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蟲眾.從眾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被一些心理所左右,就像一種潛規則,意識不到卻又影響着我們的行爲。其中之一是從衆心理,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爲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爲等方面與大衆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

人們在群衆壓力下,其行為或信念會隨著群體而改變;而在沒有群體壓力時,個體是不會這樣做的。

群體的壓力可能是明確的,也可能是含糊的。明確的壓力是指群體會採取威脅或懲罰逼使他人跟隨;含糊的群體壓力是指,個體認為如果他/她不從眾的話,可能會受到威脅或懲罰。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讀書的時候,即使自己對某事情持反對意見,但當班上過半數同學擧手贊成的時候,就會出現猶豫,或不好意思跟大伙不一樣的心理壓力,最後還是投贊成票。

群體的壓力無處不在,不但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也充斥於網絡世界。互聯網上不斷出現“網絡欺凌”事件,正正就是被欺凌者的言論不合大眾意願,而遭到謾駡、侮辱、和圍攻,令本來可暢所欲言的社交網絡,也要經過“自我審查”,逼使人們從衆。


去年9月23日,數以百計中文大學學生響應網民發起的抵制美心行動,抗議美心創辦人長女伍淑清撐警,在大學的美心飯堂設置連儂牆阻嚇學生光顧,“從衆”的學生都跟大隊不到飯堂吃飯,排隊買飯的人龍不見了! 相片:湯惠芸/美國之音



害怕孤立形成從眾心理

心理學研究顯示,在人類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當個人的感覺與大多數人的意見發生衝突時,爲了使自己不被別人認爲是異類,不被群體所排斥,人們通常會放棄自己的看法而跟大多數人的意見趨於一致,即使那個決定是錯誤的。研究顯示,個體不願標新立異、與衆不同而感到孤立,而他的行爲、態度與別人一致時,就會有“沒有錯”的感覺。

中國有很多諺語表達了這種從衆心理,“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這些諺語提醒人們,如你偏離群體過多,你卓而不群,就會受到群體強大的壓力乃至嚴厲制裁;若個人能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其他人的反應是“喜歡、接受、優待”這人。相反,對於個別離群之馬,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顯示出“厭惡、拒絕”。在大是大非面前,人特別希望作出正確的反應,偏離集體產生的壓力會更大,因此從衆現象更為突出。



圖為去年6月25日的貼文,轉發網上謠傳指TVB高層袁志偉參與示威,然而相中人真正身份是民主黨主席胡志偉,之後竟然有人不斷進行網絡洗腦,呼籲杯葛TVB,並以「不轉不是人」為題作道德綁架,製造群眾壓力,引導網民跟隨轉發。相片:網上



受制於網絡的思想

現今科技發達帶來每天不斷的資訊,但卻不能令人們有更獨立的思想,反而加劇了從衆心態。在互聯網的信息中,很多網民不知不覺的被支配,對凡事“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這麼認為」,「大家都這樣做,我也跟著這樣做」,以尋求一種被集體認同的安全感。

在網絡世界裏,這種“跟大隊”的心態不但令眾人思想趨向單一化,更容易令大眾被洗腦, 這是因爲絕大部分網民看到的都是別人分享的內容,再加上一些經過不良媒體或利益集團制造的謠言刻意與生活息息相關,而閱讀者對訊息亦缺乏獨立理性的分析能力、和探求真相的欲望,便照單全收深信不疑了,造成社會危機。

縱觀今日香港黃藍對恃局面,雙方都有人利用這“從眾心理”去操控大眾,「你不支持暴亂就是敵人!」、「你不撐某個藍營領袖就是賣國!」。持反對意見的人會被“私了”,遭到群起批評或攻擊,這不是很明顯的群眾壓力,甚至威嚇嗎?還有誰敢異議?

當然,有部分並非因為害怕恐嚇而把自己定位為黃或藍,而是受到操控者及以被操控的群眾那些似是而非,又看似大義的歪理所影響,深信自己正做著公義之事,這些知識既低,又不作深究照單全收的目盲蟲眾,就更容易成為從眾心理這圈套下的獵物了。

其實,從衆行爲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放眼世界,各個國家都存在從衆群眾。不過,一些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人們所表現的從衆行爲是有差異的。“東方人喜歡中庸”,講究以和爲貴,而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這種文化差異的結果是,東方人更容易從衆。


從去年反修例以來,網絡上出現大量所謂「聯署」訊息,內容都是要求網民參與杯葛、譴責某人某事,或要求政府順從民意等,並使用「有良知的正常人」、「假如你是中國人」等字眼。不少網民收到這類訊息後,會毫不猶豫地支持聯署。



避免不自覺地從眾 

一個人是否容易從衆與他本人的知識面有很大關係,知識面越全面,經驗越豐富,就越不容易從衆。 

另外,一個人的個性也與從衆行爲密切相關。智力高或求知欲強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較多,思維靈活,自信心較強,不容易產生從衆心理,而智力低或求知欲弱的人容易從衆。同時,需要社會讚譽的人,特別重視別人的評價,希望得到他人的讚譽,亦比較容易從衆。

要避免在不自覺下成為從眾的盲蟲,對人與事的獨立思考和分析,對資訊及理據的探求真相,這兩者都是缺一不可。



謝君諾
無私生正見,無執始清明!筆者一直深信「無私」是觀察人與事之真面目的顯微鏡。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