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風,起於青萍之末

反修例運動至今,經過多番大型小型的社會運動,政府苦苦支撐,發動者黔驢技窮。如今,勇武也退場了,恰如「風起青萍之末,止於草莽之間」!這句話意思是:風最初只是在青萍草頭上輕輕飛旋,然後成為勁猛彪悍的大風,最後在草叢林莽之地消散,這個過程和「反修例運動」大約相似。

既然運動大局已定,香港是時候跳出政治化的誤區,回歸理性,聚焦香港民生問題,把問題從源頭上根除,既然「風起青萍之末」,那麼就先「止風於青萍之末」,在小問題未引發大問題之前,先把小問題解決好。

二十年前,新加坡資深外交官及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寫了一本非常震撼的書,叫「亞洲人會思考嗎?」(Can Asians Think?),引發“亞洲價值”的討論 。在書中,他挑戰西方人一直對亞洲的居高臨下的態度及危機, 大膽地提出西方國家的治國理念正在衰退,亞洲經濟將會超越西方。 

作為外交官,Kushiro除了懂得經濟外,更深諳西方殖民者的真面目,了解「後殖民國家」的問題。他總結了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後殖民國家)的管治之十大經驗,這裡不一一列出來,但中心思想就是:不要對「前殖民制度」抱有任何寄望和幻想;西方國家能做到的,我們靠自己也能做到;集中精神,全心全意發展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當時,他的言論引發很多爭議,但如今看來,他的預言並沒有錯。以中國為例,它就是依照這種理論發展資本主義,並建設出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由英國殖民地回歸中國的香港,應以Kushiro的話為鑒,並學習中國成功的路向,不要寄望西方國家,不要空談政治,好好幹實事吧,不會錯的!

怎麼能幹實事呢?就是要先解決香港的危機,認定問題,及找出解決辦法。香港最大的經濟民生困局就是人所周知的「房屋問題」和「青少年問題」。經濟民生的矛盾是一個永恆的問題,但放眼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幸免。在香港這個特殊的地方,地少人多,經濟高度發展,引致高樓價,矛盾更加突顯;土地供應不足,房價高,令市民蝸居斗室,新產業難以發展,青少年缺乏發展機會。

因此,土地供應是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之一。 

徵用新界土地  解決住屋及就業

簡單地說,解決香港問題,就是解決新界問題;解決了新界的問題,就能一併解決土地供應不足和新產業如何落地等問題。新界地域佔香港總面積約90%,當中有超過一半港人居住;而香港島和九龍加起來才佔香港總面積約10%的土地,卻住了43%香港人。

若在新界未規劃的土地中,拿10%出來,基本就可以解決香港居住的問題了。有人會問「這怎麼可能?」那讓我來做一個很簡單的計算吧!香港現時有7百多萬人口,其居住面積只佔香港總面積的8%,即77平方公里。如果在新界規劃或多徵一成的土地, 將會多出約75平方公里,差不多將全港的人的居住面積加大一倍!所以說拿出10%就完全足夠了,這個數字不但能應付30年內香港的人口居住需求,同時可以幫助香港發展不同產業。

新界人第一時間會反對,說:「用我們的土地幫助整個香港,對我們不公平!」但是這個做法是雙贏的,為何?

由於新界較接近深圳、珠海及澳門,香港需要在新界配備大量土地作產業用途,來配合「粵港澳大灣區」一起規劃。新界人各種需求殷切,如果有好的規劃,新的產業便能成熟地發展起來,增加區內商業活動及就業機會,新界人各得其所,應不可能會加深怨氣。我對這個發展方向絕對有信心,相信不會有錯。如果阻止這個發展方向,那麼政府是不容易把香港問題解決的。

泛民必全力阻止 政府要拿出勇氣

當然,新界有很多土地,當中各方面利益交錯複雜,農地、丁地、郊野公園、甚至填海,都有各自的既得利益團體反對政府徵用土地。政府要拿出10%可用的土地,說時容易,要做到卻很難。但是如果確定方向是對的,再難也要做!筆者雖沒有必然拿到的方法,但找不到會失敗的原因。

政治上,無論泛民議員、既得利益集團,都會全力阻止政府徵地或填海造地,泛民陣營不斷阻止「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令其擱淺,便是一個例子。政府官員都是技術官僚,缺乏足夠能力的政務官,不勝任跟這班「政治打手」和既得利益集團打交道,必然事倍功半!所以政府官員真的要拿出勇氣,運用嶄新思維、開明政策、和協調得當,使各方利益得到保障,才能成功徵地。其中,農地是突破口,相對較容易作為切入點,先拿部份農地下來;另外是填海造地,這方法能夠把徵用土地所需的時間縮短,絕對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青年問題 源於抗拒競爭

說說青年問題,很多人會聚焦年青人的就業難,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在我看來,這不是問題,而是一個藉口!

香港青年沒有足夠的競爭力,才是問題所在。但這是什麼引致的呢?坦白說,香港的大學升學率平均只有30% 左右,即只有三成青年可以入讀受政府資助的八所大學;香港缺乏高等教育機會,把整體的青年競爭力拉低。但這只是其中一個表因而已,香港年青人存在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本土青年、大學生「抗拒公平競爭」,排斥外來人士,尤其內地人,盲目追求個人權利,這才是令他們缺乏競爭力的長遠因素。現時各大企業騁用本港大學生意欲有下降跡象,反映香港青年的競爭力不斷在下降。

話雖如此,政府是有責任做好一個「服務者」的角色,幫助年青人。其中,增加受資助大學學位是政府必須實行的措施,從而拉高青年的競爭力。同時,政府應配合全球發展趨勢,為青年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及空間,創新科技便是其中一個重要路向。政府應制定創新科技產業的便利政策、增撥資源給各大學進行科創研究、增加科創支援基金、增設科創基地、以及大力扶持及鼓勵青年從事科技創新行業。 

帶香港青年入大灣區

同時,政府應配合中國發展,針對性地開設「青年培訓諮詢中心」,為他們介紹「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等國家政策,及其發展機遇。政府亦要在現有架構上,開設專責大灣區發展的部門,提供可信的入灣區發展的渠道,讓沒有內地聯繫,不敢貿然走入大灣區的香港青年有所依靠,放心進入區內發展,累積經驗,從而增加其競爭力。

曾經有人擔心,在大灣區的興起下,廣東省其他城市會取代香港。但是香港擁有優勝的先天條件,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業的深厚根基、專業行業公信力享譽國際、政府的不干預政策、連續多年排名「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等,其地位是很難被取代的。香港現時行業單一,但在「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的政策下,香港能帶動創新行業興起,近水樓台先得月,青年們向上流動的能力會因應增加,發展機會也更多。

相反,若香港青年抗拒與中國同行,等於放棄大好良機,讓路給其他地方的青年人。這樣的話,香港年輕人真的前路茫茫!青年人,若你能夠在理性的競爭下,彰顯本色,和對手進行比拼,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不陷入政治鬥爭 才能自救

與此同時,香港人應警醒,不要陷入政治鬥爭中,才能自救。在連綿不絕的政治運動之後,當會考0分的陳梓維都能當選區議員,香港人,已經不是被人用慢火「溫水煮的青蛙」了!這隻青蛙已經被「港式民主」直接扔進大火燃燒的沸水中。

香港,本身就是個理性的、非常有活力的高端經濟城市,我們都應該齊心協力,努力建設和守護,不應該讓她陷入「親者痛,仇者快」的政治紛爭中。如果「黃營藍營」還繼續在互相對罵,大家或許會不出門吃飯、不看醫生、不拜年……欲語還休,卻道天涼那個秋。

請讓香港回到過去的理性和繁華吧!

狄曬看

筆名取之於粵語滴晒汗,一般形容一些比較反常、激烈、可笑、可悲的個人或社會行為, 針對性發表的個人看法,引發人們對社會事件有更深入的思考。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