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為劉利群說話,葉劉是「假愛國者」嗎?


政務官劉利群升任食衛局常任秘書長一事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爭論,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事緣於劉利群在擔任食環署署長期間的多項決策令人費解,卻仍然得到加薪升職。《大公報》和《文匯報》隨即「發功」,炮轟其在2019年任職食環署署長時,放任「黑暴」文宣,卻迅速清理愛國標語,指她不符合「愛國者」標準。

其後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站出來為劉利群「說項」,更引發了公眾對葉劉「保黃」的質疑,某KOL更在其Facebook的個人「講場」批評葉劉的做法,並借題挖掘出葉劉的「往史」,包括葉劉在2003年赴美留學時所跟隨的教授的「劣跡」,以及她曾經於2012年和陶傑、鄺俊宇、周永康一起聯手力推「舔日」作者健吾主持的商台時事節目《903國民教育》;用以說明葉劉缺乏政治敏感性。


2月26日, 《大公報》炮轟劉利群(上圖)在 2019 年任職食環署署長時,未有積極清理黑暴分子在全港瘋狂張貼反中亂港文宣,變相縱容黑暴播「獨」,卻迅速清理愛國標語,質疑她為何能夠升職。文章提到有市民曾投訴劉利群的丈夫蔡海偉(下圖)是社聯行政總裁,該機構在黑暴期間開放場地讓暴徒休息,質疑劉利群懶理黑暴文宣與丈夫的政治取態有關。圖片:大公報

在2019年黑暴期間,連儂牆出現在香港18區,多次引發流血衝突。圖為大埔連儂牆。相片:莊曉彤/眾新聞


贏得「道理」卻造成建制「內殤」

最近幾個月裡面,建制陣營內部不斷出現不協調的聲音,筆者認為,同一陣營內出現不同意見非常正常,每個人即使立場相同,也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和處事方法。 但這種差異如果演變成人身攻擊、起底、甚至質疑對方的立場,就會導致撕裂和對立,造成香港愛國陣營所不願意見到的局面;這說明什麼問題呢?恰恰就是上述KOL口中所說的「政治敏感度」不足帶來的後果。

實際上,正是因為這些「民間議政者」缺乏足夠的政治素養,只關注自己的言論的煽動性,只關注點擊率和個人的高光時刻,以至於會「只求效果,不顧後果」,沒有考慮到「雙面刃」的兩面性,在贏得「道理」的同時也會失去了「道義」,不小心就會傷害了自己陣營的有生力量,造成建制的「內殤」。而廣大「吹水群眾」往往會盲目地為他們搖旗吶喊,不知道即使言論正確,也會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甚至自毀長城!香港有很多知名的政治評論家,他們有條件成為政客,但永遠不會成為「政治家」,因為缺乏大的格局。


香港不應重演文革式悲劇

我不反對有人就葉劉被指袒護劉利群的立場與言論提出討論或者批評,但必須以事論事,如果把對方過去跟隨過什麼教授、歷史上做過什麼事、說過什麼話都挖出來,以達到貶低他人形象,從而否定對方當前行為的做法,性質就變成人身攻擊,這絕不是以事論事的君子行為。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某些言辭鋒利、在網上表現出具有高人一等的「政治智慧」的KOL始終無法上位的原因。

葉劉淑儀(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中國有句古話,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每個人的出身和過往歷史是一個足跡,但不能以此作為標籤。是否以往讀書的時候跟過反華的民主大師就是葉劉的罪過?為什麼過去這十幾年沒有人提到,今天卻被挖掘出來? 圖片:余俊亮/香港01



舉某KOL抨擊葉劉的言論為例,是否以往讀書的時候跟過反華的民主大師就是葉劉的罪過?為什麼過去這十幾年沒有人提到,今天卻被挖掘出來?過去的二十年裡面,葉劉的言行舉止是否體現出她有反華的傾向,其政綱是否有高舉民主旗幟?挖掘她的過往歷史是否為了說明她的政治立場有問題?

中國有句古話,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每個人的出身和過往歷史是一個足跡,但不能以此作為標籤,否則,就會演變成和中國解放初期和文革中的情況一樣,個人的「成分」和「歷史」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只要你看過什麼不該看的書,或者認識了一個外國人,你就是特務。香港有數萬名港英時代的公務員至今在職,他們都跟隨過彭定康,是否全部有立場問題?還有數以十萬計的留學回歸人員,是否需要審查他們的教授做過什麼?說過什麼?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期間,個人的「成分」和「歷史」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官員(見圖)成為被批鬥對象。圖片:網上


政府處理事件缺透明度

香港公務員隊伍在過去的一年半裡的確暴露出嚴重的問題,許多高官的政治立場在這場風暴裡面一覽無遺,葉劉也不止一次抨擊他們的所作所為,但為什麼她會偏袒一個在暴亂中一再作出令廣大市民感到無法理解的決策的資深AO?我個人認為,葉劉有許多內心的獨白沒有講清楚,也不願意道破。明眼人應該回想一下,為什麼政府始終沒有回應大眾和媒體對劉利群的質疑,為什麼始終不對食環署過去一年半的表現作出評價?為什麼對市民無法理解、無法接受,並使廣大市民深受傷害的各項食環署決策不作出回應和解釋?是否在袒護劉利群的犯錯?是否官官相護?還是牽連到其它更高級的AO?甚至是特首?葉劉所指的「上司」是誰?為什麼政府不出來解釋,需要葉劉為她辯解?

對上述問題,我自己不設答案,因為政府處理這件事的透明度相當低,回想整個黑暴事件,包括警隊行動在內的許多決策是不公開的,我們每個人都在臆想,究竟是林鄭的決策還是中央的決策?這些問題如果一天不公開,我們始終都在瞎猜。以另一位在風暴中表現軟弱的盧偉聰為例,在市民的一片罵聲中照樣得到榮休,不能不讓人得出這樣的結論,政府仍然存在官官相護的問題。我們相信政府需要權威,但也需要威信,衡量一個高官的尺度在哪裡?是掌握在特首手中,還是應該有更好的機制?政府有責任給市民一個交代!但什麼時候才能公開?是否像北京六四事件,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我不得而知,但希望不要太久!

劉利群掌管下的食環署,遲遲不移除連儂牆。
劉利群掌管下的食環署,被批在黑暴期間遲遲不移除連儂牆。但為什麼政府始終不對食環署過去一年半的表現作出評價? 圖片:網上


民智有待提高

香港無論過去或現在,都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但也是一個「無掩雞籠」,各種不同的價值觀長時間並存在這1000平方公里土地上,各種不負責任的媒體會不斷敲打我們的智商,特別在網絡信息時代和快餐文化時代,人變得膚淺,變得碎片化,不同的意識形態之間的爭鬥只需撥弄手機已經瞬即完成。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沒有自己的基本判斷力,我們就會變成一個鐘擺,我們就會做出許多錯誤的抉擇。

中國早在一百多年前,以北大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就在高聲呼籲要提高民智,但到了今天,我們的民智還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社會還是處在「人云亦云」的羊群效應狀況,如何能應對愈加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當然,眼前的混亂狀況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時刻保持清醒的客觀態度,它將有利於我們從中學習,從中成長。

中國早在一百多年前,知識分子已經呼籲要提高民智,但到了今天,我們的社會還是處在「人云亦云」的羊群效應狀況。圖片:網上


葉劉會否「一鋪清袋」?

我不認為葉劉會就此「一鋪清袋」,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她絕不會傻到要「逆流而上」,她是否「假愛國者」,還是潛伏最深的「黃絲」? 時間會給我們一個答案。至於香港資深AO群體,這個已經連續十幾年幫助香港贏得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城市運營效率世界排名第一(偶爾第二)的政府管理團隊,究竟是香港的財富,還是香港前進的阻力?這個世界級的團隊,為什麼在2019年的風暴中一攻即潰?我們心中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一切在於香港需要一個更完善的政治制度,在於最高決策者能否無所畏懼,能夠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


千朝量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