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 :涉港輿論鬥爭,如何寫好評論文章

此一舊文,為香港某評論員社團文集所作之書序。近日重溫,仍以為其中觀點,符合當下香港輿論場之情狀,有益革除香港輿論斗爭之弊病。

如書序所言,文章是有“精氣神”的,作者所思所想都不能暢快表達,不能舒展個人心聲,自己尚不能愉悅自己,且仍覺得拘謹、憋悶、遺憾,又怎能奢望他人讀之酣暢淋漓、賞心悅目。

好的文章,讀者能聽懂它的“聲音”並“怦然心動”,獲取前行的力量,看得到自己和家國的未來。

 ****************


“敢”是一種“精氣神”

輿論場上,不乏寫手,文采斐然者也不少見,但能成為“筆杆子”,為人所知亦為人所愛,所撰評論成為品牌的,就屈指可數了。在香港,人們更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儘管報章雜誌不勝枚舉,聲音觀點競相多元,許多讀者卻以為嘈雜,以為空泛,甚至以為幼稚和膚淺,常常對其文章掃過即略過、看後即遺忘,內心未曾蕩起一絲漣漪,就棄之如敝履了。


文章不“驚心”,難以讓人愉悅,自有多重原因。或在表達不暢、佶屈聱牙,或在觀點不明、隱晦曲折,又或在邏輯不通、牽強附會。縱是辭藻華麗、引經據典,而若與時代疏離、與社會斷層、與人情隔絕,也不會觸發共鳴、催化啟悟。此類不暢、不明、不通、不應時應世應情之問題,症結不一而本質一致,其根其源就在於缺少生氣、沒有朝氣、不具銳氣,既不老道也不新鮮,人無意品咂亦無欲下咽。

文章是有“精氣神”的。時事評論若犯此病,其弊更甚。《文心雕龍》有言,“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作者所思所想都不能暢快表達,不能舒展個人心聲,自己尚不能愉悅自己,且仍覺得拘謹、憋悶、遺憾,又怎能奢望他人讀之酣暢淋漓、賞心悅目。寫評論文章,首先是寫給自己、寫出自己的,首先是要感動自己、愉悅自己的。文章裡有自己,就會有靈魂;有真切的思考,就會有深度;有感情的投入,就會“冒熱氣”。文章之精神、氣質、神韻其實並不難求,難在寫出“真情實感”、做到鮮明鮮活而已。


hong kong media landscape
靖海侯:在香港,人們更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儘管報章雜誌不勝枚舉,聲音觀點競相多元,許多讀者卻以為嘈雜,以為空泛,甚至以為幼稚和膚淺,常常對其文章掃過即略過、看後即遺忘,內心未曾蕩起一絲漣漪,就棄之如敝履了。圖片:網上



香港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文章事不違法紀、不傷風化,便少有約束。以常理論,操觚染翰放飛自我不難,“敢於發聲”也應當是尋常事。然近年來,香港輿論場也喧鬧、也焦灼,貌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之勢,卻常予人“東奔西突”“蠅拂其面”之感,論戰時有而各說各話,交鋒固多卻淺嘗輒止,“雨過地皮濕”為常態。此場域,初涉足之,或以為新奇;置身其中既久,則以為聒噪、乏味。究其原因,即在於其出產之文章多同一面目、同樣機械,有氣氛無氣勢,有立場無立言,直沖沖而輕飄飄,雖“張牙舞爪”卻不見性情,絕不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那般,舒朗開闊、神清氣爽,能探得進人心裡去。其所謂“真情實感”,竟淪為情感宣泄、邏輯決堤,人不愛之甚或惡之,也就不難理解了。

勇敢魯莽間,只有一步之遙;任性肆意,並不是真正的“精氣神”。我們寫評論、做文章,表達觀點、申明主見,絕不是靠脾氣、憑意氣,要打動人,也不可能靠猙獰的筆法、誇張的措辭。評論文章於社會而言,本質上是一種建設性的力量,是自帶“美感”的。它講求犀利但不罵人,追求共識但不強壓,寓和諧於其中,奏出的是事實、邏輯與情感的交響樂。如果它有怨氣、生戾氣,讓人看了堵心、頭大,心情更糟糕、認識更偏激,那它發揮的作用與動手打架又有何異?在香港,這樣的評論文章卻不少,固然“吸睛”卻不貼心,人們早已“審美疲勞”,見怪不怪了。所以說它們沒有真正“精氣神”,正是因為它們彌漫出的是“暗黑”氣質,是“負能量”。人們不願受其感染,所以才“不敬而遠之”。

靖海侯指出香港的評論文章多是「同一面目、同樣機械,有氣氛無氣勢,有立場無立言,直沖沖而輕飄飄,雖“張牙舞爪”卻不見性情。」圖為香港的一份媒體在2021年施政報告公布前發表的社評,內容充斥空泛、乏味和觀點不明的語句,彌漫出負能量,這只是香港評論的問題的冰山一角。圖片:網站截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時事眾多,熱點頻密,評論多“快餐品”,若是為寫而寫,為發而寫,激情將很快透支,熱情將不日轉換。管理學說,“不是態度太帶來績效,而是績效帶來態度”,要愛上寫評論,必須善於寫評論,每一篇都不應敷衍,都需精雕細刻,都努力讓自己從中獲得滿足感,累積繼續前行的動力。

兼顧“向上看”與“向下看”。古語兩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與“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都體現了同一個情懷,也說明了同一個道理:既要方位准,又要站位高。國家與個人是天然的命運共同體,香港與國家榮辱與共的關系不以個人意志轉移。評論香港熱點問題,對國家戰略發展有認知屬基本前提,不然則形勢不清、把脈不准,為香港發展開不出“良方”。而只會喊口號、講概念,淺層次表達和呼吁,不能“到田埂裡找感覺”,與周邊的人與事脫節,讀者更難理解、認同。兼顧“向上看”與“向下看”,讓讀者在作者理清的大局中定位自己、發現成長發展空間,自覺理順家與國的關系,評論便不會漂浮。

統籌“向前看”與“向後看”。文章有了律動感,才能讓人感覺其生命。“文章合為時而著”,就得認真聆聽時代的聲音。我們未必能做到“思接千載,視通萬裡”,但可以用心感受時代的腳步聲、未來的呼喚聲、歷史實踐的“提示聲”。香港社會聲音多元,莫衷一是之事常有,只看眼前不會有通透的見解,不向前看拿出不長效的建議,疏忽歷史經驗教訓立論基礎不牢。文章之高下,差在毫厘間,比別人多看一步、多想一層、多舉一例,傳播效果就大不相同。一個負責任的評論員,會剝離喧囂的迷霧,在眾聲喧嘩中發出“嗓音清亮的一吼”,賦予議題時代感、脈絡感、縱深感,讓讀者看得清未來,並相信這是從歷史和實踐深處走出的未來。

協調“向好看”與“向壞看”。自由之地多論戰。觀點交鋒,免不了“刀光劍影”。評論是自帶性格的文章,得寫出性情,卻不能濫情和矯情,“是其是非其非”的理性和胸懷不可或缺。評論可以是檄文,也可以是“奏疏”,還可以成為“倡議書”,可以“向壞看”,但更應該“向好看”。評論員應該把自己視為社會的建設者,消解矛盾、定紛止爭,而不是制造屏障、煽動對立。香港常見的那種“張牙舞爪”的評論文章,粗淺無益,學不得。香港的輿論場上,需要更多的辯証思維,需要更多輿論斗爭的“儒將”。

“欲穿明珠,多貫魚目。” 寫好文章,就要走在路上,努力寫出自我、寫出自信,寫出香港青年人的“精氣神”。希望更多從事評論寫作的人,會帶給我們新的驚喜,不只是文章的進步,還有對社會的貢獻。希望讀者從他們發出的“聲音”裡,能“怦然心動”,獲取前行的力量,看得到自己和家國的未來。

靖海侯
內地知名博客,資深傳媒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靖海侯”。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