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陰霾濃罩這一個多月,港人飽受「唔夠口罩」的困擾。為了搶購口罩,多處出現過千名市民通宵達旦排隊輪候的畫面,隨後更有搶購食品、袋裝米、廁紙、衛生巾,漂白水等。網絡瘋傳市民推著堆滿廁紙、白米、漂白水的超市手推車,及超市貨架空空如也的相片,激起羊群效應,引發連串搶購潮。雖然多數港人仍然理性,但在家中食品或廁紙所餘無幾的情形下,無奈亦要加入搶購行列。
回想2003年香港面對神秘非典病毒(SARS)來襲,亦不致出現萬人空巷,搶購口罩等物資的亂象。有說是由於今次疫症在內地廣泛爆發,加上春節假期後工廠因應疫情延遲復工,口罩生產不足以應付內需,何來供應輸港?其後更有傳言,內地為了應付龐大口罩需求,平常用作生產衛生紙品的原材料將全數用於生產口罩,所有廁紙、面紙即時停產,引發市場恐慌,爭相搶購屯積。
香港7百多萬人口已出現了恐慌搶購的情況,但為何在14億人口的中國卻沒有發生呢?整體上,雖然在洶湧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下,內地多個城市有確診病例,但市民的生活卻井井有條。
為了瞭解內地究竟如何能維持這樣的秩序,有何秘訣防止恐慌,我訪問了一位常駐廣州工作的香港朋友PP,瞭解在疫情中內地的民生,物資供應和市面情況,從而把謎底揭開。
我會分一連兩篇文章,將得出的內地疫情下的生活細節刊登,這是第一篇。
各市疫情指揮部 統一訊息防止謠言
據PP透露,在1月20日,北京和深圳通報出現確診病例,即武漢以外的地區首次報告疫情的同一日,全國各市隨即跟隨武漢,陸續成立疫情工作指揮部,領導市內所有防控疫情的工作,及統一對市民發佈防疫通告。PP解釋︰「統一信息口徑,免除了不必要的猜測, 不會給謠言有機可乘。」
PP於1月29日從香港到廣州。在疫情初期,他還是每天上街買東西及到大小餐廳用膳。後來疫情加劇,於2月7日全國頒令「聚衆業務休業」,除了餐廳及超市,其他非生活必須的零售業務及娛樂場所一律暫時關閉。餐廳禁止堂食,只准外賣。
市民都減少外出,利用綫上零售平台購物及叫外賣。配合“順豐”及“美團”外賣等快遞服務天天無休,一切超市日用品或菜籃子所需,一兩小時就送到。市民可以免除上街,減低感染機會。
外賣渡日 快遞大哥是「人民英雄」
「我樓下的粉麵店把門拉了一條繩封了前門,但還繼續外賣的交收業務。對於顧客來説,食肆關門影響其實不大,只要拿著手機利用“美團”等外賣服務,要吃的東西還是能夠吃到的,但這樣的規矩能讓顧客少了一個出門的藉口,所以能提升防疫的功能。」
疫情爆發期間,仍在街上天天為市民服務,來回送上必需品和外賣的快遞大哥們,PP封爲他們為人民英雄。他說,如果沒有快遞大哥們的付出,市民每天都得親自上街買菜和日用品,天天跟多人接觸及到街上冒險,必大大增加感染風險。
「如果他們在超市裏,見到某個低水平大媽開始搶厠紙,而把自己弄的心裏害怕,也無知地跑進去一起搶的話,那種大範圍的社會不安感,可能會產生一些比病毒還要命的後果呢!」
網上零售必需品 竟能穩定社會
在疫情期間,原來網上零售平台確實起到很大的社會穩定作用。人們能夠在手機上時刻看到市場上的必需品其實很充足,就不會跑到街上跟人搶,產生羊群心理。
在口罩供應方面,廣州市政府及各大藥房連鎖店,推出app和公衆抽籤購買口罩服務,防止民眾排隊聚集,增加感染風險。我問PP︰「抽籤機制公平嗎?市民反應如何?」他解釋︰「雖然不一定抽中,但免除了市民盲目排隊的慘況。」剛開始時,市民要“鬥手快”在綫上搶抽籤機會,到後來改善成每10天登記一次,然後10天内天天自動抽籤。「這都是“先試先做”,隨後聆聽市民聲音不斷改善的優點。」
內地民眾日常生活廣泛應用手機程式,在配合抗疫措施方面突顯了極致的優勢,能夠足不出戶在綫上採購生活所需,既減低接觸感染風險,亦起社會穩定作用。反觀香港在應對疫情方面,通訊網路的發達卻被負面地使用,成就了“謠言和恐慌”的廣泛傳播。
處罰造謠者 遏制謠言摧毀社會
PP說:「尤其在疫情之下,謠言可以很快的摧毀人的心理狀態及社會的穩定。」
他提到全國各地均採取措施,偵辦造謠者,包括刑事拘留及處罰。「如果隨便散播謠言而沒有後果的話,謠言肯定封禁不絕。疫情期間各地迅速逮抓並審訊處罰造謠者, 能有效遏制謠言對社會的傷害。」
疫情即使可怕,亦只是暫時的威脅﹔放任做謠的禍害,卻足以將我們毀滅。反思香港,由去年6月開始,仇恨、破壞、暴戾等歪風,已廣泛通過「謠言」傳染很多香港人。現時香港真正的硬仗,不單是致命的冠狀病毒,還會是一埸激濁揚清,撥亂反正的戰役。
奇亞籽
香港人,任職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