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挽救民望,在財政預算案建議的利民纾困派糖方案,及較早前林鄭搶閘宣布的十大惠民措施,其實尚可增加一項「除笨有精」的「全民醫療券」。
這項措施不但惠及市民,還會為政府省下很多醫療費。
其實澳門政府已於2018年推出了「全民醫療券」,對於香港政府來說,推行「全民醫療券」所需成本,比補貼公營醫療低很多,還有助減少濫用急症室服務。
什麼是「全民醫療券」?
其實「全民醫療券」是什麼東西?簡單來說,它是給所有永久性居民,不分年齡性別,的一種醫療補貼制度。
香港其實是有「醫療卷」制度的,但並非全民的,而且發展過程像「擠牙膏」一樣。香港早於2008年已推出醫療券,但只限給70歲以上長者使用,而且只是一個試驗計劃。歷經四年的悠長試驗,終於在2012年轉為恒常性的長者支援計劃。實施五年後,至2017年,政府才把合資格長者的年齡降至65歲,每人每年2000港幣。
澳門遲香港十年,至2018年才推出醫療券計劃,與香港不同的是,所有永久居民,不分年齡,人人有份,每人每年600澳門幣。
這些「福利券」的出現其實是社會福利的一項突破性創舉,而且非常聰明。它的始創人是經濟學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他發明了「學券制」(Voucher Scheme),讓低收入家庭憑「學券」,為子女選擇質素較佳的私立學校。除了令不同階層的學童有平等教育機會之外,學券制能夠促進市場競爭,使私立學校降低價格,改善教學質素。同時「學券制」亦對公營學校在招募學生方面造成競爭,驅使他們改善教學,以維持收生。隨後,學券制亦發展成為不同的福利政策,包括醫療券。
公立系統爆滿 須分流到私人市場
「全民醫療券」的其中一項重要功能,就是透過市場競爭,改善公私營醫療系統各自的成本效益,同時分流公營醫療服務的負荷,到私營醫療機構。
現時公立醫院已經負荷過重,嚴重影響醫療質素。急症室的情況最為嚴重,其中一個原因是被非急症病人濫用。由於急症室收費便宜,提供24小時服務,並即時提供包括X光在內的各種檢驗,加上夜間缺乏普通科門診,非急症病人寧願等候數個小時,擠往急症室求診,也不去看私家醫生。但這樣卻嚴重增加急症室的負荷,阻礙了分秒必爭的急症服務,最終影響救治緊急病人,危及生命。
急症室只是冰山一角,本港的公營醫療系統其實大多是「逼爆」的。以公營的「普通科門診」為例,輪候人龍經常水泄不通,電話預約又經常出現名額爆滿。至於公營「專科門診」,不同專科的排期則由數個月至兩年。
由於公立醫療系統已經超出負荷,政府必須將病人分流到私人市場,才能解決問題。
分流到私營服務 政府開支更低
這樣做,成本效益更大。為何?使用公營「普通科門診」,應診者需繳付50元診金,政府亦需為每名病人再補貼約400元;而普通科私家醫生的收費中位數是300元。這代表公營門診的成本,較私家醫生高出1/2。
急症室的病人每次需繳付180港元,但政府其實再為每名應診者補貼逾1000元。
公營「專科門診」,的首次診金為135元,其後每次診金為80元,但政府需為每名專科門診病人再補貼1000元以上。相反,私家專科醫生的收費中位數只為800元,成本上比政府的「專科門診」低很多。
以上的收費比較反映出,政府若發「全民醫療券」給市民看私家醫生,不論在普通科和專科門診,所需成本比支付公營醫療機構低很多。
盡快仿效澳門 推出全民醫療券
若政府能把公營普通科及專科門診服務,向私營分流,除了可促進公私營合作,向公眾提供醫療服務,也可大幅節省公營醫療開支。更重要的是,這個措施可以縮短病人輪候時間,從而幫助病者。
實行此政策的時候,政府可考慮推出分級制,即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可獲更多醫療券金額;同時鼓勵市民以醫療券作健康檢查,預防勝於治療,長遠減低醫療開支。
香港政府不要再瞻前顧後,應盡快仿效澳門,向所有市民發放醫療券,從而減低公立醫療系統的負荷,改善香港的醫療服務。這個政策對市民和政府來說,都是雙贏的。
周永勤
自27歲起一直連任元朗區議員,至本屆剛卸任,服務該區25年,親身參與及見證天水圍的開荒及轉變。曾經是自由黨議員,現在無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