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剛宣布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希望發展經濟,當中有不少是很有遠見的,對推動經濟多元化有長期效益。
然而,我們發現其中一項推動經濟的計劃,不但缺乏持續性,還沒有人道。
施政報告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多元經濟」,在此方向下,政府著力發展旅遊業,打造香港旅遊新面貌。當中李家超提出將「拓展具特色旅遊產品」 ,而其中一個「產品」是:積極推動熊貓旅遊。這計劃的潛台詞是利用熊貓吸引遊客,推動經濟,相關概念被稱為「熊貓經濟」。
「熊貓經濟」之說可謂忽然。
事源7月1日,在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紀念日上,李家超宣布中央政府同意再次贈一對大熊貓予香港,預計數個月後到港。同月,香港開始出現有關熊貓經濟的討論,有評論建議香港打造「熊貓經濟」,指香港應仿效韓國,把新誕生的大熊貓推廣為「網紅」,打造本地大熊貓文化和旅遊品牌。
8 月 11 日海洋公園透過超聲波檢查,確認大熊貓「盈盈」懷孕。8月15日「盈盈」在牠19歲生日前一天,誕下龍鳳胎熊貓,是有紀錄以來最年長初次成功產子的大熊貓。
9月26日,中央按香港政府要求,贈送給香港的兩隻大熊貓「安安」和「可可」順利從四川都江堰運抵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於機場主持歡迎儀式,同日政府宣布將舉辦全港徵名比賽,為兩隻新熊貓改名。當天的政府新聞稿寫到「政府會把握大熊貓帶來的機遇,聯乘社會各界積極籌備相關宣傳措施,在香港帶動喜迎大熊貓的歡樂氣氛,並為各界製造商機,推動經濟。」
就這樣,連同住在海洋公園的熊貓BB父母「盈盈」、「樂樂」,六隻大熊貓突然成為政府用來振興經濟的方案,一個經濟學就在「幾個月」內醞釀出來。在香港經濟低迷下,政府提出發展「熊貓經濟」,希望可以用熊貓吸引遊客到香港消費,不少傳媒也發表評論支持,認為熊貓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香港失去「自由行」旅客,發展旅遊業是振興經濟的重要一環。但是,政府用錯方法。如要發展旅遊,政府可以有很多方案,包括重修古蹟、保育社區舊貌,從而吸引重視歷史的歐美旅客,但政府竟然選擇搞「熊貓經濟」。
據《HK01》報道,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顧問、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今日(19日)在一個論壇表示,「雖然不會說「熊貓經濟」沒有貢獻,但認為香港不應走這個方向,反而應朝高質量發展。」我們認同他的看法,就是香港應朝高質量發展經濟,但我們認為著眼點不應在「熊貓經濟」會有多少經濟效益,而是在動物的感受上。
熊貓被困在動物園沒有自由,而政府希望香港從中賺錢,搞「熊貓經濟」。就憑政府這個想法,就知道思考的層次,他們明顯缺乏動物權益的意識。
近日《大公報》也發表文章指出,不少旅外的大熊貓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為租借牠們的動物園實現了盈利,甚至扭虧為盈,更指出,在日本的上野動物園出生的熊貓「香香」在過去六年帶來的門票和周邊商品收入約650億日圓(35億港元)。人民網也指出,「香香」點燃了日本的“大熊貓熱”。
最新文章:
然而,隨著人們過去20多年對動物園的不道德做法的意識提高,大家認為外地遊客會有興趣來看被關在海洋公園的熊貓嗎? 為了不能預知的收益,就要犧牲動物的權益,值得嗎?假設效益將會很大,以億元計算,這是應該做的事嗎?日本人對熊貓有熱潮,看一隻長期被監禁的動物,我們就認為是對嗎?
可是,大部分市民和傳媒對熊貓的感受,一點也不關注,沒有對此「熊貓經濟」作出反思和批判。其實「熊貓經濟」的始作俑者,除了是政府之外,也與市民有關。沒有市民購買門票及商品,動物園沒有因為熊貓得到額外的收益,就不會困着熊貓給人參觀。由於香港缺乏保護動物的意識,市民沒有想過自己專誠去動物園看熊貓,為商家帶來收益,是害了熊貓。買門票去動物園,其實就是支持動物園監禁動物。這相等於人們從旺角的寵物店買狗兒,其實是支持了環境惡劣、長時間放置犬隻在鐵籠,迫母犬交配至老弱生病為止的養狗場。
到過海洋公園或外地動物園看熊貓的遊客都有相同的經歷。到達熊貓館時,也爭相看熊貓,並紛紛舉起手機拍照,但當見到牠們無望的表情,遊客都有一點說不出的心痛。人們內心深處是明白熊貓的感受的,只不過沒有意識和決心需要以「停止到動物園看熊貓」來幫助牠們,更不會為大熊貓發聲!
自今年7月特首李家超啟程前往四川商討大熊貓赴港安排,「熊貓經濟」成為熱話。據《大公報》報道,海洋公園主席龐建貽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海洋公園會把握機遇按每隻大熊貓的性格,重新塑造其「動物大使形象」,並藉着大熊貓IP,推出更多商品、餐飲、活動、商業及旅館等合作,相信會幫海洋公園「帶來一些可觀的收入」,指大熊貓會令整個香港經濟有得益。龐建貽希望熊貓成為動物大使,有沒有問過熊貓想不想,牠們又是否知道成為大使的代價是被困?
在報道中,立法會議員陳學鋒指出,香港過往其實一直都有大熊貓,但是大家沒有把它變成一個「經濟的運作模式」去推動,只是純粹當作參觀動物。他說,反而在把大熊貓變成明星、形成產業、帶動社會的經濟效益的方面,香港的經驗比較少。他指出,當下是時候該準備相關的配套,打造具香港特色的大熊貓IP產業鏈,建議政府及海洋公園可以參考內地及海外經驗,設置一些打卡點和特色餐飲設施,將大熊貓形象與香港自身特色文化結合,創造出獨特的熊貓文創、餐飲食品及主題酒店等周邊產品和服務。
看到這些建議,「經濟的運作模式」、「形成產業」、「大熊貓IP產業鏈」,我們只感到心寒。人類把熊貓當作商品,忘記了牠們是有感受的動物。
負責安排中央送的熊貓來港、和舉辦活動讓市民參與改名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數月前到海洋公園探望「盈盈」和「樂樂」,視察牠們的生活情況。他之後在Facebook上載探訪時的照片,圖片中見到楊對著鏡頭笑,但熊貓就被困於金屬籠子裡。牠心裡或許想著這掛著笑臉的人,是否會讓自己得到自由,現實是一旦「熊貓經濟」被落實,牠們得到自由的機會將會是0。
在相片中,熊貓隔著玻璃門看著楊潤雄的表情,令人傷感。
政府官員、商家、議員的「熊貓經濟」表面看上去是很珍愛熊貓,但其實非常自私,也很殘忍。為了利益犧牲動物的自由,讓熊貓被困在細小的空間,不是一兩年,是一世!這與吃人血饅頭沒有什麼分別!
這些人可以試一試自己被人二十四小時關起來,相信不出一個月已經會瘋癲了,何況是被人關起來一輩子直至死去!若果他們代入熊貓,會明白當中的痛苦,便不會這樣要求中央送熊貓給香港,更會有動力爭取把熊貓放回四川野外,並支援當地的保育工作,令熊貓有健康的生態環境生活。
人們喜歡熊貓,因為牠們的外表可愛,黑黑的眼睛、軟軟的黑白毛,懶洋洋的表情,但熊貓絕不能夠想像牠們的可愛,會成為人類軟禁牠們的原因。真正的愛,是給對方自由,而不是放在禁室裏欣賞,甚至希望賺大錢!
事件令我們想起電影「金剛」裏,壞人用麻醉劑,活捉大猩猩King Kong(金剛),帶回美國希望吸引人流觀看,搵大錢!最後金剛醒來,發覺被困,於是發怒掙脫鐵鏈,大開殺戒!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動物是屬於大自然的,人類不應殘忍地操控動物的生命,否則只會惹來惡果!
施政報告把熊貓旅遊寫在「拓展具特色旅遊產品」的計劃中,政府竟然把熊貓看作「產品」!究竟施政報告發表前,有沒有團隊與特首一起商討字眼是否合適?有沒有商討計劃的延續性,以及對外觀感?熊貓經濟不單止傷害動物,還會破壞香港政府的形象,被外界認為香港的管治者思維落後。
要倚靠動物「搵錢」,而動物來源要靠「阿爺」,這不是長期挽救經濟的辦法。香港什麼時候才可以自立?我們呼籲香港政府重新審視其「熊貓經濟」計劃,思考發展經濟時,利益是否唯一的考慮,也應否考慮道德?
透視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