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社論《過份側重內地生及人才,怎樣建立國際城市?》,我們繼續討論特區政府把香港高等教育內地化所帶來的影響。今集我們希望以數字和訪問講出高等學府內地化的最新狀況,並以一直佔非本地生學士比率最高的香港大學為例子。
香港大學最近公佈了2023/2024年度收取的非本地生人數,顯示中國内地本科生人數持續上升,總人數達3,180人,比對上一學年的2,887人增加了293人(見下圖)。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佔非本地本科生的63.4%。
有內地中介平台在10月23日發文,寫到:「內地本科生在非本地學生中所佔比例也相當高,達到了63.4%。這一數據直接表明內地學生對香港高校的偏愛,香港逐漸成為他們升學的首選目標之一。」詳細閱讀港大公佈的最新數字,我們再有另一個驚人的發現:在2023/2024年度,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佔非本地生人數的84.3%。
香港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學術地位首屈一指的大學。港大在QS世界排名第17位,不但香港人渴求入讀,內地人也趨之若驚。隨著內地家庭的財富增加,能夠讓子女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更多,大量內地學生申請入讀港大無可厚非。但若果他們佔整體海外學生的人數的比例佔大多數,這是否合適?
若果以上內地生的數目令大家驚訝,這只是問題的開始。據《香港01》上月的報道,隨著本學年起八間資助大學非本地生的學士限額提升至40%,多間院校取錄非本地生的數字有所提升:其中,港大和科大取錄的非本地本科生人數,佔資助學額約三成多,嶺大則指,已「填滿」有關限額。而城大新學年取錄的非本地生人數較去年增兩成,浸大首年非本地本科生則增加接近一倍。港大回覆該媒體查詢時指,會按政府訂下循序漸進的原則,繼續錄取非本地生,達至總體「四成的目標」。
港大校園,到處也是內地生
以上解釋了為何香港的大學校園在今年有戲劇性的改變。一位不願公開名字就讀香港大學的學生(下稱“C”)告訴我們,校園內現在到處也是內地生,彷彿是每兩個人就有一個內地人。這位來自國際學校的學生坦言,有舊同學告訴她,有一位在今年取得IB成績40分的朋友收到港大醫科的取錄,也決定不入讀,指出原因就是香港大學「內地化」。「IB得到40分,香港大學醫科也給offer,這比醫科一直以來要求的入學成績低很多,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是否申請入讀港大的好成績學生人數減少?」 C問到
內地化也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假學歷。隨意打開內地網絡,到處也是介紹入讀香港高等學府的中介,網絡有說只要申請人支付150至180萬,便可以保證入到港大、中大、和科大,一條龍服務,裏面有沒有為學生造假學歷,值得思考!近日中文大學公布收到內地生以假學歷申請入學,而香港大學的一位來自內地的研究生也被證實提供假學歷,最後被法庭定罪,判處監禁。
沒有搜集數字,我們不敢下定論假學歷的情況有多嚴重,但一位香港大學講師懷疑不少學生是以假學歷入讀,透露「我懷疑仍然有持假學歷的學生未有被發現。」(本報追問:你為何這樣判斷?如何得知?)她說「因為不少我遇見的內地學生也不懂說英語,就憑這一點。」她指出,假學歷的問題也源於大學沒有負責統一收生的部門,各學系要負責自己收生,「學系的職員也不可能作出深入調查,防止學生以假學歷申請入學。 」
世界排名82的城大成全球「最國際化」大學,高於牛津大學?
當人們以為「假學歷」問題或會影響香港的大學在國際的排名,就大錯特錯了。以QS世界大學排名評估為例,他們的大學排名是以研究、學術聲譽、教學、就業能力、和全球參與(Global Engagement)作評估標準,而“國際學生比例”(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是全球參與其中之一的指標。在「2025 QS世界大學排名」被QS評為全球排名第17的香港大學,在“國際學生比例”竟然得到99.3分,幾乎滿分。大家從港大公佈的數字已經知道,內地生佔國際學生超過8成,她憑什麼在QS排名的“國際學生比例”得到幾乎滿分?明顯地,港大提供給QS的數字是把內地生當作國際學生,而政府由今學年開始把非本地生比例提高至40%,無疑令港大在國際學生比例得到如此的高分。那麼港大的世界排名17又是否公平?
諷刺地,QS排名第一位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國際學生比例得分是86.8,世界排名第三的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得分是97.7,排名第四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得分69,這些分數其實已經很高,但竟然這些世界著名學府全部也給港大比下去,國際學生比例全低於得分99.3的港大,反映HKU有比他們更優勢的國際性。有沒有人相信?
在網上搜索“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全世界最國際化大學),彈出第一個結果是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另一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大學排名機構)的排名。打開網頁,標題寫上「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2024」(2024年世界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學),再看下去,排名第一的是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世界排名是82,但在最國際化排名,它竟然是全球第一名。大家見到此不合邏輯的結果嗎?如果它在世界上的排名是82,代表不是很出名,自然地它是難以吸引國際學生的,那麼為何該校可以得到“最國際化”排名第一,國際化程度竟然高於牛津大學(國際化排名第三)? 我們相信Oxford知道結果一定感到疑惑和氣憤。城大不是唯一一所香港的高等學院,成為泰晤士高等教育評級機構的「最國際化」大學,港大、科大、理大也被泰晤士高等教育列入全球十大「最國際化」大學。這種結果令人笑了出來,或許不少本地大學生已經知道此事,淪為笑話。
香港的大學有沒有造假?這問題值得商榷。如果用國籍來計算,拿中國護照的內地生又真的是國際生,香港的大學上報給排名機構的資料沒有說謊,但這種上報如同“出口術”,沒有把最真實的情況報告出來,製造了不公的結果,在國際化程度上有誤導性。如果香港的大學這樣做,又如何能夠批評一些內地生以假學歷造假?兩者不也都缺乏誠信嗎?但我們相信八大已經不能回頭,如果其他香港的大學這樣做,某一學校決定如實報告,它的世界排名必定大幅下滑,收生必受影響。有沒有大學可以不求名利,清高地說出真相呢?如全部大學一起這樣誠實,香港的大學的排名必定下降,這會否影響香港的聲譽,香港政府又是否認同呢?不如一起沈默吧!
問題源頭是2023年施政報告,內地化與國際教育樞紐背道而馳
鋪陳了以上的問題,我們才能夠進入這篇評論的核心討論。引致這一連串問題的源頭,是去年的施政報告。李家超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把香港打造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而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放寬八所資助大學的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由學額的20%,提升一倍至40%。從2024/25學年(即本學年)開始,各教資會資助大學授的授課課程(學士、副學位及碩士)的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已經倍增至學額的40%。在該施政報告裏,李家超表示「我們將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讓香港學生更獲益,更有國際視野,專上教育有更專業和優秀的擴展空間和生命力,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城市地位。」
然而,特首推行的40%的限額與自己所倡議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是背道而馳的。政府明知來港讀大學的學生大多來自內地,但又不會就內地生人數設限,因此單看2023/2024年的數字,中國內地的學生佔港大整體非本地生人數的84.3%,香港怎樣能夠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同樣令人驚訝的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即教資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UGC),隨即在2023年10月25日發新聞稿歡迎《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在新聞稿中,教資會主席雷添良說:「經政府多年來對高等教育的大力投資,香港至今擁有五所全球百強大學,完全具備發展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優勢。《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措施,可進一步從世界各地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港,並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多擴闊視野的學習機會,讓香港的高等教育再創高峰。」
「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措施在今年實施了,它有沒有「從世界各地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港」?以上港大的數字已經回答了,是沒有。
在教資會網頁的常見問題版面中有一條問題「吸引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求學有何好處?」,該機構在回答中寫道:「吸引優秀的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能有助建立一個更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促進文化交流,帶來良性競爭,擴闊本地學生的視野。」我們非常同意教資會的看法,但是政府現在的「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手法導致的並非教資會願望得到的,大學並沒有得到一個「更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以上反映負責資助八大的教資會,以及教統局也沒有對大學的「國際化」的成份及結果作出監管,兩者有否失職?
在施政報告中,李家超表示希望香港的學生更有國際視野,但他的施政結果又導致高等學院的近一半學位給予了內地生,極少國際生來自其他國家,香港學生怎樣可以有國際視野? 這樣也欺騙了從千里迢迢、付海外學費來讀書的內地學生,他們來也是為了得到李家超宣傳的「國際視野」,最後都是見到自己人!
在李家超發表2023年施政報告前,香港人對本地青年被拿走20%入大學機會一事,並不知情。就算施政報告發表當天,我們也見不到社會有激烈反對。這與傳媒沒有深入探討問題,和施政報告有關放寬非本地生限額的字眼看上去正面,是為了香港的國際化,令市民不察覺問題。直至大學今年突然湧現內地生人頭湧湧,問題才顯現。由於傳媒沒有對此教育/社會問題作出報道,大學的內地化情況大都只有師生知道,可謂仍然隱蔽。
以上提及的大學講師指出,香港的高等學府內地化的問題也與大學希望增加收入有關。根據政府規定,由教資會資助8大只可以向每名本地學士學生收取每年42,100元學費,而現行政策容許大學因應本身情況,自行釐訂非本地學生的學費水平。根據政府在去年12提供給立法會的資料,在教資會資助大學學士學位課程, 非本地學生的每年學費水平由14萬至17萬不等。「為了有更多收入,大學很喜歡收非本地生來賺取更高的學費,因此港大很願意收內地學生。」 她說。
據我們的分析,收入的增加是其中一個誘因,另一主因是收取內地生可以提升大學的國際排名。因此,大學都表現出歡迎特首把大學非本地生人數的限制提升到40%,如獲極大的喜訊!
雖然我們心底渴望香港的大學能夠躋身全球頂尖學府,但排名必須基於真實的景況。大學研究重視真實性,上報的所謂「國際學生比率」(實質大部份都是內地生)令大學國際化評級不公平的提升,該行為已經失去了學術的權威性和神聖。
C氣憤的說「港大經常宣傳自己是全球最國際大學,它的國際化怎會高於Oxford和Harvard呀!」我們在網上搜尋「the 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HKU」,立即彈出港大聲稱自己連續三年獲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為「全球最國際化大學」。這是否事實?
明顯地,香港的大學希望自己的國際排名提升,從而吸引更多頂尖學生入讀,但他們這樣做是沒有遠見,因為當國際學生知道大學不夠誠信,他們更不會入讀!
大學明顯沒有見到這個長遠的禍害,還興致勃勃的着力吸引內地學生入讀。現在隨意打開香港大學的網站,都見到大學專誠推出的簡體字網頁介紹課程吸引內地學生,很有商業的味道(見下圖),跟以往的港大的權威性大學形象很不同。
香港學生少了20%學額入大學,「這代表政府don’t care香港人」
一直以來,香港的高等學府的國際學生不多,因此沒有對本地生入大學做成威脅。但政府的「國際化」手法引發內地生佔了本地資助大學近四成學位,剝削了本地生的機會。以一塊餅乾為例,以前餅的80%是給合資格的香港學生,現在只有60%,變相他們少了20%機會,本地青年人入大學變得更難。
我們可以看看數據。根據《香港經濟日報》8月8日的報道,引述大學聯招處(JUPAS)8月7日公布的資料,2024年有39,634名聯招生,而八大每年共提供約1.5萬個學額,但只有12,937人在聯招放榜日獲派8間資助大學學士學位,佔整體聯招生32.64%。經聯招入讀大學人數按年大減逾900人、跌幅6.9%,佔學額比例降至86%,皆創2014年以來新低。
該報道指,逾半大學經聯招取錄人數都較2023年減少,例如中文大學比去年減收近200名聯招生,香港大學經聯招生佔學額只約7成。有人或以為這是由於學生人數減少,但按JUPAS的資料,今年成績達到八大門檻的應屆文憑試日校考生按年增247人至17,638人,如果合資格入大學的學生增加了,為何大學收聯招生的數目又會減少?這反映有大學不收符合入學要求的聯招生。
聯招生是以本地基層為主,大學少收符合入學資格的聯招生,是什麼原因引起?是由於大學抬高收生分數,取錄成績更好的學生,還是想把學位留給非本地生?我們沒有數據支持,不能確定原因。
政府可能會反駁它從沒有推出任何政策把高等教育內地化,但它做出來的政策結果,明顯就是令大學教育內地化。 政府將非本地生比率提升至40%,即是把香港的幾乎一半學額給予內地生。這措施剝削了本地生入讀大學的機會,將進一步惡化亟待處理的「跨代貧窮」,惡果在幾年內將會浮面!政府推出政策最後優待內地人得到高等教育,同時令一部分本地青年失去大學教育的機會,也會激化早已緊張的中港矛盾。
如此看來,香港的學生怎會如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報告所說,能夠從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而「更獲益」?
HKU學生C認為,香港的大學學位非常珍貴,應該用來給香港學生讀書,栽培他們成為人才,但現在的學額差不多一半給了能夠支付高昂學費的內地學生,令香港青年的向上流空間進一步收窄。「這代表政府don’t care香港人。你可能會說香港學生的成績不好,但什麼時候才可以給他們機會?」C失望的說。
面對全球化的環境,國際間的競爭加大,把大學國際化是有其需要,但是否在自己的青年仍然缺乏高等教育的情況下,有必要把國際生的數目提高至總學額的40%,而最後是把學額給了內地學生?此舉不但沒有國際化,反而是內地化,值得嗎?
每一個國家也會將自己的大學學位給本地人優先入讀, 教育自己的市民為先,讓他們貢獻社會。以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為例,他們的學位也優先給本地人入學,因此對海外生入學有特別嚴格的成績要求,只能是尖子才可以入來。我們相信中國內地的大學也如是,絕不會把大量學額給予外國人,而讓本地人失去教育的機會。
政府降低給本地青年大學學額,最後減少香港的人才供應,影響的就是香港的發展。而由於香港的樓價高企,住屋狹窄,福利和退休制度不完善,香港的大學辛苦栽培的內地生很大機會畢業後會回內地工作,或以香港作跳板到海外發展。那麼大學給予寶貴的4成學額給內地生,令本地人得到高等教育機會減少,是否值得?
政府和大學要思考這兩個問題,並作出選擇:1)你希望在不盡不實下得到高一點的世界排名,而把學額給予大都不會留在香港發展的人? 2)還是希望用大學資源栽培本地人,而這些人很大部份會留在香港工作,貢獻給香港?
特首究竟有沒有一幅圖畫,他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
李家超口中說希望香港國際化,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今年又提出打造香港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但他的策略卻令人質疑他刻意要令香港內地化。特首心中究竟有沒有一幅圖畫,他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
其實特首有沒有團隊與他一起研究政策的利與弊,如何推行等,才推出? 如果他以為香港內地化可以取悅中央,令他連任,這就大錯特錯!因為中央一直期盼保持香港的獨特性,讓香港繼續成為國際城市,從而維持香港的「一國兩制」,這是中國對香港人、對全世界的承諾。但特首現在的做法與中央的心願相違反,令其不能實施對香港的策略。
我們欣賞香港政府要令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想,但政府不應因此放寬非本地生限額至40%。從以上文章分析可見,增加非本地生的限額並非國際化出路。其實政府有很多方法讓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逐步令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其中一個重要攻略是推廣:教育局應該派員、包括與8大院校到不同的國家,包括一帶一路參與國,和歐美澳紐等國,推廣香港的高等教育,特別指出香港在大灣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定位,和中國市場和其未來潛力帶來的機遇。
隨著代表全球南方國家(Global South)的金磚國家持續擴大,參與國數目倍增,加上其領導人最近會面的成果,國際形勢會重新「洗牌」,而由於中國在金磚組織有領導角色,背靠祖國的香港將有很多新發展。來港讀書能夠讓外地生獲得本地的機遇,這是一個極大的selling point,讓政府和院校推廣香港,從而吸引海外學生來港入讀。
政府有做過這些海外推廣工作嗎?我們沒有見到。在沒有積極到各國推廣香港教育下,又沒有為一直偏愛香港高校的內地生設人數限制下,大學又想增加收入及利用內地生「國際化」自己,而獲更高的大學排名下,政府放寬大學收非本地生限額至40%,大家可想而知結果是怎樣————就是大學放縱的濫收內地學生,導致高等教育內地化。
「三中全會」要求香港提升國際地位,政府卻反國際
在今年7月舉行的第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決定》,共60條,其中第27條指出香港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看到中央的字眼嗎?是「國際」,但香港政府的做法卻是「反國際」。令香港內地化,反映高官沒有跟著國家的國策走,某程度上也顯示港府對中央的策略的不重視,不知道政策的價值所在。
要香港持續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並不是三中全會才提出的,國家主席習近平一而再再而三強調這一點。那麼為何去年的施政報告要將非本地生比率由20%增加到40%?把香港的高等教育內地化,有違「一國兩制」的要求。
三中全會強調的改革方向是,”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簡而言之就是令香港國際化。特首近月經常聲稱跟隨中央的改革, 但並不見到他有把香港國際化的策略。要增加香港的國際地位,我們必須有國際的人才,但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沒有作出這方面的部署, 又如何能夠達到中央定下的目標?諷刺地,香港又怎能成為特首口中的「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單看香港大學2023/2024的非本地生數字,修課式研究生的非本地生,共有10655名,來自中國內地的竟然佔9849人,超過92%。香港需要國際人才, 不但需要栽培了解內地的內地生,還需要各國的尖子到來學習,然後留港發展。
內地化壞大事,偏離國家對香港的發展策略
我們不知道行政長官決定把香港的高等院校的四成學額給予海外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終極為了香港有更好的發展,這樣做是反其道而行!如果把香港高等教育內地化是為了討好中央,我們相信中央根本不在意,更會鄙視務虛的作為,國家其實最需要是做實事的人。無論黑貓還是白貓,捉到老鼠才是好貓。把香港內地化只會壞大事,偏離國家對香港的發展策略。
香港政府把高等教育內地化,不但不能栽培本地人才,還會令香港加快變成一國一制,而非繼續保持「一國兩制」。這一點C非常同意。「我真的感到香港很快會成為一個好普通的內地城市。香港什麼古蹟也拆卸了,已經沒有了以前的特色建築物,還將香港的政策和人口內地化!不但如此,還有國安法,雖然它是為了保護香港的安全,但實質的效果真的會引起人們懼怕,令人們不敢批評政府,影響了言論自由。一切令香港變得不同了,何來保持一國兩制?」她說。
特首應重新審視其非本地生40%限額的政策。政府應該研究在實施40%後,大學的學額是否足夠讓成績中上的本地學生入讀? 如果不夠,是否仍然持續把非本地生的上限定為40%,令成績良好的一些本地生得不到大學教育? 由於要所謂「國際化」,實質「內地化」,而令一些青年人得不到高等教育,從而改善未來生活,這又是否公義?
以行動吸引不同國家尖子來港,增加香港國際地位
如果為了國際化的原因,政府希望試行40%的限額,教育局應彈性的處理,要為持不同國籍的學生設限,上限數目相同,這樣才是真正的國際化。如每年非本地生的申請人數未能達到上限,多出來的學額必須給予本地學生。
坦言,要香港成為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政府應該先做好自己的管治,好好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都市來吸引各地學生入讀,從而在港發展。政府亦應該提供更多資源給八大,讓他們改善師資、教學、研究,從而有實力地提升全球排名。這樣才可以吸引國際學生,而不是與大學一起聯手,用浮誇的伎倆,獲取有名無實的國際化排名。
我們呼籲政府做實事,以行動來吸引不同國家的尖子來港讀書,從而增加香港的國際地位。這才是有為的政府,這才反映官員是真心的改革,來配合中國的全球發展,從而達至習近平主席在金磚會議所說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
完
相關文章: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一国一制,方能实现。
香港的这些本地学生,抱怨多,努力少,一堆乱七八糟的app都做不出来,还要靠中国内地生和印度生来做,依我看,做不出就不要再来读书了,全部送去国内接受义务教育培训,反正内地大学多,可以给他们兜底,广招多招东盟以及内地生方为良策,毕竟他们会来建设祖国,不会像原来的数码港事件,搞科技搞成了房屋。金钱都进了某些人的口袋,这些资本家使不得啊。我们不能培养资本家的孩子。
此外,对于爱党爱国爱港的香港同胞,我们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推行爱国港人治港,必须港人治港的方针。对于遗落下的英国法律,我们会尝试改善或者淘汰。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双校双学位名额应该增加,提高两地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两地学生的社会奉献精神,不能只搞个人利益主义,在产业上帮助香港完成科技化金融转型。
香港人得承認自己家的孩子幾斤幾兩,真的以為那些私校一年出產10幾位IB滿分狀元是正常的?(裡面的水分有多少自己能沒個底?)除了英文科類似于內地的語文科學得比較精緻,其它科有哪些能拿得出手的呢?諾港大,港中文大不是依靠內地來港讀書的那些博士生撐著,以目前香港本地本科生的水平你真以為他們的科研能力能到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