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政府從沒有提過社會需要和解,但我們知道這是香港極度需要的。一個分裂的社會,不但經濟難以發展,也影響人民的生活,很多人也變得不開心,生活失去了意義和目的。
特區政府在2019年的反《逃犯條例》示威後,沒有提過和解,我們分析政府只簡單的以硬性的愛國教育,當成其令社會和解的方案。但這手法是把人的思想公式化的改造,先不論所需時間,這種在不斷的「愛國教育」下的和解會否是由心而發的呢?是否符合人性化?
香港人一直坐在同一條船,過去如是,未來也應該如是。分裂了的社會就如分散了的拼圖,我們要把它們找回來,放在一起,才能成為完整的拼圖,浮現出漂亮的圖畫。如果我們永遠把與我們不同的人拒絕,香港將永遠不能有和解。
和解需要對話,而對話需要多元聲音。
社會應該有多元聲音,多元聲音不單止應該發生在議會,為了有效施政,也應該發生在民間,讓人們了解大家,讓社會和解。而令這件事發生,媒體可以負起這個使命,透視報希望嘗試作為不同聲音的橋樑,對話的管子。
不同人的聲音,像我們透視報一樣,未必人人認同。
人通常只想看與自己價值觀相同的意見,但這只會限制自己的眼界,令自己如井底之蛙。如果媒體可以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聲音正面陽光,有的聲音負面、偏激,但通過平台了解大家的看法後,人們如同有了對話,讀者的思維會被擴張,慢慢思維會變得理性。這不但是一種公眾教育,更重要的是,這種多元聲音會令人們的包容性增加,能夠接納不同的人,願意給予對方空間思考和改變,人們的心也變得柔軟,往往改變的可能是自己。有了這種互相體諒,這就已經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解了。
簡單而言,通過對話,人們可以發展理性思維,並為社會帶來和解。
然而,對話不但應該發生在媒體,也應該發生在社會的不同層面,在社交媒體、在工作間、在學校、在朋友見面、在政府部門、在政策的制定等。我們應該把對話複製在香港每個角落。
只要我們將不同的聲音穿插在生活中,便能夠在社會產生諒解和包容,過程讓人們互相了解,才能悟出真理,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並非對錯,而是包容,在維護道德底線下,學會不再執著自己的想法,共同為社會找出路。那麼,香港人會再坐在同一條船,回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市民如同“難兄難弟”,生活雖然苦,但簡單,人與人之間有愛。此情現時雖然不再,但我們要有信心,通過對話,此情會再來。
讓不同的人發聲,如同一種社會對話。有對話就會有了解,有了解就會有體諒,有體諒就會有愛。
有愛,就可以為香港的傷口療傷,把痊癒的人連合起來,和解最終會出現。
有愛,就有奇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