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生活中不乏與人溝通合作,不時偶有磨擦,或會結怨,甚至陷入兩難之間,作出的決定會有兩個可能的結果:一方面會得罪君子,一方面會得罪小人,該如何選擇呢?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廣闊,不記仇,小人斤斤計較,稍有不遜便加諸報復,心胸極狹窄。

故此,在一些小是小非,不太重要的小事上,得罪君子,他不大計較,轉眼間便拋諸腦後,一切如過眼雲煙。愛因斯坦曾說:「弱者選擇報復,強者選擇寬恕。」君子多是強者,小人則多是弱者,故會選擇報復。弱者沉溺於仇恨中,強者能自救離開仇恨的苦海,明白仇恨和憤怒只是以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為了令自己釋懷,故會選擇寬恕。

可是,到了大是大非的時候,「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是否亦可行?假如是殺父之仇,奪妻之仇,甚至是滅門之仇,君子又是否能輕易原諒? 而無底線的原諒又是否正確?這時候,君子會「以直報怨」,這句話出自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所說「以直報怨」的意思是:人家對你有惡意或造成傷害,你要直言以對或是訴諸公堂討回公道,不要唯諾,不敢行動,否則是只會縱容惡行。

我簡單把這個道理解說,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方面要讓肇事者上寶貴的一課,明白到對待君子不是為所欲為,一方面要還受害者一個公道。君子一旦起了「以直報怨」的決心,便不會停下來。相反,小人大多是見利忘義,利欲熏心,或許能以利益撲滅其報復之心。

故此,在大是大非時,寧得罪小人莫得罪君子。

可是,在這爾虞我詐的世界,就算在朋友當中,亦難分君子小人,或應該說是處處皆小人,因此英文會有“unfriendly friend” (不友善的朋友)或 “toxic friend”(有毒的朋友)之稱,隨時面向你笑著的朋友在背後插你一刀。你懂得為別人著想,別人又會否為你著想? 其實,每當我們思考如何避免得罪一方來趨吉避兇,我們又是否變成了小人?這種人只考慮到自身利益,希望能為自己往後帶來最小的損害,對於別人的影響毫不在意,只求明哲保身,明顯非君子所為。同樣是出自孔子的教導「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意思是:君子,無論在一食之間、倉卒之時、或是遭遇危難之際,其心必在仁,須經常保持仁心,當我們陷入困局時亦必於是。

故此,作為君子,當陷入兩難時必須得罪或有負於一方,我們要考慮到每人的情況才作出決定,將對別人的傷害降至最低,無愧於心不憂不懼。事後向受影響的人解釋自己的苦衷,儘管那個是小人,亦有可能會原諒。若只顧及自身利益作出選擇,那是欺善怕惡,毫無仁義可言,如何當君子!

有一次,我就讀的中五年級的班會需印製班衫,由我負責,於是我邀請了兩位同學幫忙設計,從二選一。當中一位同學的作品較優勝,所以我想選擇那個設計,但這很大可能會引起另一同學的不滿。該同學的自尊心及防衛心很强,不太會接受批評,如我告訴他他的作品不獲選無疑是把自己置身險境,有損同學情誼,甚至結怨。若只求自身利益,希望可以全身而退,他是不二之選。最後,我决定向該同學陳以利害,分析當中缘由,他感到釋懷,沒有與我決裂!

這次經歷讓我深刻明白古人的教導,就是要在這亂世處身立命,我們必須權宜風險,機警行事。雖然這些人生智慧可以在書本看到,但要真正明白卻需要生活的體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中國俗語正正是教導我們需有惻隱之心之餘,亦需要智慧。由於我們不知身邊是君子或小人,更不知他們什麼時候是君子,什麼時候會是小人,所以行仁道是更要懂得保護自己。

仁義是必要,卻非所有,謀略和機智亦是必須的,一則以立命,一則以明明德。有謀略才能彰顯仁德於天下,才能在濁世中安身。盲目行仁不顧自身所需和身處的危險,此乃愚仁,只是愚昧,仁德不得彰顯。如小人針鋒相對,卻以德報怨,立身於危牆之下自招滅亡,此乃自作孽!

凡夫俗子等布衣在此世道下只是苟延殘喘,更談不上什麼君子仁義的追求。向來做君子,行仁道不是求回報,而是要彰顯人性。話雖如此,在這光怪陸離的社會,行仁道是充滿荊棘的,必有一場心理掙扎和利弊的計算,因為一番好意可以是得罪別人的源頭,惹來很多麻煩,甚至危機。可是,回看個人及社會一切發生的事情,事情的結果有多少是我們能夠控制的?那麼,在這社會,行事原則應是如何?還不是一句敢於當君子,經常保持仁心,須知道:行仁道必有犧牲,才能成大義,又何必計算得失! 


​​滄桑sad boy
多愁善感的中學生,喜歡思考人生及哲學。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