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過份側重內地生及人才,怎樣建立國際城市?

今天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當中有不少務實的措施,值得欣賞,但也有不少錯誤的政策。報告中有一項目標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而它的其中一個點子竟然是「延長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校園畢業生納入「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試行安排,為期兩年。」(見下圖)。

李家超在立法會讀出此措施時,在電視機前的香港巿民只能搖頭嘆息,憂心仲仲。

近年,內地生入讀香港的大學人數持續增加,大學校園已充斥內地來的學生。在香港大學走一圈,四周都是說普通話的內地生。這些內地尖子來香港讀書也是想有一個國際的環境,卻發現身邊的全是自己人,未能被不同的文化熏陶。現時的情況是濫收了內地學生,令香港的高等學府內地化,但政府就稱呼他們是海外學生作粉飾。


最新文章:


我們絕不會更不應歧視任何人,現在我們指的是這會阻礙香港國際化的進程。無論這些人來自什麼地方,如果香港要成為國際樞紐,側重任何一個地方的學生及人才也不應該!

香港要成為國際城市,要吸引人才,不單止要有內地的人才,也要有不同國家來的學生和人才。過去幾年,香港政府持續增加收取內地學生以及吸引內地人才,是與自己希望爬升國際地位的目標背道而馳。現在特首延長內地生來港就業計劃,把它成為其施政報告中的「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點子,不但是格格不入,更是諷刺。

政府持續在人才以及學額方面內地化,更會引發一些深層次社會問題。

現在香港的大學學界太側重收取內地學生,令香港學生有更少的大學學額。據報道,單在2022年,有超過15,000名內地生以高考和其他考試成績申請報讀香港大學,其中高考生申請人數較2021年翻倍,而以國際文憑(IB)申請的內地生人數升幅亦逾七成。香港的貧窮家庭沒有錢讓子女上昂貴的補習班或入讀直資或國際學校,他們的子女本身已經難以與香港的中產家庭競爭入大學,現在再加上全中國的尖子湧入,這些貧窮孩子入讀大學的機會可謂微乎其微。

香港是知識型經濟,沒有學歷令他們更難有向上流的空間,隔代貧窮只會變得更嚴峻。其實,不但貧窮家庭受影響,就連普通家庭的學生也會失去入讀大學的機會。

在此施政失當下,香港的青年不但面對越來愈少的學額,連就業也變得困難。在經濟不景下,香港的畢業生也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在這個時候特首還推行香港大學內地校園畢業生可以來香港就業,只會加劇中港矛盾。不是把香港和內地的人口混在一起,就能令人們喜歡政府,減少社會不滿。這只是製造「喜歡者」,並沒有真正解決社會問題。政府好,自然人民會喜歡你,就是那麼簡單!

香港持續內地化,令香港人得到的教育和就業機會越來越少,青年更難人心回歸。

政府的人才和教育內地化政策是百害而無一利!要三思。



相關文章: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