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帶來語言藝術之死?


隨著時代的轉變,網絡用語和潮語暗流湧動,悄悄地崛起,人們的用語逐漸消失了一種藝術感。

古時的《詩經》中的風、雅、頌,上流社會多引用《雅》的詩句,「逃之夭夭,灼灼其華」用詞精煉,短短八字內能描寫出桃花盛開之景。唐詩宋詞的平仄,韻律恰到好處,描寫至極緻。以《錦瑟》(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 為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寄託追憶亡妻之情,生前对她瀀不經心,死後才追悔莫及,表達後悔、無奈,和無盡愁緒。

現今的社會上,人們的談吐早已經少了一份優雅。到了21世紀,時代的進步使社會的重心從文學轉至科研,中國這些詩詞歌賦被標籤為「無用」,「冗長」和「沉悶」,若非教育制度的存在,莘莘學子是很少機會可以接觸到這些古典文学。

另一邊廂,網絡潮語興起,受年輕人廣泛使用,而不同地方的潮語各有特色。 英文的網絡潮語大多是英文字的縮寫,如「lol」意即“Laugh Out Loud”(大笑), 「OMG」是“oh my God”(我的天啊),「TGIF」指“thanks God it’s Friday”(感謝主,今天是週五),「ff」是“final fantasy”(最終幻想),「cp」是“couple”(情侶)。

但在香港近年湧現的網絡語真的是千奇百怪,亦充滿創意,很多是以英文字母速寫中文語句,例如「LM」意思是“留名”,「msw」則是廣東話“無所謂”的英文縮寫,「1999」代表“言語含糊”,「ching」是“師兄”,「C9」代表“師奶”,「5g」表示“不知道”。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潮語興起,如「OMG」(意指“oh my God” )和「lol」(即Laugh Out Loud)等簡化字母已變了日常用語。



近年在香港,大量網絡潮語湧現,例如「LM」意思是“留名”, ching 指“師兄”(c hing)圖片:網上。


這是語言學的新現象,值得語言學家研究背後的文化意義,包括側面反映香港這個城市的速度需要。可是很多人對這些網絡潮語嗤之以鼻,批評這現象代表香港年青人非常懶惰,不想寫需時長的中文字,亦有人對此感到憤怒,認為出現這些大量毫無藝術感的潮語,代表語言藝術的死亡。

這結論是否公允? 讓我們先看看歷史。 

縱觀古今語言藝術的演變史,語言的轉變其實是一種推進罷了。從唐詩走到宋詞的轉變中,詞原本被稱作「詩餘」,代表詩之剩餘。後人推測這可能是由於唐朝是文學頂鋒,到了宋朝,雖然當時的詞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和藝術氣息,但由於形式簡約了,便會被認為是藝術的下滑,故被貶為「詩餘」。

如唐詩《無題》(李商隱以男女離別為題材創作的一首愛情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格律詩十分講平仄、韻律、字數和句數;但到了宋代,宋詞演變成沒有這些要求了,好像《相見歡》(南唐最末一個皇帝,李後主,被囚於宋國時所作抒發悲痛離愁的名篇)「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三字,九字一句亦可,平仄,韻律沒拘制。


五代十國《相見歡》 李煜

唐代《無題》 李商隱


這恰恰與現今社會的網語相符,從以往的繁鎖但優雅的文句,演變成直接了當,簡潔精煉且實用的用語。

這是否代表語言藝術的消失? 

藝術一詞本是難以賦予絕對定義,藝術無形,要為無形之物設下框架是不可能的。潮語因創意所生且富有趣味,何嘗不是一種藝術?它正反映21世紀的社會,生活步伐急伐,對話簡潔直接,這些是現今世界的特色,強將語言藝術定性為傳統、古時的那一套並不明智。

世界轉變,人民隨之改變,語言亦因世道的不同而改變。藝術是活的,以另一角度看待,這就是語言藝術演變的新一頁。


三面鏡
16歲男生,只從理性不從潮流,逆風而行,以理性創造主流。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