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任命思考,什麼才是愛國愛港

昨天(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跟據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提名,任命新一屆特區政府班子,共26名主要官員,包括21位政治委任制度主要官員,5位主要官員領導紀律部隊、廉政公署和審計署;此外,李家超宣布委任葉文娟為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第6屆特區管治團隊正式組成。國務院港澳辦隨即發表聲明,表示期待第六屆特區政府積極作為,奮力譜寫香港發展新篇章。同日下午,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新一屆政府主要官員見記者,面對記者的提問,各未來的問責官員都答得頭頭是道。

本屆政府任命的官員的主體,是有多年政府管治經驗的公務員和政務官(AO)。當中包括來自公務員專業職系的謝展寰、何永賢、林世雄,和AO出身的葉文娟、孫玉菡、楊何蓓茵、黃偉綸、甯漢豪、楊潤雄、卓永興,共10人。這些任命反映中央對香港政府的信任。然而,過去一年多,一些建制派和KOL在社會帶風向,罵公務員無心服務市民、懶惰,罵AO因循、沒能力、主子是英美,兩者都是反中的,未來特區萬萬不能繼續由他們治港。頭腦清醒的市民都知道,這些一窩蜂的批鬥AO和公務員,並非真的為了解決香港的管治問題,而是緊拿著一個弱點去擴大問題,來達到政治目的,為了要拉政務官出身的林鄭下台。

如果公務員和AO是背叛中央的,那麼為何中央在來屆政府大量任命政務官和公務員為高官,來管治香港?難道連中央也支持反中分子嗎?香港人,醒醒吧!

公務員和政務官不是特區管治不善的問題所在,問題與僵化的公務員的體制和工作文化有關,有評論員認為未來一屆政府仍然倚重他們,反映香港政治人才匱乏,種種問題我們將來再深入討論。無論如何,中央大量起用公務員和AO作高官,猶如給這些日叫夜叫反對公務員/AO治港的人打了一巴掌!自李家超宣佈參選特首,圍在他身邊擦鞋、自薦做官員的人,得知自己不被選中當官,也要抱著枕頭哭了。 

整體上,新一屆政府任命的管治班底,有文武兩種官員,包括破天荒起用警察出生的李家超作特首。未來五年,這26位問責官員能否在未來一屆政府推行良好的施政,從而改善香港的管治,我們將拭目以待。 

昨日(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26名主要官員,包括21位政治委任制度的主要官員(見圖)。圖片:網上截圖


中央的任命必定沒有錯?

有人暗裏不滿政府繼續重用AO,然而,亦有人對任命立即照單全收,認為中央認可的,必定是對香港好的,中央做的事情就「一定有大局觀」,任命必沒有錯。說這些話的人似乎有點愚忠。

李家超昨天與主要官員在政府總部舉行記者會時,說到:「我選擇的官員都是我自己的選擇。在與中央溝通時,中央當然有講過方向性,認為甚麼樣的團隊是最好,其中一個我很多謝他們提醒我的就是要去廣納人才,以及有共同的理念。」可是,在26名官員中,政府任命兩位左派人士 ——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即傳出在2019年反逃犯條例示威期間在內部會議對特首林鄭月娥爆粗的人,出任民政與青年事務局局長,以及民建聯副主席張國鈞,擔任副律政司司長,卻在社會上引起一些爭議。

早前本報刊登了一位政界人士發表的文章,題為《無大局觀的任命,是誰毁了一國兩制?》,指出如新政府任命兩位香港左派人士作為未來政府高官,對香港的潛在影響。讀者可以再讀這篇文章,在此不再詳述了。

可是,社會上也有有識之士不同意文章的觀點,認為:

1)中央在民政、司法加入政黨背景應該是有其戰略的考慮,為了改善地區和青年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司法制度的不足,以及確保公務員體系的忠誠。

2)民建聯和工聯會一直是中央信任的政黨,在民生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

3)在一國兩制之下,由親中政黨高層人士出任官員是對一國兩制的實施有幫助,尤其是香港政黨的親中政策,只要不造成更大的撕裂,是有正面影響的。

4)不應該在任命的時候就下判斷說某個人不合適,這會影響新任政府的施政威信,應該在日後的表現去評論才公平。麥美娟粗鬧人不是公開場合,而且講粗口是在2019年6月18日,那是在非理性的社會背景之下發生的,可以理解。

這些論點以愛國的角度出發,有其道理,但我們對這些觀點有不同的看法,在此希望可以作一些討論,目的只是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令讀者有更廣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相信觀點只有角度,沒有對錯,而我們的論述亦可能有不足之處,也可能存在偏見、短視,歡迎社會人士留言指正,甚至電郵我們作投稿,若文章有新的論點,而且有理有據的話,本報樂意刊登。

我們期望社會繼續就議題討論,為香港未來官員的任命透視方向,作為從政者將來任命官員的考慮。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張國鈞(左)及工聯會議員麥美娟入局,擔任政府高官,在新一屆政府分別出任律政司副司長,和民政與青年事務局局長。圖片:頭條日報


爆粗左派擔青年工作 會引起青年反感

先說青年服務,麥美娟議員對青年服務能夠有什麼深度的貢獻呢?她一直都是在工聯會服務,與青年工作沒有直接關係,而且她在內部會議對特首爆粗的事件對社會有錯誤的模範,對青年人的影響不容忽視。由於以往的社會荼毒,不少香港的青年對中國很有偏見,任命左派人士主管青年事務的工作,只會令青年人誤解中國要控制他們思想,引起社會反感,又何以能夠改變以及教育青年呢?有服務地區多年的政界中人分析,由麥美娟推青年政策,肯定備受挑機,好戲在後頭,指:「黃絲最希望她做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長,有排玩。問米娟性格潑辣,肯定會有好多火花。工聯會人素質水平仲差過民記,硬要催谷其朋黨上位,睇下如何出醜。民政處的AO及EO肯定也不服氣。」

至於說民建聯和工聯會對香港民生有貢獻,換言之應該重用他們。說實話,多年來香港人真的見不到建制政黨對香港有什麼實質貢獻。相反,工聯會和民建聯的議員,包括麥美娟及身兼KOL議員,在過往兩年對政府不斷無理批評,增加社會分化撕裂,我們見到的是他們對社會的負面影響,而不是貢獻,多少反映他們並非忠誠的為香港好。任命這兩個政黨的人,又怎能確保公務員忠誠?只會引致模仿批鬥政府的壞影響吧!

對香港有貢獻的人多不勝數,為何不重用這些人,而必須要每一屆也安放一些建制派在政府作高官?至於說到他們一直是中央信任的政黨,這無可置疑,但香港是奉行一國兩制,不也可以任命一些同時是中央和香港人也信任的人嗎?這就平衡了一國兩制的考慮,一國喜歡,兩制下的香港人也喜歡,這樣就可以在社會取得和諧。政治任命的方式在社會上長期引起不滿,令人批評當局「政治酬庸」,影響政府管治威信,實不應該繼續,才可以為香港的管治開新篇。

2019年6月20日,東方日報以《傳麥美娟禮賓府爆粗罵林鄭》為題,報道麥美娟爆粗罵特首事件,指她在2019年港府推出修訂《逃犯條例》期間,在6月15日於禮賓府舉行的內部會議中,用粗言問候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麥之後對傳言不置可否。 


政黨立場、資金來源  難保不影響司法獨立

至於司法制度的不足,通過一個有政黨背景的人不但不能改善,反而適得其反。司法獨立是司法的基石,若果處理司法的官員有政治背景,難於確保這人不會把其政治立場,影響香港司法,這樣做已經不能確保司法制度的獨立性,又怎能改善司法制度的不足?!

政黨人士參與司法更會有利益輸送、政黨暗地裏控制法治的危險。須知道政黨在政界中有複雜的瓜葛及關係,亦未必能誠實行事,90年代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是民建聯創黨成員,她不公平的處理前全國政協委員胡仙的案件,在社會引起的負面影響,我們要引以為鑑。同時,政黨能夠營運,是收取大量不明資金的,反對派如是,建制派如是!一直以來,金主是否包括既得利益者,而因此左右政策的公平性,市民不得而知。表面支持中央的政黨就一定信得過?種種原因政黨參與司法絕不可取。

至於說由親中政黨高層人士出任官員對一國兩制有幫助,實行親中政策有正面影響,我們認為這個做法,反而影響了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是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為了收回香港設計出的管治制度,香港成功了,就能夠收回台灣,是中國的國策。要一國兩制成功,先決條件是保持香港的特色,如果我們找親中人士出任官員,以及定立親中政策,會否令政策側重於一國兩制中的「一國」,忘記了「兩制」?要這個史無前例的管治制度成功,我們要兩者兼得,尊重國家對香港的管治主權,同時尊重兩個制度,側重任何一方,一國或兩制,也對一國兩制有負面影響。

新的政府最高管治團隊: 李家超(前排中)與候任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前排右)、候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前排左)、(後排左起)候任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葉文娟、候任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候任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以及候任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合照。張國鈞身為親中政黨的高層人士,由他出任政府高官,對一國兩制會否有幫助?又會否影響司法制度的獨立性?圖片:政府新聞網


傳媒見到危機必須指出 以愛心說誠實話

至於說不應該在任命的時候就下判斷說某個人不合適,會影響新任政府的施政威信,應該基於日後的表現才評論,才會公平。然而,傳媒的角色就是見到有危機必須指出來,如果等到問題出了才指出,不但遲了,還失去了傳媒監察政府以及社會的角色。敢於發聲才是為社會出發的傳媒,愛國人士也應如此,“以愛心說誠實話”才能夠令中國和香港從政者持續改善,令香港有更大的發展,成為一個更好的城市。現在香港的傳媒大多數只懂恭維,膽小怕事,有問題不敢指出,還為某些人效力,發出有政治目的的文章,誤導市民,在社會挑撥離間。夠膽說真話的媒體在香港已經差不多絕跡了,因為說真話會有代價的,誰敢承擔這代價呢?

由2014年佔中到2019年反逃犯條例示威,香港經歷了不同的社會運動,社會嚴重撕裂。現時香港需要步入和解,香港人要共融,才能發展香港。在選舉制度改革後,在一些政治集團的操控下,立法會成為清一色,全部立法局議員都是建制派,對此很多港人已經覺得不公平,誤解為中央控制言論,令香港缺乏政治的多元。要社會和解,我們更加應該多一點政治包容性,如果往往有高官位置必定安放一些建制派,就失去了這種包容的氣度,對社會和諧沒有好處。

有人認為中央任命兩黨人士作高官,是為了安撫民建聯和工聯會兩大政黨。無論是為了什麼政治考慮作出這個決定,從政者必須衡量好處及壞處,及對社會的代價。

圖為2019年6月16日的大遊行。經歷了不同的社會運動,香港嚴重撕裂,現時香港需要步入和解,要社會和解,我們更加應該多一點政治包容性,如果往往有高官位置必定安放一些建制派,就失去了這種包容的氣度,對社會和諧沒有好處。攝:林振東/端傳媒


從錯誤中學習 才是正確的態度

不少愛國人士認為國家做的事情一定對香港好、一定對中國好,是最好的,人們不用質疑,這「唯上」思想絕不可取。賢君需要有好的諫官,否則社會不會進步,國家政策也不會進步。

回顧過去,中國做的很多決策非常好,尤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政策甚有謀略,否則不能夠在短短幾十年間把中國發展為世界第二經濟體。然而,幾十年走來,不一定每一件事國家也做對了。中國也會在錯誤中學習,例如文革,從中改進。香港回歸後的亂局不也是一種錯誤嗎?引致此錯誤的原因複雜,不可全怪中國管得不好。無論誰對誰錯,中國也從其管治錯誤中學習,在過去一年多試圖撥亂反正,令香港安定下來,再改善管治,效果如何,我們將繼續觀察。

總結來說,國家做的事不一定對,包括官員的任命也會有錯,否則那麼多屆的香港特區官員就不會換人,國內的官員不會經常下馬。這說明了中央的任命不一定是對的,所以發現有問題的任命必須發聲,才是為國家好,盡了公民責任。


摒棄唯上思想 才是愛國愛港

近年很多人說我們要「說好中國故事」,但有人誤解這句話的意思,認為是要把中國做的任何事情也說為好。我們認為社會人士更應該以誠實的態度說好中國故事,而不是「講好中國假故事」,這才能解開國際間對中國的一些誤解。如人人對每一件中國做的事也稱讚,這樣就成為了宣傳機器,而這種宣傳是沒有果效的,沒有說服力的,只會有反效果。如果人們只懂得做啦啦隊,拍馬屁,他們對這個世界、對國家的發展是沒有作用的,更會幫倒忙,這些人才是沒有大局觀。

為了中國和香港的未來,社會人士必須摒棄「唯上」思想,這樣才是愛國愛港,以諒解的態度了解政府的不足,以誠懇的態度提出意見。從政者亦應該廣泛採納社會意見以及民意,真切地吸收及分析意見而作出改善。這樣社會才可以和諧,香港才會更上一層樓,一國兩制才能成功。



相關文章:

4
2
2
2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4 thoughts on “【社論】從任命思考,什麼才是愛國愛港

  1. 《歌頌林鄭月娥》
    任上艱途建樹多,
    一生信念未蹉跎。
    臨危受命肩承責,
    不黨營私鄭月娥。

    3
    1
    1
    1
    1. 一首非常好的詩,僅僅用四句詩便歸納了林鄭特首的性格以及成就,欣賞!欣賞!?

      1
  2. 《希望在明日》

    名題金榜復何言,
    有淚徒然帶血吞。
    猶幸大嶼都會策,
    貧居指望正乾坤。

    2
    1
    1
    1. 盼望就是人生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對明天的盼望,就好像枯乾了的靈魂。盼望,就如生命的泉源,令人們的人生,生生不息。只有懷着盼望,明白希望在明天,生命才有意義,否則活着就等於死掉了!

      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