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打江山、守江山,一靠槍桿子,二靠筆桿子。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輿論的力量絕不能小覷。” 習近平總書記說,“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福禍之所倚,大事當大辦。
02
新中國成立75年,逐漸實現三目標: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站起來“不挨打”,富起來“不挨餓”,強起來“不挨罵”。如今,挨打、挨餓問題已然解決,解決“不挨罵”問題更顯迫切。
西方對抗心嚴重,何以主張?國際輿論場失衡,何以把握?傳播影響力不足,何以充能?
強起來的中國,輿論應是標志而非短板。
03
解決了“挨罵”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認同”的問題。
“不挨罵”的另一面,就是“有讚好”。
何以“不挨罵”?邏輯很簡單:1.能講出來;2.能懟回去;3.能鎮得住;4.能傳得開。
要想“不挨罵”,實力是基礎,表達是關鍵,傳播是支撐,共情是方法,認同是目標。
要想“不挨罵”,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輿論上的新質生產力。
輿論務虛,更需務實,講求實效。
04
新質生產力,外化是經濟概念,內在是思想創新。
輿論工作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存量產能並催生新增效能,也要守正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
什麽是“新質輿論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是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求新、重質、具創造性,無疑是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的幾大抓手。
突破傳統敘事,註入思想靈魂,清新表達體系,使輿論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有格局有格調,使輿論可見可聞、可感可知、可傳情可共情,使輿論的權威度與鮮活度並行不悖、影響力與傳播力相生相長,才是“新質輿論生產力”應有的模樣。
05
輿論有立場、有性格、有脾氣,也能可敬、可愛、可親。
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為得是更好服務強國建設、民族覆興,保障並助力國家的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需要革故鼎新、除弊興利,告別無效產能、重覆建設,杜絕投機取巧、投機鉆營。
輿論工作,同樣需要“政治效果”來檢驗政治能力。
發聲頻繁而無人問津,表態積極而不具靈魂,長篇大論卻是機械化、範式化,寫了一堆文章又都是“體內循環”,沒有用心用情的輿論不足以影響人、感染人、團結人,不足以擔負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
06
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要以立促破、破立並舉。
破“向上宣傳”。輿論工作,為得是爭取社會層面的思想團結,其出發點從來都是著眼發展大局、擴大群眾基礎。輿論不是向上公關,上級不需要宣傳,做給誰看是常識問題,不能本末倒置。
破“向內宣傳”。輿論工作,是外向型工作,對沖負面輿情、擴大正面聲音是其基本設定。“自產自銷”不是輿論工作的業態,“各說各話”發揮不出輿論工作的價值,搞輿論不能有“寫總結”心態,只為了抓素材、找論據。
破“錯位宣傳”。輿論工作,是一種“戰鬥”,要做到明辨是非、激濁揚清,就需要設身處地,或者針鋒相對。有問題則剖解問題,正視方為上策;該細微則不必宏大,有點就一定有面。輿論場上,共情才有共鳴,直接往往更有力量。
破“被動宣傳”。輿論工作,響應實踐與輿情,有其天然被動的一面,但輿論工作亦更有其主動作為的空間:牢牢把握並釋放一手信息,即可讓謠言止步;步步夯實並壯大輿論陣地,即可讓聲音高亮;緊緊盯住並抓住關鍵問題,即可讓事態可控。輿論工作,可主動,可前置,可作戰略性安排。
07
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是時代需要、現實需要。
——國家步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理論和實踐都在創新,傳統敘事要改變,輿論工作要升級,還是“老一套”何以有為?
——平台媒體化方興未艾,主流媒體流量總體不及,輿論人才隊伍和輿論產品“臉譜化”,輿論工作不叠代,何以打通官方民間經脈,做到握指成拳?
——國際輿論場人強我弱,主要平台被西方媒體壟斷把持,依托其上、嫁接其中把握輿論主動權主導權,可信?可乎?
有新人,才有新氣象;有新平台,才有新傳播。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必須再造存量、再謀增量。
08
三中全會決定,已經為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指明方向——“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
構建“更有效力”且著眼“國際傳播”的輿論工作體系,就是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
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文中,李書磊部長引述總書記的話說:“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
有力且有效,傳播且國際傳播,正是輿論工作要譜寫的新篇章。
09
做好輿論工作,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統籌當下與未來,有路徑可走。
具聲勢。是否掌握輿論主導權,聲音強弱是直接體現、核心指標。沒有聲音不能營造輿論,聲音太少不能主導輿論。講求“時度效”,時是前提,先人一步就是把握先機、把握主動、把握定義權。輿論有聲勢,就是輿論的工作要快、產能要高、陣型要齊,有迅速組織“集團軍作戰”的能力。
能抵達。公信力是輿論的生命線,傳播力是輿論的生命力。沒有傳播談不上輿論引導力,“體內循環”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內部學習。構建國際傳播體系,必須首先完善國內傳播體系。整合話語體系,拉進主流媒體和平台媒體的表達差距;打破渠道限制,鼓勵支持所有機構主體媒體化。國內傳播能聽懂、能聽見,國際傳播才有基礎、有空間。
可共鳴。輿論影響人,基於社會有共同思考,人們有共情之處。輿論工作的目的不是“求同存異”而是“化異求同”,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必須推進話語體系更新。在國內,實現“社會融通”,多講人話少講套話,講出“正是俺老百姓要說的話”;國際上,實現“中外融通”,也就是李書磊部長所說的“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用好中華文化資源、緊扣國際關切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以共情求共鳴,以共鳴求共識,輿論工作則事半功倍。
要自主。重構國際傳播格局,寄人籬下行不通、走不遠,迷信美西平台常常事倍功半。搞國際傳播,要有海外本土化意識,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開拓精神。搞國際傳播,不一定是要搞媒體,甚至也不一定要有KOL,每一個在外的中資企業、中國人,每一次在外的合作項目、交流活動,每一回參與世界公益事業,都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空間。輿論自主,就是依靠自有平台、鼓勵自覺展開,通過加大國際傳播基礎建設、全員工程實現廣泛布局、廣大實踐。
10
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需要新質人才。
“能說會寫”而不具影響力的,未必是人才;“自產自銷”而沒有傳播力的,未必是人才;“執行很快”而缺乏受眾認可的,也未必是人才。
用“政治效果”檢驗政治能力,用輿論影響力引導力檢驗輿論人才成色。
輿論上的新質人才,應當能①把創新發展和創新思想清新樸實表達出來,②有讓人共情的能力、共鳴的沖動,③堅持立場且得到了社會的一定認可,④兼備執行能力、溝通能力與穿透能力。
做好輿論工作,需要輿論人才推陳出新。
11
解決“不挨罵”問題,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最終為了“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加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
從事輿論工作,當有格局和情懷,拋卻一己之私,不被名利俘獲。
作品註入靈魂,文章投放思想,發聲飽含深情,每一次都不應付,每一次都爭取多團結一兩個人,每一次都能坦誠平等地與每一個普通受眾耐心對話,這樣的輿論工作才真正負責任、有效力,讓人罵不了、不想罵。
用心用情,永遠是輿論工作最好的狀態,贏得信任、尊重及最大認可的不二法門。
靖海侯
一位駐港內地傳媒人,很多香港資深記者follow的微信博客,人們喜歡他的原因是他單純的為了中國和香港好,而且很堅定,香港需要靖海侯!
序:
近年,美國對抗中國的輿論戰日益加強,上月眾議院更提出新議案,在未來五年提供12億美元加強反華文宣,意味著各地反中媒體將會得到更多資金,作出針對中國的偏頗和失實報道,來控制公眾意見,從而壓抑中國的發展。
在美國純熟的國際輿論戰攻勢下,中國一直處於弱勢!
就在此時,駐港內地傳媒人靖海侯發表了這篇文章,題為「何以不挨罵?」,可謂平地一聲雷!雖然這只是一篇文章,但她可以媲美一篇奏書,向國家建議一套全新的輿論策略!
他指出,新中國成立75年,逐漸實現三目標: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站起來“不挨打”,富起來“不挨餓”,強起來“不挨罵”。如今,挨打、挨餓問題已然解決,解決“不挨罵”問題更顯迫切。
「西方對抗心嚴重,何以主張?國際輿論場失衡,何以把握?傳播影響力不足,何以充能?強起來的中國,輿論應是標志而非短板。」他寫道。
他說,要想“不挨罵”,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輿論上的新質生產力。說到這裡,他坦白地指出現時中國輿論的問題——「輿論務虛,更需務實,講求實效。」
他建議一套嶄新的輿論思維,稱為「新質輿論生產力」,緊貼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重視質優、創新、和先進的「新質生產力」國策,同時也是三中全會指明的方向——“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
靖海侯指出,“新質輿論生產力”的幾大抓手包括:求新、重質、具創造性。
「突破傳統敘事,註入思想靈魂,清新表達體系,使輿論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有格局有格調,使輿論可見可聞、可感可知、可傳情可共情,使輿論的權威度與鮮活度並行不悖、影響力與傳播力相生相長,才是“新質輿論生產力”應有的模樣。」他寫道。
他極具創意的說,輿論要——有立場、有性格、有脾氣,也能可敬、可愛、可親!(透視報註:好一句“有脾氣”,我們最喜歡在文章中發脾氣!)
他說要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需要革新,寫道:「除弊興利,告別無效產能、重覆建設,杜絕投機取巧、投機鉆營。」(透視報註:短短一句,是對務虛的建制寫手的當頭棒喝!無效產能的寫作在香港愛國圈中比比皆是,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可惜!)
「發聲頻繁而無人問津,表態積極而不具靈魂,長篇大論卻是機械化、範式化,寫了一堆文章又都是“體內循環”,沒有用心用情的輿論不足以影響人、感染人、團結人,不足以擔負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他寫道,坦白的程度令人刮目!
靖海侯指出,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是時代需要、現實需要。
「國家步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理論和實踐都在創新,傳統敘事要改變,輿論工作要升級,還是“老一套”何以有為?平台媒體化方興未艾,主流媒體流量總體不及,輿論人才隊伍和輿論產品“臉譜化”,輿論工作不叠代,何以打通官方民間經脈,做到握指成拳?」
他指出“新質輿論生產力”的不同路徑,最能得到本報認同的有一點,就是他說的「可共鳴」。
「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必須推進話語體系更新。在國內,實現“社會融通”,多講人話少講套話,講出“正是俺老百姓要說的話”…以共情求共鳴,以共鳴求共識,輿論工作則事半功倍。」他寫道。
他指出,發展“新質輿論生產力”,需要新質人才。
他提出,輿論上的新質人才,應當能①把創新發展和創新思想清新樸實表達出來,②有讓人共情的能力、共鳴的沖動,③堅持立場且得到了社會的一定認可,④兼備執行能力、溝通能力與穿透能力。做好輿論工作,需要輿論人才推陳出新。
靖海侯在這篇文章裏不單止說出有力且創新的輿論策略,還點出一個好的傳媒人所需的元素。「從事輿論工作,當有格局和情懷,拋卻一己之私,不被名利俘獲。」
作品註入靈魂,文章投放思想,發聲飽含深情。「每一次都能坦誠平等地與每一個普通受眾耐心對話,這樣的輿論工作才真正負責任、有效力,讓人罵不了、不想罵。」
如果要用一個字歸納靖海侯所說的「新質輿論生產力」的精神,我們會選擇「真」!
只要有真心,就會贏得真心!
若是智者,應該採納他的建言,才能在激烈的輿論戰中,向敵人步步進逼,最後得勝!不要少看自己,沒有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