房地產的緣由,不單單是因為投資產品的缺乏,當中亦反映內地人民投資知識的匱乏,和賺快錢慾望的膨脹,使得鋌而走險氾濫!



港金民
一名在香港土生土長,在內地工作超過20年的金融“民工”,對内地金融狀況有自己的看法。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