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美衝國會給泛民上了一節政治課


2021年1月6日清晨,香港有50多位港式民主人士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被捕。同日,美國發生國會被示威人士衝擊破壞,美國政府定性為“暴亂”。

世事無常,但總有驚人的巧合,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和美國示威兩個不同的政治事件上竟然用上同一劇本,為香港人在反修例運動以後的思考過程中上了一節理性課。驚人的相似,最能引起人們作理性的分析,從而對法治精神的重塑,對政棍以非法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的深度認識。事件令香港人明白違法是沒有美麗的借口的,並了解到針對社會運動的習慣性發生,港區國安法的頒布實施更有現實需要。想像一下,上月6日香港泛民攬炒派被捕之後,如果沒有同日的美國國會暴亂,如果沒有港區國安法,港式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一定會掀起一場類似2019年「全城還眼」的示威,但直到今日,一切都非常平靜,那些經常發言的反對派好像自封了嘴巴!


港警以涉嫌顛覆國家政權拘捕53人,你如何看港府稱初選違法的理據?|香江霧語|端圓桌|端傳媒Initium Media
1月6日,港警針對去年舉行的「35+ 民主派初選」,以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中的顛覆國家政權罪拘捕53人,包括負責統籌民主派初選的前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圖片:端傳媒

同日(6日)美國時間下午,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持械闖入國會大廈,試圖阻止國會議員認證美國大選結果。圖片:路透社



反對派閉嘴,不是因為無話可說,而是說不出來。

其一,被捕的50多人,全部支持香港反修例運動的暴徒暴行,反對將反修例示威者那些行為定性為暴亂。現在撐他們的腰的美國卻第一時間把應享受“示威自由”的人士定義為暴徒,把示威活動定義為暴動。香港這50多人一直領旗叫喊的的五大訴求中的第二條“撤回暴動定性”,現在美國政府示範了是可以隨時取消的,變成「五大訴求,缺一都可」了。

其二,他們終於知道自己支持的暴亂,真的會令所在的國家,所住的城市不安全。

其三,他們真的害怕會觸犯國安法。


港式民主  追求民主還是摧毀法治?

民主是普世公認的社會價值,就像科學一樣。科學家會把掌握的科學知識貢獻自己熱愛的祖國;同樣地,擁抱民主的人士也會並基於對祖國的熱愛,為自己的國家追求民主化。

港式的民主人士,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嗎?黎智英、黃之鋒、戴耀廷、李柱銘、香港那些支持泛民、支持黑暴的“香港巿民”,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嗎?如果我說他們這些人熱愛自己的國家會讓人笑掉了牙!不愛自己的祖國,卻在其國土上以“追求民主人士”自居,然後暗裏和祖國的政治對手密切交往、在香港推動反政府議政方式、攬炒、違法達義,這種“港式民主”現象背後真正的目的是追求民主,還是摧毀一座原本安定的法治城市?值得思考。

“港式民主”是為了是追求民主,還是摧毀法治? 圖片:Quartz



重新思考民主制度 

如果真的愛國,為什麼會害怕國家安全立法?也許很多人立即會反駁,國安法會限制香港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我們要捍衛這些自由。我也認同需要捍衛這些自由。可是,從回歸至2019年的6月,香港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是全世界體現得最好的城市。可笑的是,一場反修例運動,言論自由成為制造謊言的溫床,新聞自由成為全民皆可當記者的藉口。後有「全城還眼」、「太子站獻花拜祭」、「記者擋路協助施暴者向弱者施暴」、「警察害怕遭起底欺凌」、「警車要加鐵網保護」等等。香港這個社會已經到達言論欺人、記者幫兇的境地,他們所謂的自由越過法治的界線,令社會上人人自危。


香港反送中示威者7日晚間再次聚集旺角警署周邊,抗議8月31日港鐵太子站的車廂無差別襲擊市民事件。圖為儘管港府證實31日無致死個案,但示威者仍送上鮮花「悼念死者」。(中央社)
一場反修例運動,言論自由成為制造謊言的溫床。圖為2019年9月7日晚,儘管港府證實31日沒有死亡個案,但示威者仍送上鮮花“悼念死者”。831太子事件後,每個月底不少市民會到太子站獻花“拜鐵閘”。 圖片:中央社



當然,這些人亦會辯稱“只愛香港”,愛國不是他們杯茶。可以想像一下,既然他們不愛國,又跟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政府走在一起,同時在香港做一些影響政府施政的事情,反對香港為國家安全立法,形同開放大門讓美國或西方國家可以在香港肆無忌憚地實施反華手段。這是港式民主存在的目的,並非真正為了民主,這正是國安法立法的原因,就是杜絕這些危害國家的行為。

去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在港頒布實施,西方國家隨即實施制裁手段,對香港影響大嗎?跟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影響相比,應該是九牛一毛。事實證明,中國在89年六四社運後受到西方制裁,但得到的是30年來的經濟騰飛。而雄霸全世界30年的西方民主制度,在民粹主義抬頭、抗擊新冠肺炎失敗、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醜陋過程一一呈現之後,這個看似無法取代的制度——民主,必會引起全世界的人們重新思考。


狄曬看
取之於粵語滴晒汗,一般形容一些比較反常、激烈、可笑、可悲的個人或社會行為, 針對性發表的個人看法,引發人們對社會事件有更深入的思考。


圖片編輯:Airon Yiu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