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香港人?

晚上網絡突然彈出這篇Facebook帖文,題為《運動政治與香港人的焦慮》,我一字一句細心的看完了。看得出這篇文章是用心寫的,也看得出作者對香港歷史有一定的認識、對香港很有感情。

可是,他的文章(全文在此文底部)充滿偏頗及歪理!作者是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文章反映這位移居到了台灣的前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離開學者的重視事實與持平的品格越來越遠!字裏行間也看到他內心的苦澀、憤怒、思想走向極端。

這篇文章滿口仁義道德,表面仁愛,內裏卻沒有愛,思想驕傲、充滿歧視、武斷、嚴重缺乏包容,沒有把人看成平等,陳所表現的壓根兒不是他所高舉的民主精神,更加不是他有份聯署的香港核心價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和恪守專業。」大家從他的文章語氣及用詞,有沒有見到陳健民彰顯這些價值?我認為沒有!


文章集中討論怎樣才算是「真香港人」,這個話題有趣,筆者也想加入討論。

我認為「真香港人」並非殖民者,也不是在殖民統治下、甚至回歸後冒起的權貴(今天仍擁有高位,控制着香港的命運),真香港人無權無勢,由殖民到今天,也是在逆境中汗流浹背、掙扎求存的人。

他們就是「真香港人」,而他們演繹了香港精神,就是面對逆境仍不屈不撓的奮鬥,生命充滿力量及盼望,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

陳健民強行把「真香港人」扭曲,並政治化,變成那種高舉某一政治思想,唯我獨尊,排除異己,自怨自艾、灰心喪志的人!

這類人存在,而且很多,但對不起,他們不是真香港人!希望陳先生不要再錯誤演繹,讓人混淆誰是真香港人!

小妮子


轉載陳健民的Facebook全文,如下:

<運動政治與香港人的焦慮>

奧運塵埃落定,運動的政治意涵再清楚不過。

只能以「中華台北」之名出賽的台灣運動員,回國時有軍機護送、在停機坪有消防車噴水幕歡迎、大巡遊後穿過凱達格蘭大道到總統府與賴清德握手,為在國際舞台備受欺壓的台灣人出一口氣。

以「舉國體制」培訓運動員而贏得多面奬牌的中國,不甘屈居第二,小粉紅紛紛說要把香港和台灣的獎牌計算在內,惹得其他網民忙於計算效忠英國皇室的國家金牌總數,據說那才是世界第一。

不過真正取得最多金牌的美國亦非如一般人所說,靠運動員的個人努力而獨佔鰲頭。美國許多大學設立運動獎學金,是要有系統培育運動員,美國推廣愛國主義並不下於任何國家。不過相比中國的舉國模式只集中資源從少培訓小數運動員,美國模式更能鼓勵全民運動,那才是奧運應該推廣的精神。

運動競爭促進族群內部團結是社會科學的常識,但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有關印尼峇里島鬥雞比賽的一篇文章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揭示當出賽公雞實力旗鼓相當,其代表的部落處於矛盾關係時,村民會份外落力下賭注、為公雞打氣; 比賽牽動村民情緒甚至種種歷史記憶,或勝或負,這過程已令各人投入一個命運共同體。奧運男雙羽毛球決賽,台灣對中國,牽動整個島嶼的情緒,有其政治意涵。

香港劍擊金牌得主江旻憓在這次奧運引發的政治旋風,亦反映相當數量港人的政治焦慮。開始時,很多港人表示許久沒有團結一致為香港打氣,看見江一劍一劍的反敗為勝,大家受到鼓舞亦認為這代表香港精神。然後有市民發現江曾參與政府一些宣傅工作,並得到鄧炳強的祝福,覺得不應該支持藍絲運動員。即使黃絲港人中亦有分歧意見,有人認為對運動員不應苛求,欣賞其努力奮鬥的精神便可;反對者認為一個人如果是反民主、親權貴,其塑造的族群靈魂是對香港精神的背叛。

怎樣才算是「真。香港人」? 香港在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統治中,甚少碰到這個問題,因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要到戰後嬰兒潮在六、七十年代成長後才逐漸形成。早前的香港與中國邊界模糊,作為一個流動的社會最重要的特色是開放包容,直至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教育水平提高之後,才覺得與中國來的「新移民」格格不入,港人開始尋找自己獨特的精神。

1997主權轉移之後,這種對港人身份的焦慮開始湧現。2004年6月7日,近300位來自香港42個不同專業、學術界人士在報章聯署《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列舉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和恪守專業。」。因為我有參與其中,知道其背景是目睹新政府的一些舉動(如不檢控星島日報虛報流量以詐騙廣告收益)正在破壞香港價值(如廉潔和法治),必須發聲捍衛。但當「宣言」的代表與特首董建華會面的時候,他卻表示必須加上孝順和效率,才能充分表達香港的核心價值。何謂香港精神,乃是各取所需。

主權移交後的政改爭論,亦引發對新移民的指責,認為每天150名的單程證移民,是中國「溝淡」港人的換血行動,新移民往往成為親北京政團的票倉。雨傘運動之後,本土派矛頭直指新移民,以攻擊「他者」建構香港民族的身份。當時定義「真香港人」有三種進路:1/出生論 – 但隨着發現梁天琦和羅冠聰等都是在中國出生,這種認為必須在本土出生才算是香港人的理論很快破產。2/價值論 – 必須相信某些如民主、自由、法治的價值才算是香港人;3/文化論 – 香港人是英國和中國南方文化混集的產品,但亦有人認為只有在香港才找到華夏文化的傳承。這種要為香港人尋找確定內涵的爭論來得十分激烈,新生代會咒罵參與六四燭光晚會的港人背叛香港,其實反映他們對心目中的香港在中國霸權底下日漸喪失本土性格的焦慮。

2021年<國安法>實施之後,近五十萬港人連根拔起,流散世界各地,因為留下來已沒法真正活出香港人的面貌。當中有些人認為需另尋自由的士地,說出「香港已死」,才是對香港的忠誠。不少離散的港人,無法理解為何仍有許多朋友留港,承受專制的統治; 更有一些人願意北上消費,過著港豬的生活。這次就江旻憓是否代表香港精神的爭論,特別反映出海外港人對消失中的香港的憂慮。

從各種跡象顯示(譬如區議會極低的投票率),留下的港人並沒有完全改變了價值觀,只是生活在暴政底下,不但難以公開對抗,就是凡事要講求政治正確(譬如吃飯必須找黃店),也會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見攰就唞,睇奧運只想輕鬆一下。

不過自從大家看到江旻憓那篇以黨八股文風攻擊佔中爭取真普選的碩士論文後,這次爭論亦告結束。大家唯有放長眼量,看她如何「識人好過識字」、用不屈不撓的劍擊精神,步步進迫,攀上權貴的高峰。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