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車位嚴重不足,違泊引致阻塞車道,造成塞車及影響行人過路安全的情況有惡化趨勢。這亦是大城市普遍遇到的問題。為應付泊車需求,日本、國內及若干歐洲國家已採用智能停車場,款式主要包括地面層架式,或地底圓桶式,均為多層式設計。雖然跟路邊泊位或傳統停車場佔地相同,但智能停車場利用空間,採用密集分層泊放,令車位倍增。
在傳統停車場,駕駛者需花時間逐層尋找車位,智能停車場的系統會自行尋找車位,駕駛者只需把車輛駛至特定位置便可離開,讓裝置自動把車輛泊至空泊位。取車時在指定位置等候,車輛便可從儲存格輸送至駕駛者面前,泊車或取車過程只需約半分鐘時間,這樣可節省佔用每層大量面積的行車道,增加泊車空間。
法例未配合 試驗計劃久未動工
雖然香港實在需要引入智能泊車系統,但是《道路交通條例》仍未就此等系統的規管進行修訂,令使用變成非法。 過去,香港也曾有私人停車場引進智能雙層泊位裝置,但由於法例的未完善,也遭到屋宇署及機電工程署要求拆除。
於2018年中,筆者隨元朗區議會赴日本考察地底智能泊車系統,眼見系統的先進,不單止汽車,系統還包括單車在內。回港後區議會馬上向政府倡議,引進該等泊車系統,以紓緩車位不足,唯政府當時沒有採納,只在深水埗欽州街推行一項試驗計劃。
該先導計劃會在一個全新的地底停車場,仿照日本的圓筒型智能泊車系統,建造3個6層高,每層可容納10個泊位的圓筒,合共提供180個車位。其實若工程技術上可行,政府應該多建數層以增加車位數量。 至今,該計劃仍在構思當中,遲遲仍未動工,筆者百思不得其解。
地底智能泊車難興建 地面系統最適合香港
究竟哪一種智能泊車系統適合香港呢?
地底圓筒型泊車系統能夠解決香港土地不足,而引致車位不夠的問題,但香港未必適合興建:第一,日本與香港的土質不同。日本多為黏土,土質較軟,易於開挖,且不易塌方;香港則主要為堅硬的花崗石,開挖成本較高,工程難度也較大。第二,已發展區的地下已鋪滿各式管道或纜線,於地底闢建大型設施,涉及大規模的地底管道或纜線改道,在施工上存在限制。
取而代之的方案,是在地面搭建層架式智能泊車系統。相對於圓筒型系統,地面層架式泊車系統無需顧慮地質情況,可大幅節省挖建成本,亦可提供更多泊車/取車位置。
中國一早引入智能停車場 多7成車位
除了上述的地面層架式,或地底圓桶式的智能停車場,國內已於2018年於重慶引入,首個更能善用泊車空間的「平面斜置式」智能系統。駕駛者把車輛駛至特定位置便可離車,裝置會自動把車輛以約30度角抬起,然後被移至空置的泊位。
「平面斜置式」智能泊車系統能提供更多的泊車空間,一般標準平面車位長度約為6.2米,而斜置車位所佔的平均 (僅限房車) 長度則只需要3.3米,即提供近一倍車位。
近年,摩天輪式停車場也在南京、廣州、重慶、瀋陽、合肥啟用。由於摩天輪停車場佔地小,特別適合城市面積小,而停車需求大的地方使用。
筆者曾於2019年4月向運房局局長陳帆,建議政府容許臨時露天停車場,以及在新界區貼鄰市鎮的私人業權棕地,可獲准搭建層架式智能泊車系統。這對營運者具經濟誘因,可惜當局一直未有任何回應。
同時,政府亦可以批准營運者改裝市區內的多層式公眾停車場,變成「平面斜置式」 智能停車場。改建後,車位會大大增加40%至70%。改裝費用方面,平均每個車位的成本約為5萬港元。此外,尚可增設充電樁,方便並鼓勵電能車使用。
資助停車場改建 大幅增加車位
為了令智能停車場盡快起行,政府可以資助停車場營運者,按樓面可承受的負重改建成「平面斜置式」智能停車場。
現時,香港共有13個由政府興建,但交由私營公司管理的多層停車場,約提供 7,200 個私家車泊位。運輸署轄下的11個政府多層停車場約有共4,800個私家車泊位;約有195,000個公眾泊車位設於商業、住宅及工業樓宇內。
總合以上,香港整體有約20萬個公眾車位。 倘能把1/4改裝成為「平面斜置式」智能泊車系統,香港可以多出逾50,000個泊位。
政府若決心推行智能停車場,將可大幅增加車位數量,同時改善交通擠塞的問題。
周永勤
自27歲起一直連任元朗區議員,至本屆剛卸任,服務該區25年,親身參與及見證天水圍的開荒及轉變。曾經是自由黨議員,現在無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