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國各處鴉雀無聲,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令全國人民足不出戶 。這是中國自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的一個歷史性大災難,「中國全民抗疫」頓成全球的關注。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非常時期就能看出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連日來,多國發出慰問和支援,各國的反應和行動,將是中國未來外交決策的參照。
日本「一反常態」 積極支援中國
1月26日,日本外相茂木敏表示,敬重國家主席習近平「武漢封城」的艱難決定,指出「困難時刻傾力相助,才是真朋友」。翌日,日本政府連同民間組織及日本華僑,向武漢捐贈大量抗疫物資;之後亦宣佈向留日的中國籍患者,提供免費治療。
同時,日本民眾及自願組織又以勉勵行動支持中國抗疫,如祈福、跳舞表演、在商店及街道張貼「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等語句,激勵中國,這反應相信是與中國在2011年對日本的援助有關。當年3月11日,位於日本東北的三陸沖,發生了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導致18,430人死亡,中國慷慨捐助予日本和傾力救災。當中國被疫情困擾的時候,日本人認為現在是報恩的時候了。
但自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開始,中國與日本一直不是朋友。筆者對日本政府「一反常態」援助中國的行為,十分好奇。
日軍侵華 視中國為競爭對手
眾所周知,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日軍殘酷對待中國人的罪行,令中日關係蒙上永難磨滅的歷史創傷。這段戰爭歷史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件開始,當時日軍炸毁自己在中國修築的「南滿鐵路」,並訛稱是中國軍隊所為,藉此佔領東北瀋陽,隨即展開中日首次戰爭。
1937年7月7日晚,「七七事變」發生,日軍在蘆溝橋附近演習,訛稱一名士兵失蹤,藉此要求進入河北省宛平縣搜查,遭拒絕後,日本立即展開全面侵華,爆發第二次中日爭戰,導致中國「八年抗戰」。
由1931年中日首次開戰,至1945年日本投降,中日戰爭歷時14年。
中日之間最大的裂痕之一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當時,日軍犯下謀殺丶搶劫、強姦等滔天罪行;南京城三分之一被日軍燒毀,國際法庭統計有20萬至30萬中國人遇難,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姦淫。
戰後,中日之間的嫌隙從未撫平,這與日本一直沒有真誠表示悔意有關。 二戰後,日本還長期把中國視為經濟競爭對手。2010年,當中國經濟總量(GDP)超越日本,安倍政府感到焦慮,日本傳媒更以「中國威脅論」抹黑中國,暴露了日本對「中國強大」的妒忌與排斥,更令中日關係長期不能修補。
向中國伸出「橄欖枝」的動機
除了人道立場,今次安倍政府對中國態度的改變,應是審時度勢,「幫助中國等如幫助日本」的決定。眼見中國崛起,日本現時的援助可換取未來經濟利益。
2018年日本央行民調顯示,民眾對實施了五年的「安培經濟學」甚為失望,安培意識到若與中國關係持續緊張,將不利於日本的經濟。如盲目抵制中國的「一帶一路」區域經濟政策,日本在亞太區的未來發展會被邊緣化;反之,可帶來新機遇。
全球化的局勢亦令安培意識到中日必須合作。英國脫鈎和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等正沉重打擊全球經濟,損害了高度倚賴外貿的日本經濟;日本需要盡早尋求經濟出路,中國是一個重要出口,因此對中國友好是必須的。
中日關係的結
雖然日本支持中國抗疫釋出的善意,能為中日關係帶來關鍵的改變,但兩國之間仍有很多深層次的矛盾,令中國不能掉以輕心。
纏繞中日關係的長期問題包括日本從未就「日軍侵華」的歷史罪行作正式官方道歉,部份日本政商界至今仍荒謬地否認中日戰爭的存在。一旦「否認派」成為日本執政黨,或日本軍國主義復甦,中日關係隨時惡化。
台灣在1895年至1945年被日本殖民統治,日本不會輕易放棄其在殖台時代遺下的影響力,隨時可利用「台獨」抵擋中國統一。日本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噯昧立場也成雙方的一根刺。再者,1971年美國與日本簽署「 歸還沖繩決定」,將釣魚臺管理權移交日本,日本從此認定擁有釣魚臺主權;而中國卻一直認為早在14世紀已發現並管理釣魚臺等島嶼,釣魚臺從此成為中日的領土爭議。
中日的另一個深層矛盾是美國。 美國對「台灣問題」及日本周邊「南海問題」上,一直威迫中國。 同時,1945年至1952年,美國管治日本期間,開設的軍事基地,成為駐日美軍在亞太區的防線,可以威脅中國。去年5月,特朗普訪日談及面對中國的崛起,強調要加強美日軍事合作;日本後來增購105架F-35閃電式戰機,兩國以此抵禦中國在南海的威脅。
中國倡議中日合作 彰顯自信和遠見
日本與美國的長期結盟有其背後原因。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被美國管治過,一直受美國牽制,亦習慣了高度依頼美國,因此它不能完全放棄其親美策略。但日本也不想錯過與中國合作帶來的利益,同時藉此抗衡美國的束縛;只要能夠巧妙奉承中美兩方,日本就可從兩者撈取有利日本發展的政治籌碼,這解釋了為何日本會對中國示好 ,不離「利己為主」的本色。
2019年10月26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北京出席第15屆「 北京 – 東京論壇」開幕致辭時說,中日關係經歷重要積極變化,形容兩國的發展從來沒有像今天的緊密相連。他說:「新時代要求我們共同促進地區的發展繁榮,引領亞洲的新未來,新時代要我們共同承擔應盡的國際責任,為地區和全球穩定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在「不忘國恥」的前提下選擇「原諒」了日本,反映其自信和遠見,但同時王毅又叮囑兩國要着力增進安全互信,反對任何一方為自身安全損害他人安全,務要防止戰爭,可見中國對日本仍有戒心。
致香港青年的歷史教訓
今天香港年青一代,在中學不必修讀中國歷史,很多從未讀過「日軍侵華」的歷史,對日本的了解只流於表面,對中國的印象是人云亦云。
無論如何,日本給予中國的「人道援助」值得嘉許。中國已經選擇「原諒」日本,同時勉勵國民,牢記這段歷史,自強不息。
中日戰爭已過了超過半世紀,香港青年應該將這段慘痛歷史,銘記於心,從中吸取教訓,拒絕戰爭,學習原諒,向前邁進。
李文
從事設計創作和項目顧問多年,眼見社會嚴重撕裂,盼能以公義和愛,把周邊發生的人和事,心明如鏡,真實地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