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與葉子的偶遇

今天午飯後,走過回家路上的小徑。每天經過這條由英泥建成凹凸不平的小路,我都沒有留意身邊的景物。 今天突然垂頭看到一片小葉子,我仍然稱它為葉子其實不太合適,因為它已經失去了葉子的作用,就是吸收陽光讓樹木生長,為人們遮陰。

凋落在地上的這片葉子更失去了葉子本有的形狀,枯黃了的全身捲曲著,像是在刺骨的寒風中摟著褸走路的老人,蓋過了面目。它的身上更穿了一個大洞,右下角的部分變成了死褐色。又乾又瘦的葉子失去了儲存的水分,葉面露出粗糙的皺紋。葉子正在死亡。

希望讀者一路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一路聽著這首鋼琴曲 “A Place for Us”。這曲猶如在訴說葉子與我的萍水緣。


不知什麼原因,我拿起手機拍下它,心想,就是拍下「平凡中的不平凡」吧!回到家門,我為它想到了演繹——生命的進程,比喻人的生老病死。幾秒後我再感悟,枯黃了的葉子仍然很美,仍然點綴著灰色的世界。

回家洗澡時(不錯,很多人生道理我都是在淋浴時想通的!),我漸漸明白了更多。

在石路上,枯黃的葉子粉飾著灰色慘白的地面。地面越灰暗,葉子會變得越有色彩。即使在冬天乾燥的天氣下,有路人踩過,葉子被粉碎,它仍舊是一粒粒的色彩。若在雨季,枯了的葉子最後會變成栗色的一塊濕潤纖維,被風吹到田野,成為植物的肥田料,小草得到了葉子的滋潤,發芽成長。

拿著我的Canon相機,在去找回葉子途中,我看到這片相信是剛從樟樹上掉下來的黃葉。它的身子仍然柔軟、仍然沾著青綠色,有著青春的痕跡,它正步入另一個人生階段,為四處的風光添上另一種色彩,祝福著世界。 


葉子又如人生。人很多時認為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在世界發揮很大作用,便放棄夢想。看看葉子,雖然它失去了青春的嫩綠,但仍然以淡黃妝點綴世界,滋長小草,生生不息。 在泥土裡溶解了的葉子,表面上生命是完結了,但卻沒有完結,通過滋養植物令生命不斷循環,葉子像是永遠存在著。我們也能在人生的全程上用盡全力,發光發熱,讓生命的光輝永存。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也會化身為粉碎了的葉子,當有人把我們擊倒,撕成碎片,我們仍能爬起身來,在黑暗中成為顏色,裝飾世界。這是我今天的發見,再感到被激勵,得到生命的澈悟。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浪漫作家徐志摩先生。他享受與朋友一起,在聚會中一出現,便魅力四射,改變沉悶的氣氛。但他也非常喜愛獨處的時間,認為單獨可以令人發現自己的真,同時他亦熱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每一種聲音與氣味,青草、泥土、水波、甚至牛馬的咀嚼聲。1925年,他曾經在《翡冷翠山居閒話》這篇散文中說過——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他寫到:「只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南針。」

我愛慕徐志摩的文筆,最欣賞他的自我和坦白,往往向讀者赤裸的敞開胸膛。他在1931年遇上空難逝世,享年34歲,結束不平凡的一生。但直到今天通過他一生的作品,讓讀者細味和反思,徐志摩的精神永在,他的人生不像葉子嗎?葉子如人,人如葉子。若徐志摩仍然在世,我相信我會迷上他 。之後有機會,我再與大家談談徐志摩的文學和熱愛「自由、愛、和美」的人生觀。 

這是我之前用手機拍的葉子,身子長長的,可是不到半小時,它的身子更捲曲和萎縮了(見文章封面圖片)。這不像人生嗎?在人生路上,雖然我們的外表會急速地老去,但我們的內心卻一天比一天堅強。這讓我突然想起一句聖經的經文——「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後書 4:16


阿,說回這片葉子。淋浴後,我決定拿起我的Canon相機,走出去再尋找這片葉子,專業的為它拍照。怎知到了現場,卻不見了它。原來微風把輕盈的它吹到路旁,翻倒了身子。這時,它的身體變得更捲曲,個子短了1/3,是否我剛才見到的葉子? 它的身上有一個洞,是它了! 我把葉子放回石路上的位置,為它拍照。 葉子不知道是男還是女,但這不重要。它十分溫柔,任由我為它擺姿勢,為它演繹自己的故事。 

平日走過這條平凡不過的小徑,我大多沒有留神路上的風光。風吹過的樹聲、樹上掛著的黃皮、麻雀的吱吱叫、夜蟲的歌吟、浮游的白雲、雷吼與暴雨…都只能引逗我剎那間的凝視。拍照時,我近距離看到葉子的四周,原來有很多螞蟻正為生活奔波,工作好像沒完沒了,但他們似乎從沒有抱怨,值得人類學習。

生命有太多值得我們放慢腳步欣賞的地方,大自然便是其中之一,會對我們說話。

今天與葉子的偶遇激勵了我,遇見了是我的福分。


Sherry Lee


相關文章:


2
2
2
1
1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