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香港居民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送往屯門醫院診治,這是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的首例,目標是把大灣區的病人點對點直接送往香港公立醫院就醫。然而,讓香港人送回香港醫治是否計劃的唯一目的?這個計劃最終會否將香港人送往內地醫治?這是本文希望探討的問題。
根據政府新聞昨天(1月10日)公布,屯門醫院昨天早上成功接收首名參與「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的病人,由跨境直通救護車以點對點方式運送到香港治療。該名67歲男病人因為呼吸衰竭,1月10日早上約十一時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出發,由跨境直通救護車直接運送到香港,約於十一時四十五分抵達屯門醫院。病人現時正在屯門醫院接受治療,情況穩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研究開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在這個前提下,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探討粵港澳大灣區醫院之間救護車跨境轉運病人的安排。於是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在去年十一月三十日正式啓動,首階段安排先實行跨境直通救護車由深圳和澳門的指定派送醫院(即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和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載送病人到香港的指定公立醫院。
這名67歲病人是香港居民,患有慢性支氣管病的男子,3日前因呼吸衰竭進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需要無創呼吸機支援,1月9日情況穩定後,希望返回香港繼續治療,醫管局同日收到港大深圳醫院請求,雙方醫生認為個案適合轉運,並得到當局批准。據報病人已經在病房治療,整個過程順利。
這跨境救護車計劃能夠讓居住在大灣區的香港人,在重症時迅速地回到香港的公立醫院及時就醫,令他們在內地居住時能夠安心,值得稱讚。但昨天新聞一出,市民驚覺兩地政府將會把大灣區的病人送往香港的公立醫院就診,都感到嘩然。一些網民留言,擔憂香港的公立醫院不能負荷。
根據政府在11月29日公布計劃的新聞稿指出,試行計劃設有機制防止濫用及確保跨境運送安全。「因應病人的情況和醫療需要不盡相同,派送醫院醫生在處理每宗個案時會按照臨床診斷和病人實際情況,評估是否有需要安排病人跨境轉院,接受持續治療或復康服務。派送醫院醫生會聯絡醫院管理局重大事故控制中心,與接收醫院共同就個案作評估、資訊交換及協調,從而決定是否啓動運送機制。」雖然這個計劃有機制防止濫用,但最後會否令香港的醫療體系負荷過重,我們仍需觀察。
該計劃還有另一個更值得港人關注的地方,就是這個計劃會否也反方向地把香港人送到內地醫治?這一點政府沒有說清楚,李家超在2023年的施政報告只以一小段文字提及開設「跨境救護車服務」,寫到「政府正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政府商討救護車跨境運送病人服務,把病人於醫院之間點對點直接運送,提供更佳支援。」
施政報告公布計劃時所用的字眼,讓人感到只是一個新的救護車運送服務,因此沒有在香港引起關注。雖然我們仍然見不到政府有任何建議,把香港人送到內地公立醫院醫治,但我們不能排除政府有這種想法。其實我們可以從政府在去年11月29日的公布,看到一點點端倪,請留意深色字的部份。
去年11月29日的政府新聞稿引述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說:「在國家多個部委的鼎力支持和指導,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試行計劃明日得以正式啓動,標誌着大灣區優質醫療衞生合作和發展邁向新台階,同時回應了大灣區內居民長久以來的殷切期盼。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深化醫療衞生合作,進一步推動大灣區醫療融合,攜手共建『健康灣區』,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譜寫新篇章。」新聞稿最後一段寫到「粵港澳三地政府會視乎試行計劃的成效及運作經驗,考慮下一階段擴大計劃的安排。」
既然政府說將會擴大計劃,我們估計把內地居民送到香港就醫並非當局的唯一目標,反而這個計劃會演變為雙向發展,把香港的居民送往內地就醫。況且當兩地政府把內地病人搬到香港的公立醫院醫治,最後有人批評措施將會加重香港的醫療負荷,政府就有藉口順水推舟說內地公立醫院也會接受香港病人,令當局把香港人送到內地公立醫院醫治變得理所當然。
假設”把港人送內地醫治”真的實施,我們相信政府的目的有兩個。第一,香港在人口老化下,醫療超出負荷,把香港病人分流到內地醫院來解決問題;第二,加快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融合。
如果政府的目的是要解決香港的醫療超出負荷問題,真正的解決辦法應該是加快興建醫院、擴大醫科生收生、加快訓練醫務人員,而不是在內地的醫療體制沒有與香港看齊的情況下,把病人轉嫁到內地,這會增加重症病人得不到最好的醫治的風險。
如果是為了加快中港融合,這就犧牲了香港居民應該得到的醫療。雖然中港融合是大趨勢,但兩地政府必須有計劃地進行,而不是一言堂的硬性和倉猝的執行。如果真的要決定把香港人送到內地醫院醫治,當局要做的就是令到內地醫院的專業水平提高至香港的水平,這樣的中港融合才公平,否則就是官員做形式主義,作為向中央「交差」。
一直以來香港的立法會議員沒有用腦的說把香港的老人送到內地老人院,來解決香港老人院院舍不足的問題。議員們並沒有考慮老人的家人是不可能經常跨境探訪,沒有家人探訪的老人將會非常淒涼,沒有互動將會令老人快速發展為腦退化,因此作出這種建議的建制派議員不但魯莽,也缺乏同情心及涼薄。專業的城市規劃在每一區安放學校、社區及醫療設施,原因就是方便區內居民得到服務及就醫。現在香港的議員沒有思考過所提出的大灣區的融合是違反城市規劃的原則,把香港居民送到老遠的老人院,影響的就是香港的老人。現在如果再將這種沒有配套下的融合擴展到醫療,影響的就是香港的病人及家屬。
隨着大灣區發展,很多港人搬到大灣區居住,他們喜歡內地的中西醫的混合療法,不少人也會到大灣區的醫院求診,價錢也非常便宜,但這不代表內地的醫療在各方面也有高水平,如果內地醫療與香港是一致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內地人到香港就醫。
香港的醫療首屈一指,因此長期吸引內地人到香港就醫。但如果要將香港人送往內地治療,相信普遍香港人仍然未能接受。一位香港大學醫學系學生告訴我們,他曾經在2023年跟隨大學老師參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他與同學們見到曱甴在地下,至今難忘。「這醫院看上去很多地方也比較混亂,有點雜亂無章的感覺,與香港的醫院很不同。」該同學對本報說。我們講出這事件的目的並非刻意挑剔,而是希望讓當局見到兩地的醫療服務實在有別,如果真的將香港人送到內地醫治將會面對很大社會反彈。
至今把香港人送到內地醫治仍然未有發生,但雙方開展把內地人送到香港公立醫院的試行計劃,很難令人不懷疑當局長遠的目的是把香港人送到內地公立醫院醫治。
雖然把港人分流到內地醫治可以在短時間內減低香港醫療體系的負荷,但由於內地醫院的醫療水平與香港仍有很大距離,這會影響港人將獲得的治療質素。此舉還會引起很多法律及人權的問題,例如病人或家屬會否可以有選擇,不到內地醫院就診? 如果不可以,這會否侵犯香港的人權法?若香港人在內地醫院需要緊急手術,家人怎樣能夠迅速簽紙批准手術進行?會否因此延誤了醫治?如果病人被硬性送到內地醫治,在內地醫院突然過身,親人趕不及去看,哪一方應該被問責? 若港人在內地醫院遇到醫療失誤,哪一方應該負責,內地醫院還是香港政府?遇到醫療事故的時候,香港的病人或家屬如何追討?
這些問題同樣影響內地的居民,若果內地人在香港的公立醫院遇到醫療事故死亡或嚴重受傷,內地居民沒有香港的法律知識,怎樣可以作出申訴?最後會否投訴無門?
雖然本文討論的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但由於我們預見政府有可能會將香港人送到內地公立醫院醫治,因此作出嚴肅的討論,防止問題發生。
總結來說,當大灣區的內地公立醫院的醫療專業水準能夠逐步與香港拉平,香港人才會願意到內地就醫。但這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到,絕非一朝一夕,因此希望當局不要在試行計劃一年後完成時,便建議將香港人送到內地公立醫院就醫,必須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