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香港年終記:“再回歸”

年終歲末,例行回顧。

2022年,香港三件大事——抗疫、特首選舉、回歸25周年,社情、政情、民情一年系統呈現、整體定型,標注了一個時代節點,標志了它的不尋常。

四年間,香港由亂到治。

2019年,止暴制亂;2020年、2021年,撥亂反正;2022年,走向由治及興。

穩定社會秩序,重塑政治秩序,嚴肅法律秩序,激活發展秩序。

制定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落實新選舉制度後,“一國”原則和“愛國者治港”原則如鐵樁打下,根植香港政治體制和社會運行機制,成為定律、化為氣象,並成為一種倫理准則、價值標尺,影響各方面,規范各領域,約束各派別。

“經歷風雨後,香港浴火重生……”,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6月30日赴港參加回歸25周年紀念活動,他的這一句話,講出了香港已然發生的大破大立。

可以說,今天,人們無論懷有什麼政治立場,無論在香港、在內地、在海外,都會看見香港的變化,確認她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具有的確定性。

2022年,才可謂香港真正實現歷史重大轉折的年份,才可謂是香港由治及興的元年。


內耗撕裂已久,紛爭混亂有時。標本兼治下,香港歸於“平靜”。

香港基本法第五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2022年,“一國兩制”香港實踐25年,自有其歷史節點意義。

風波不止,局勢一度極其嚴峻,二十余年波詭雲譎,香港一度淪為“是非之地”。

“一國兩制”香港實踐信心何在,將何去何從?

人們需要一個答案,並以此徹底擺脫香港社會自回歸以來就有的迷茫和迷思:“2047之問”!

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國兩制”)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

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

長期堅持,就是長期不變;長期不變,就是跨越2047;跨越2047,就意味著香港基本法規定的“五十年不變”,並非一個精確的時間概念,而是一種超越了承諾的承諾、一個鑄就為基礎的基礎、一個在2047年之後還將持續進行的未來時態。

不變,基於當初的方針設計,基於時下的發展狀態,更基於未來可行、可控、可望的“一國兩制”能夠行穩致遠的信心,基於香港已經實現、正在實現並還將實現的“再回歸”。

沒錯,1997年香港回歸;2022年,香港“再回歸”。


香港回歸,是中國的歷史任務;“再回歸”,是香港的時代課題。

1997年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並不必然地已經完成了回歸祖國的任務。

回歸,是恢復行使主權,更是軍事政治歸為一體、經濟社會深度融合,還是身份認同、人心回歸、國家意志和民族力量的全面凝聚。

“回歸”,可以有三個層面的含義:

1.土地的回歸;2.制度的回歸;

3.人心的回歸。

1997年的回歸,甚至1997年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回歸祖國的現實表現都停留在第一個層面,或回歸的“第一形態”,即回歸是不完全的、不徹底的、不足以讓人放心和滿意的。

1997年所實現的,是土地的回歸;二十五年後所達致的,是制度機制的回歸;一直要致力的,還有人心的回歸。

2022年所以不尋常,就在於它在法律上“五十年不變”的中期,完成了香港制度機制上的回歸,自此,“一國”原則夯實了基礎,國家安全筑牢了底線,“愛國者治港”具有了制度上的剛性和實踐上的系統性。


政治問題得解決。

5月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行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李家超以99.16%的超高得票率當選。

完善選舉制度後,隨著選委會選舉、立法會選舉順利完成,管治香港人事上的組織保証和主體力量形成。

特區作為行政主導,特首作為特區當家人和第一責任人,特首選舉是最關鍵的一場選舉,也是對新選舉制度和另外兩場選舉質量最後且最好的驗証。

通過一次特首選舉,可以看到香港政治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的現狀:

1.參選人是絕對的愛國者;

2.選舉人是普遍的愛國者;

3.選舉過程及結果均平穩。

過去,香港所以政治問題不斷,既在於“一國兩制”制度體系不健全,也在於政治運行機制有梗阻。制度上的空隙被鑽,機制上的運行被干擾,香港政治的“游戲規則”因此被誤讀、被扭曲,甚至被反中亂港勢力所左右。

以超穩定形態完成,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見証了管治香港三個方面的重大轉型:

1.拿回了民主發展的主導權主動權;2.建立了“愛國者治港”的生態體系;

3.重構了香港特區的政治參與格局。

香港的政治問題得到解決,就在於在管治香港這個重大問題上,“愛國者治港”的制度體系、運行機制、實踐基礎等,在2022年基本定型並通過了實踐的校驗。

如今,香港的政壇上,愛國愛港者已經具有絕對的掌控力和話語權。那些傳統反對派的代表和反中亂港勢力,無論在體制層面還是在社會層面,都已近乎銷聲匿跡了。


社會生態得改造。

“香港過去的主要問題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解決了,社會生態必然改變。

11月30日,香港外國記者協會(FCC)發新聞稿指出,已獲特區政府新租約,可繼續租用屬政府物業、一級歷史建筑的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作會址。

FCC,這個在香港混亂年代一度十分活躍的記者協會,曾經邀請“港獨”分子到會所作演講,與本地反對派和反中亂港勢力長期眉來眼去的社團組織,因為特區政府的一紙新租約,終於逃過了“前途未卜”的命運。

FCC獲新租約一事,極具標志性意義,正可管中窺豹,透析香港今天的社會生態。

特區政府批出的新租約,相比過往,主要有三個變化:

1.將租期從原來的7年減至3年;2.租金按市值收取而不再象征性收繳;

3.租約中加入了“國家安全”的約束條款。

這三個變化所體現的,同樣是香港管治上的迭代和升級:

1.對社會組織的管控力度和節奏提了上來;

2.對社會主體的功能作用開始作有效牽引;

3.對社會責任的社會布局已經建構機制保障。

管治上積極,行動上有力,香港社會原有的“生態病”就有望逐一得到破解。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媒體、社會亂象問題,就有了解決的主心骨和方法論。

於是,人們看到,國安教育在校園鋪開,輿論格局在整體淨化,曾經一年有上萬次各種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的“示威之都”理性了下來。

12月30日,《明報》專欄作者曾志豪宣布在該報停筆,香港媒體尚有的“陰陽怪氣”也在逐步退出歷史的舞台。

“泛政治化”,在香港正成為一個歷史概念、一種歷史現象。


發展路線得修正。

走出政治泥沼,行政開始主導,立法與行政相互配合制衡,司法也在適應時代躍遷的步伐,認識到認領維護國家安全責任的必要性。

定分止爭,帶來了注意力的集中,明確了新的時代課題,也帶來了2022年香港發展路線的整體修正。

10月19日,香港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

在《香港特首這次“期中考試”的最大特點》一文中,本人分析:“這份施政報告最大的特點和亮點,在於其在擺脫香港傳統管治路徑依賴上的努力”。

文章指出,(施政報告)表明要修改《公務員守則》,矯正“政治中立”根深蒂固的誤區,重塑“愛國愛港”價值;表明要拿回“土地供應主導權”,對公屋輪候時限果斷作出承諾,不再前瞻顧後;表明大幅修正人才入境政策,有效管控各種行業本地狹隘利益,重新找回“海納百川”的胸懷;重整政府管治力量,用工作組的方式突破原來決策模式、運行體制,在現有空間和存量基礎上制造空間、創造增量。

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局勢大破大立,時代大合大開,香港正處在一個舊香港和新香港的分水嶺。舊香港有沉疴頑疾,社會有惰性,能帶領香港走出新天地的,只可能是香港行政主導的力量,只可能是行政長官首先擺脫路徑依賴,將一個“保守有限作為”的特區政府提升為一個“積極主動有為”的特區政府。

可以說,李家超想通過這份《施政報告》所傳遞的理念,就是志在“解決問題、建立願景,傳遞意志、修正路線”。

1.行政真正主導,更有為;

2.發展真正聚焦,更得力;

3.民生真正重視,更有效;

4.和諧真正達成,更穩固。

超越“泛政治化”,錨定發展經濟的中心,香港修正發展路線後,曾經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成為過去,曾經的“進退失據、步履維艱”成為過去,曾經發展中的失序、失焦、失能問題也都在解決的過程當中了。

發展路線,就是要告訴人們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怎麼才能干、怎麼干不了,要在何處發力、在哪裡收獲。

這些,現在,香港社會已經明了。


恢復秩序,走上正軌,新的政治社會格局確立,“一國”原則全面落地了,維護“兩制”的呼聲漸高。如何守護好“兩制”,2022年也有了答案。

抗疫,仍然是香港2022年的頭等大事。

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暴發,單日最高新增確診病例達7萬余。彼時,病毒還不是現在已然弱化的奧密克戎變種;彼時,疫情仍然帶有致恐屬性,讓全港市民戰戰兢兢。

彼時,生活在香港的人都清楚,那時候香港的慘況讓人觸目驚心,遠甚於現在內地疫情暴發的社會狀況。

隨後,總書記習近平作出指示,中央開始援港抗疫。幾個月戰斗起來,香港疫情穩了下來,社情穩了下來。在健全的基礎設施、充足的醫療資源、有序的防控機制下,香港成功度過抗疫三年最嚴峻的歲月。

香港抗疫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所體現的,還是香港的獨特性,是香港區別於內地的“兩制”。

在病毒尚厲害時,致重致死率很高時,苦於其政府組織能力、市民動員機制、社會運行基礎的局限,香港所能採取的措施仍然只能聚焦在“治”而非“防”的層面。

甚至可以說,恰是這種客觀的局限、無奈的被動,讓香港的抗疫工作實現了循序漸進,在中央幫助下平穩地走到了現在,並讓其在不得已被拉長的抗疫區間中,將重心放在打疫苗、搞分級診治、救助老幼弱勢群體上。

然而,這就是“兩制”下香港必然要選擇的道路,自有其規律,也自有其收益。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香港抗疫如此,香港其他各項事業如此。而國家所以對香港作“一國兩制”設計,道理亦然。

沒有“一國”,不是“一國兩制”;沒有“兩制”,也不是“一國兩制”。“一國”和“兩制”有先有後、或根或枝,但哪個都不可或缺,都是“一國兩制”的內核元素,都同樣需要珍視。

過去,“一國”被弱化和漠視,“一國兩制”有變形走樣的問題;現在,香港由亂到治,一系列保障“一國”原則的重大管治舉措落地,若因此輕視“兩制”,同樣也會變形走樣。

貫徹“一國”原則,不會壓制“兩制”;宣揚“兩制”,不會淡化“一國”原則。

對於今年的七一講話,香港社會最有共鳴的兩點,一是國家領導人對“一國兩制”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保持的宣示,第二個就是對“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的表態。

一體構成、一體運作,相互增益、相互托舉,彼此配套、彼此協同,本固枝榮,枝繁葉茂,才是“一國兩制”的優勢、香港的優勢,“一國兩制”也才會為國家和香港帶來同樣的福氣和福祉。

2022年的香港以及近四年的撥亂反正,就是在校准“一國兩制”的准心後,讓這一理念再回歸。


政治局面的確立、社會生態的改良、發展路線的修正、管治理念的明確,讓2022年刷新了香港回歸20余年的局面,劃出了一個“舊香港”和一個“新香港”的分水嶺。

管治成就有目共睹。然而,我們仍然要求真務實。

香港社會的主要問題得到解決,不代表所有的問題由此迎刃而解。相反,它還會凸顯一些老問題,滋生一些新問題,讓一些問題變得更復雜、更敏感起來。

1.政治上,解決了原來制度上和結構性的問題,讓現在人事上特別是人的管治能力問題凸顯出來;

2.經濟上,解決了原來無法聚焦和不能長遠的問題,讓香港的發展瓶頸、增長乏力的問題凸顯出來,

3.社會上,解決了原來撕裂內耗、二元對立的問題,讓擴大社會政治基礎、保持社會多元包容的問題凸顯出來;

4.民生上,解決了原來相互掣肘、利益對抗的問題,讓存在深層次矛盾、破除既得利益藩籬的問題凸顯出來;

5.青年上,解決了原來被誤導裹挾、被毒害污染的問題,讓扭轉其理念、增進其認同、提高其質素的問題凸顯出來。

“由亂到治”,是一種政治上、社會上的新局面,是穩定、有序和可控;而“由治及興”,是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昌盛、人民幸福,可以感知可以呈現的人心凝聚、精神富足的時代場景。要實現“由治及興”,最關鍵的就是“興人心”。

即便現在也不能否認的是,香港的“人心回歸工程”尚未完工,任務仍然很重。而“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這一國家主席提出的要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所謂“人心回歸”,不單指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不單系於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的宣傳教育引導。實現它的法門,可能就是政府為老百姓多辦了幾件實事、資本和勞動的利益更多一些平衡,可能就是身邊的官員可敬、街上的路人可親、媒體上的新聞可信,可能就是青年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社會接納了更生的囚犯、政見不同的人坐在了一起。

2022年,香港開始打開這扇通往“由治及興”的門。她將走到哪裡,人們正拭目以待。


走出亂局,走出疫情,香港在走向明天。要走好未來的路,特首和特區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行政主導穩固後,管治力量向行政聚集、向行政看齊,特區政府的施政信心大振、管治能力倍增,這時候所需要的,恰是謙卑與敬畏。

忠誠國家、敬畏歷史、服務市民,香港才不會重蹈過去政治上的覆轍,在發展上不折騰、不走回頭路。

2022年,特首李家超宣布在政府內部成立“紅隊”,鼓勵內部政策辯論,同時改組成立了“特首政策組”,這是對科學決策的態度、對決策的負責。

香港有其運行規律,港府內部有“紅隊”,卻不能替代社會、媒體和市民的監督作用。甚至可以說,香港要實現真正的良政善治,對市民的謙卑比政府的自律還要重要很多。

“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唯有依靠市民、服務市民,香港才能把過去混雜且龐大的醉心政治紛爭的力量,真正轉化為建設香港的力量,才能讓在修例風波迷茫犯錯的年輕人找到可以安放身心的地方,讓社會看到進步、放下糾結、不再原地逡巡。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撥亂反正上再接再厲、矯枉過正,斬斷過去所有的妄念;就要在“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上,有機制保証和人事力量,不停留於主觀認為和宣傳口號上;就要有擔當,抓改革,對既得利益藩籬開刀。

可以讓國家安全教育更深入些,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治標治本、加大投入,力爭一次成型、逐步推廣、全面覆蓋,使人人養成維護國家安全的習慣;

可以讓人大代表、選委會和立法會裡的基層聲音更多些,讓“工聯會”不再孤獨,在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下更好實現商界和勞工界利益的平衡,讓市場按規律運作,但管治者把天平稍稍向弱勢群體傾斜;

可以讓社會各方都認領社會責任,為自己主張也理解他人,而不是在一個粉嶺高爾夫球場上寸步不讓,願意主動調整利益分配格局,主動謀求共贏、多贏,自己去揭掉那個什麼“資本霸權”和“地產霸權”的標簽;

可以讓勞民傷財的主禮文化淡下來,專注該專注的,支持該支持的,精簡該精簡的,減少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奢侈之風,務實不務虛,用政治效果檢驗政治立場,用干事創業達成良政善治。


不要十全十美的管治,只要盡心盡力的作風。

二十大報告對香港發展規劃,給出了歷次黨代會最具分量的論述。12月23日,習近平會見李家超,他說“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香港將大有可為,風光無限”。

沒有理由不推動香港的發展了。

香港社會都在也都要完成這樣的轉變,在踏出政治泥沼後,讓新的管治成就和社會關愛注入,使其再舒展浪漫風採。

人們在期望啊,2022年所奠定的香港的確定性,不是飄在天空轉眼消逝的彩虹,而是一個擎天支柱,撐起了香港今後發展的舞台。而人民,看得清這世態,看得見這所有的努力。

唯有務實有為、不負人民!

靖海侯
內地知名博客,資深傳媒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靖海侯”。

1
1
1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