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駐港幹部“啟示錄”

2016年赴港時,已近香港特區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尾聲。後來,便發生了候任議員宣誓辱華事件。那一天,我坐在面對維港的辦公室裡,看到了電視上他們的“表演”,看到了辦公桌前同事們的義憤。

還記得當時同事說的一句話:“我們正負重前行!”


五年過去,又將迎來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此時的香港,情勢逆轉,形勢改換,態勢清晰,歷經一年來有力的撥亂反正,時與勢已經站在了歷史新的一邊。前兩天,曾經的同事離港回京,已是一副卸下疲憊的樣子。

他說:“萬分留戀,了無遺憾。”


“一國兩制”事業的香港篇章,無數人在書寫,駐港幹部亦是其中之一。

帶著使命而來,他們身受重托、肩負責任,在“一國兩制”的香港試驗場戰風斗雨;帶著情懷而來,他們遠離故土、捨棄舒適,在全新社會環境和工作條件裡櫛風沐雨;帶著希望而來,他們體察港情、傾聽民意,一直在與香港同胞同風共雨。

香港每個刮起“風球”的日子裡,如果統計正常出勤人數最多的辦公樓宇,一定有西環的干諾道西160號;香港的每個周末,如果統計照常上班人數最多的物業小區,一定有灣仔的跑馬地宿舍。

內地放假,他們按香港工作時間值守;香港放假,他們按內地工作時間忙碌。正是駐港幹部365天無休不止的勤勞與付出,才讓中央出台的惠港政策成型和落地,才連接起750萬同胞與14億國人,使兩地同頻共振、相向而行。

2019年修例風波時,他們亦曾置身險境、遭受埋怨,但他們始終記得自己是誰、自己在哪裡、自己將向何處。

與香港、與香港市民“行埋一齊”(走在一起),正是他們最真實的狀態、最可愛的姿態、最堅毅的身影。


2019年修例風波時,他們亦曾置身險境、遭受埋怨,但他們始終記得自己是誰、自己在哪裡、自己將向何處。圖為2019年7月21日,民陣再發起721反修例遊行,遊行人士及後前赴中聯辦示威,晚上中聯辦外的人群繼續增多,最後包圍和衝擊中聯辦大樓。圖片:香港01

721當晚,示威者在中聯辦大樓外的石牆壁上寫上「支那」的侮辱字眼,並向國徽投擲墨水彈,國徽被塗污半黑,反映爭取民主人士對中國及其幹部的憎恨,究竟在中聯辦裏面工作的人是否如他們眼中的邪惡?圖片:網上



他們很多都是我相熟的朋友。

駐港幹部A,2016年初識時尚有一頭濃密烏黑的頭髮,早前再見時已兩鬢斑白,而他與妻子已兩地分居7年。

駐港幹部B,小孩還在襁褓中就離開北京,再回家時孩子已不敢相信眼見的這個男人就是傳說中的爸爸!

駐港幹部C,在港5年走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每逢內地朋友來訪,總是滔滔不絕介紹這裡的風土人情,臉上的那種喜悅,好像在講述著自己的故鄉。

駐港幹部D,辦公桌上從來都是一摞摞的文件,辦公椅背上從來都放著一個暖水袋。

駐港幹部E,離任兩年了,附近7.11的店員仍詢問其近況,加油站的職員仍記得其愛好,好幾次對人說:他該回來了吧?

正在這裡的,一年匆忙;已經離去的,一生牽掛。投身傾情於此,便不曾漂浮、不留遺憾、不會忘記。


楊健先生便曾是駐港幹部中的一員。

2013年赴港,2020年離港,作為中聯辦前副主任,他在香港整整呆了7年。

7月15日,香港大公文匯網刊發消息:“書寫‘東方之珠的文化傳承與深情厚誼’  楊健著《風雨香江情與思》在港首發” ,該書是楊健在香港任職期間觀察社會、體悟生活、探究文化、追憶往昔的文章結集。

香港中聯辦前副主任的書,駐港幹部的書,尚冒著熱氣、帶著露珠的書,正是了解研究香港這座城市、了解研究香港駐港幹部這一群體的最好素材。

於是,接下來,我找到了這本書。

於是,僅用兩天時間,我便讀完了這本厚達400餘頁的著作。

書的封面上,畫了一扇窗戶。正是透過這“窗戶”,我看到了楊健先生7年的奔波和努力、7年的體察和思考、7年的收獲與富足。

也正是透過這“窗戶”,我看到了駐港幹部的付出,看到了干諾道西160號的群體影像。

走進這本書,我們就走近了他們,對他們就有了更立體、形象、飽滿的認識。


香港中聯辦副主任楊健(前)。資料圖片
1984年畢業於江西大學中文系的楊健是記者出身,畢業後進入新華社江西分社,歷任採編副主任、主任、副社長等職,1996年出任新華社江西分社社長、黨組書記,2000年調任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等。2013年,楊健調任香港中聯辦副主任。2020年4月,楊健已經年滿61歲的退休年齡,故不再擔任中聯辦領導職務。靖海侯說:「2013年赴港,2020年離港,作為中聯辦前副主任,他在香港整整呆了7年。」。圖為楊健在港工作時的照片。圖片:頭條日報


《風雨香江情與思》是楊健先生的作品集。59篇文章,無一講述的不是情懷。

第一輯“香江情緣”,楊健先生寫了19個人物,有國學大師饒宗頤 、攝影大師陳復禮,有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有電影明星夏夢、成龍,還有文化名人、社團領袖、宗教人物、諾獎得主、大學校長等。以親身見聞的生動細節,讓他們走到了讀者的面前。他在寫人物,也在寫自己,寫出了一名駐港幹部的見賢思齊。

第二輯“獅山擷翠”,楊健先生談了17種香港風情,食粥記、排隊記、看牙記、購物記、海泳記、風球記……透過市民生活的衣食住行,講述了香港人的專業精神、管理經驗、服務理念和規則意識,更揭示了中華文化在香港世代相襲、百業相續、融入血脈的不絕傳承。他呈現了對香港的獨特觀察,也呈現了在香港的用心融入,寫出了一名駐港幹部的腳踏實地。

第三輯“維港觀瀾”,楊健先生論了17種觀點,闡述香港的變與不變,批駁“港獨”的歪理謬論,揭露反對派的“民調”玩法,建言灣區發展,呼喚政策落地。以明辨是非、澄清謬誤,以在風雨飄搖、眾聲喧嘩中的從容自信,他寫出了一名駐港幹部的意志和底氣。

第四輯“北望憶思”,楊健先生談兒時夢想,講求學經歷,記傳媒往事,追憶父母,寫出了一名駐港幹部最樸素的情感、最真實的人格、最誠摯的付出。

書裡面,盡是家國,盡是人生,盡是對事業、對責任、對人對己的不辜負。

可以說,《風雨香江情與思》打開了人們想要了解香港的一扇窗戶,打開了人們想要了解駐港幹部的一扇窗戶,也打開了駐港幹部做好香港工作的一個視角。


《風雨香江情與思》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於7月14日在香港書展首發。圖片:文匯報


怎樣做好一名駐港幹部?

中央有要求,香港有期待,個人有體悟。

結合在港期間的觀察思考,結合香港朋友的建議諫言,亦結合這本書提供的視角和啟示,或許有以下一些答案:

交往港人要誠。走出“同溫層”,走進普通人,擴大“朋友圈”,擁抱“陌生人”,把少數反中亂港分子與廣大香港市民區別開來,看到香港愛國愛港的大多數,相信香港愛國愛港的大多數;“求大同,存大異”,劃出最大同心圓,以溝通減少分歧,以真誠溫暖人心,以尊重贏得認同。

觀察港情要實。睜大眼睛去看,豎起耳朵傾聽,不頤指氣使,不坐而論道,更多“走過去”而非“喊過來”,用腳去丈量香港這片土地、感受香港這片土地;不停留在表面,不人云亦云,始終理性辯証看問題,尊重港人價值理念、貼近港人思維方式,正視社會矛盾、找准社會症結,反映市民訴求、回應市民訴求,有言也有行,報喜也報憂。

面對挑戰要穩。大是大非上有敏銳性、判斷力,領悟、執行中央決策說一不二;胸懷“國之大者”,牽掛“港之大者”,始終朝著“一國兩制”香港實踐既定目標任務前行,在風雨中相互加油,在黑夜裡人人發光;相信可以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推進香港人心回歸,建設香港美好前景,相信自己正在與香港750萬同胞一起創造東方之珠新的歷史。

去年6月,我發表了《中聯辦的“香港地位”》一文。文中說:

香港社會裡,需要中聯辦人的身影,
在餐館裡,在公屋裡,在校園裡,
潛行、深耕,
把自己融入人群與時間。

駐港幹部,且潛行,且深耕,且把自己融入人群與時間。


圖為2020年1月6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履新見記者,成為第一位在上任時便邀請傳媒進入中聯辦大樓內發表講話的主任,他承諾日後會與傳媒交流。 圖片:中聯辦



駐港幹部不容易,駐港幹部可以有更好的作為。

來到了香港,就要扎根在這裡,不選擇漂浮,不以為過渡;就要走出辦公樓,走到市民中間,同他們一道在風雨中穿行,一同見証風雨過後最美麗的彩虹。

2020年國慶節,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到香港基層社區慰問。2021年7月,香港中聯辦組織18支隊伍共300個小組的義工團,分赴港島、九龍和新界,探訪居屋、公屋、劏房市民和新移民、少數族裔等1500戶基層家庭,開展“溫暖關愛進社區”活動。

他們,今天,正在以這樣的姿態與香港同行。


靖海侯
內地知名博客,資深傳媒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靖海侯”。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