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育局推行的中三性教育,有錯嗎?

香港教育局最近陷入輿論中,一切源於它推行的性教育方式。

教育局於7月31日公布初中新科目「公民、經濟與社會科」(簡稱公經社科,取代「生活與社會科」,涵蓋中一至中三)的課程指引,將於今年9月在全港學校中一級全面推行。課程指引中的中三級性教育教材,即單元3.1「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強調學生應拒絕婚前性行為。《明報》在8月22日作出報道,此事一出,教育局的教材被廣泛批評過時、離地。當局的手法不但受到本地傳媒在報道中暗地裏諷刺,被反政府人士在網絡嘲諷,甚至不負責任地鼓吹學生發生性行為;立法會議員也堅定地批評教育局的性教育手法不合時宜!

當局性教育教材受到評擊的焦點在於單元裡的第二部分《青少年與親密關係》的工作紙二和三教材。

工作紙二「與戀人或異性訂立親密界限的重要性及方法」教材,建議學生填寫承諾書,承諾與戀人訂立親密界限,列明如何加以控制性幻想或性衝動,以及承諾會培養自律、自製和抵禦色情資訊的能力,並列出見證人簽署。

工作紙三「性幻想和性衝動的處理方法」教材,則建議學生當有性衝動的時候應立即離開現場,轉移「例如一起到運動場打羽毛球等」。

這些教材引起各方評擊,包括來自立法會議員和政黨。其中,在8月22日,香港新方向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在Facebook轉貼明報的報導貼圖,發文指教育局的性教育教材撰寫的方式,容易令人理解為反對婚前性行為,指見到新聞「大吃一驚」,反問「下一步豈不就是要回到結婚要驗處女處男的思維?」。他認為教材要避免讓人誤以為在傳導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希望教育局認真重新審視相關內容,還把帖文tag了局長蔡若蓮。 

但教育局沒有讓步,堅持推行相關課程指引。隔天(8月23日),教育局在其網站刊登文章,公開回應,指「有評論認為香港的性教育未能追上現代社會的發展,本局必須指出,這種看法並不正確。香港學校課程有關性教育的理念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有整全價值觀的人,讓學生將來在思想和條件成熟時,對性的課題作知情及負責任的決定。鼓吹未有能力承擔後果的學生作出所謂知情決定,是不專業及不負責任。」


同日(8月23日),張欣宇再在Facebook發文回應,指「今天社會價值觀整體上所取得的進步和開明,來之不易,我們是否要倒轉回去,讓這樣的糟粕思維重新獲得死灰復燃的土壤?我昨日仍善意地認為教材只是表達不清,但今天讀畢教育局的聲明,更加深感擔憂,實在無法認同。」

之前在張的22日貼文下留言批評當局的做法的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江玉歡,也正式發文駁斥教育局的做法。「我認為叫他們簽承諾函並非最佳方法,用見證人更加就係唔了解年輕人的心態。」她批評「至於叫中學生唔好著得太性感或有衝動時去打羽毛球,我認為較為離地。很多十多歲的女孩子也喜歡穿背心露腰上衣,我們以前的年代不流行露腰,但這些衣著現在是潮流。至於打波,更加不實際,點樣臨急訂場借球拍?」、「我並非認為時代變了,我們就可以變得荒唐,而是我們要留意處理事的手法,及與年輕一代的溝通方法,了解他們的心理。」

新思維執委彭意婷在8月30日也加入戰圈,在《香港01》發文指爭議暴露了香港教育體系存在的嚴重缺陷。「仔細審視這份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它嚴重脫離現實,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情景設計及處理手法不僅離地,更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課程,也沒有顧及學生真正想學習的課題。如果學生對教材毫無興趣,我們如何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她寫道。彭意婷指出,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探索知識,而不是強制灌輸一些與他們生活經驗完全脫節的概念,「香港的教育體系似乎仍然停留在一種自上而下、單向灌輸的模式中,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去甚遠。」

相關評論有其道理,若果課程不能引起學生興趣或者會令學生抗拒,就失卻了教育的原意。那麼下一步我們會想,什麼的教材才不離地,什麼的教材才能引起學生興趣? 我們期望議員和政黨們能夠提出好建議,並與局方一起研究。

之後事件繼續在網絡發酵,有香港網民譏笑指現時在香港邀約「打羽毛球」已成為提出性暗示,教育局的性教育手法更被美英、台灣、韓國、印度等地海外媒體,當作笑話取笑。其中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泰晤士報》分別以題為「Fighting Sexual Temptation? Play Badminton, Hong Kong tells Teenagers」(“抵抗性誘惑?香港告訴青少年打羽毛球”)和 「Less sex, more badminton: Hong Kong mocked for advice to boys」(“少一點性,多一點羽球:香港給男孩的建議遭到嘲笑”)的文章(見下圖)作出嘲諷。事件也引來推廣「跨性別運動」的所謂「性別研究」組織乘機混入討論中,批評教育局的教材對性「污名化」、old school、沒有提及性小眾、忽略了性傾向的多樣性和跨性別青少年社群等等,建議當局增加有關性小眾的內容。


過去十多年,社會對婚前性行為抱持越來越開放的態度,這是不爭的事實。青少年的性行為,一早已經被看作可接受的,因此很多中學也會聽到女學生懷孕事件,又或者男女學生在廁所進行性行為。而且性去到今天已經不分男女,開放的程度就是任何性別也可與同性進行性交,甚至有同性運動會以及學者為其背書。那麼教育局呼籲青少年不應有性行為,彷彿將世界的巨輪截停,時光倒流到保守的年代,教育局是否錯,沒有跟著時代進步?

在眾說紛紜下,我們提出了這個話題讓不同界別人士討論。 事源我們近日在Facebook對性教育事件發表短評,在事件中批評教育局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留言,加入發表意見,這激發我們在這個議題上開始一個對話,我們於是請來經常到中學與學生討論性話題的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鄭安然,分享他的想法。對話也把教育局於8月23日的回應再次貼出來,讓大家對議題作出思考。 我們已經把教育局的公民、經濟與社會(中一至中三) 中三支援教材,單元3.1「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第二部分《青少年與親密關係》放在此對話文章底部,讓讀者細閱每個段落的上文下理以及字眼,深入了解教材的手法,才能評價今天教育局遭受的批評是合理還是不合理。

我們也會邀請和歡迎其他人士加入討論,我們正聯絡專門幫助未婚懷孕少女組織「母親的抉擇」, 看看他們如何評論教育局的性教育教材。

9月23日註:《透視報》就性教育事件發了一連串問題給教育局,邀請政府回應,讓公眾更全面了解事件,釐清事實和真相。局方在9月20日傍晚發了回應給我們,我們把回應加入對話中,作為政府對事件的觀點。面對普遍的負面評擊,教育局簡而清的寫道:「教材中提及的個案或情境,屬舉隅性質,以說明學習重點,讓教師參考。」

現在先看看各方的意見,包括透視報、立法會議員張欣宇、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鄭安然、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張勇傑、「母親的抉擇」行政總裁蕭加欣、和教育局(包括其8月23日公開的文章,和9月20日對本報的回應):

透視報:推行性教育,有錯嗎?

政府推行性教育,所用的字眼或手法或許很守舊,但他們的動機是善良的,在學校推行性教育有很大的需要!簡單看看專門幫助未婚懷孕的未成年少女的自願機構「母親的抉擇」的數字,便知道teenage pregnancy問題的嚴重性。母親的抉擇在網頁中寫到「香港缺乏足夠的性教育,對少女意外懷孕的數字有深遠的影響。」

一起一面倒攻擊教育局的人和傳媒,要反思自己的說話!政府推廣性教育是好事,只是手法需要改善而已!作為立法會議員,除了批評教育局的教育手法,也應該建議政府怎樣在性教育方面作出有效推廣。但我們實在欣賞議員能夠發聲,因為這樣可以增加多元聲音,激發社會思考。我們期望議員能夠在不同政策上大膽表達意見。

我們分享一篇舊作品,Girls, interrupted,當中訪問不少15、16歲少女,講述懷孕對他們的影響。

張欣宇:感謝透視報的分享和討論,也希望借貴平台再簡單闡述多一些我的看法。

其實作為三個小朋友的爸爸,在個人層面而言,我十分認同中華傳統家庭價值觀。對於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我同樣也認同保守一點都不為過。比如,16歲以下的性行為在香港屬於法例層面大是大非的問題,本就沒有討論的空間。但從教材角度,倘若教導同學即便過了16歲,只要尚未成年尤其是處於學生階段,同樣也應該拒絕性行為,我也覺得有益無害。

然而,我主要不認同在於教育局將重點放在了【婚前】,而非未成年人的心智、發展和對自身的保護。一直以來,婚前或婚後這個角度起源,更多是不同宗教或歷史文化遺傳中關於【貞潔】的道德判斷,本身就和未成年人保護關係不大。試問,以今天的社會實情而言,一個尚在中學的16歲同學便認定自己要和某人結婚生子,難道會是我們所認同支持的嗎? 假若和一個25歲的青年和自己的戀人發生了親密關係相比較,哪一樣是我們為人父母更不願意看到的?很可惜,倘若按照教育局教材中的導向,後者才是需要【堅決拒絕】,前者反而沒有問題。因此,我才認為教育局目前的做法,是狹隘且失焦的,並希望他們能夠重新聽一聽不同的意見,再重新想一想,作出調整。

正如透視報所說,一個問題存在多元聲音,引發社會思考甚至激辯,本屬正常。但非常可惜的是,現在有一些政府部門,動輒就對不同意見的聲音扣上帽子,甚至質疑提出意見者的動機。這樣的風氣比起某個議題本身,才更令人感到擔憂。一直關注透視報,知道你們始終堅持敢言直諫,也希望與你們共勉之。

張欣宇是立法會議員,來自政黨「香港新方向」,於深圳長大的他畢業於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並獲得香港及英國特許工程師資格。張在立法會屬於敢言的少數人,對於不同社會議題也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他也是三個小孩的爸爸。

鄭安然:筆者進校分享性教育及從事性教育研究十多年,看到教育局近日的支援教材引起社會討論,爭議點有三:拒絕婚前性行為、簽承諾書和「打羽毛球」。

先談後兩者,不論這些做法是否最好(筆者在平日入校沒有使用類似手法),但社會很多時曲解了教材內容,以為承諾書像「宣誓」般要求學生向老師承諾。但當我看到教材,承諾書不是以上目的,而是自己和伴侶在戀愛初期溝通及承諾一些可接受的親密行為和界限,對象是自己和伴侶,不是老師。而我認為局方真正要考慮的,是承諾書上提及「見證人簽署」和寫上控制性幻想的方法,這點會容易引起當事人尷尬,甚至可能增加在課堂上被性騷擾的機會。以我在學校分享經驗,初中學生接觸有關性教育課堂時,容易過於興奮甚至和其他同學有不合宜的互動,例如在性方面取笑同學。因此當老師談及承諾書時,有可能會有同學笑問另一同學:「哈哈,你如何處理性衝動?」或令同學感到不安。但承諾書背後的原意是沒有問題的。例如「不自殺契約」作為輔導工具之一,寫下「收支預算」作為訓練同學理性理財的工具。

很多時以書寫方法為自己定下目標,的確有助行為的改變。因此可在承諾書內容上作出修改。其次,不少人認為「打羽毛球」是小情侶情到濃時避免過早性行為的官方標準答案,但看回教育局的性教育教材,它注明「參考答案,其他合理答案亦可」。而的確有研究指出,帶氧運動有機會降低引致性慾的睪胴素。(參考資料:Ruba Riachy, et al, 2020, 詳細見下)而教材主要目的是幫助同學離開當下獨處環境的一個建議方案,而不同意的一方似乎也沒有提出更好及合法的建議。

此外,有人建議在教材上加入性別議題的內容,如性別認同(跨性別)。這一點可參考西方國家的經驗。他們曾經是推動跨性別在學童性教育課程的國家,但他們漸漸看到對社會的負面作用。例如過早讓學生改變性別,注射青春期阻斷劑,造成後悔個案。因此英國政府今年(2024)重新審視《關係、性與健康教育》,指出不應「說性別光譜論」(性別光譜論指性別不是男女之分,而像光譜一樣千變萬化)。英政府的文件回應了近十年西方的兒童變性風潮,指明性別認同的意識形態,「不能被當作事實」來教導。

對於教育局的性教育課程指引,也有講法認為應肯定初中情侶想有性行為的渴望,最重要只是安全性行為。根據香港的《刑事罪行條例》,任何男子與一名年齡在16歲以下的女童非法性交,即屬犯罪,一經定罪,可處監禁5年,如果向學生宣傳安全性行為,這是否鼔勵同學犯法呢? 況且,世衛組織開宗明義將「延遲性活動」列為性教育的目標及有其好處。 由聯合國旗下多個組織共同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亦同樣把「延遲」列為性教育的成功指標。在學術世界,「延遲性活動」同樣是衡量和比較一個性教育課程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2020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表一份綜合報告,總括57份研究綜述青少年延遲性行為有多項好處,包括身體和精神健康,及將來更滿意的婚姻關係。

近年不少學者都發現成年後甚至婚姻內的性行為有更多好處,例如這是其中一個正面影響日後關係質素的因素,因此更值得視為目標追求。即使對成年人而言,延遲性行為甚至等到婚後才有性行為,同樣有具體益處,可參考心理學家D. M. Busby在2010年的研究,“Compatibility or restraint? The effects of sexual timing on marriage relationships.” (”“Compatibility or restraint? The effects of sexual timing on marriage relationships.” (”配合還是克制?性生活時機對婚姻關係的影響”)

以上提及的學者和他們的著作包括:

參考資料:Riachy R, McKinney K, Tuvdendorj DR. Various Factors May Modulate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Testosterone Levels in Men. J Funct Morphol Kinesiol. 2020 Nov 7;5(4):81. doi: 10.3390/jfmk5040081. PMID: 33467296; PMCID: PMC7739287.



鄭安然先生是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心志是作一道橋樑,向新一代分享性教育及性倫理價值;也向父母分享青少年的文化和內心世界。


教育局:學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界對課程的回應正面,學校認同公民、經濟與社會課程的課程宗旨和學習目標。

坊間有評論指有關性教育的教材傳遞不合時宜的價值觀,本局在此闡釋課程的目標,以及如何透過該課程推動性教育,讓公眾全面及正確了解。

課程對象為初中學生
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公經社)科的總課程目標是「立德樹人」,旨在培育12至14歲尚未成年的初中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正面的態度和良好的行為。課程內容與相關教材的設計聚焦於支援教師幫助初中學生的全人發展,協助他們將來成為德才兼備和守法的良好公民。

合情合法的親密關係
因應學生步入青春期,公經社科以「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為題向學生提供性教育課程內容,一方面肯定嚮往親密關係是自然的發展(發乎情),另一方面亦提醒學生必須謹守規範(止乎禮)。課程文件相關的第一部分,明確提出學生將會學習分辨友誼和戀愛、認識戀愛的元素(親密、激情和承諾)、目的、戀愛應抱持的態度(例如注重心靈交流、互相支持、平等尊重、愛護珍惜、理性、負責任)、了解訂定親密界限的重要性及處理方法,以及戀愛關係結束的因素及恰當的處理方法。在第二部分,課程指引列明學生將認識與性相關的價值觀(例如性必須建基於有堅實基礎和承諾的愛;拒絕婚前性行為;愛有很多表達方式,性只是其中一種),處理性幻想和性衝動的方法,以及不恰當處理親密關係的後果。

社會各界期望保護學生
教育局有專業責任確保課程配合學生的心智發展和成熟程度,並顧及社會期望、家長意見、辦學團體的使命、道德倫理、文化背景,以及法律相關等因素,指導學校必須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培養他們互相尊重和自律守法的態度。學校在教授性相關議題時,須配合學生成長需要,培育他們持守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在與性相關的課題作出合理的判斷,以及負責任、合法和合乎道德的抉擇和行為。教師可因應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理念、學生的年齡和心智,適當地調適教材,以配合課程的宗旨和目標,協助初中學生健康成長和培育良好品格。

雖然社會對婚前性行為持有不同意見,但對未成年的學生,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保護,並須提醒他們香港法例對與性相關的違法行為施以嚴厲懲處。教育局透過課程讓學生明白守法的必須和重要,是應有之責;「應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能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起預防作用,以免犯下不可逆轉的過失,影響自身外也禍及他人,終身抱憾。

有評論認為香港的性教育未能追上現代社會的發展,本局必須指出,這種看法並不正確。香港學校課程有關性教育的理念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有整全價值觀的人,讓學生將來在思想和條件成熟時,對性的課題作知情及負責任的決定。鼓吹未有能力承擔後果的學生作出所謂知情決定,是不專業及不負責任。

攜手推展性教育和價值觀教育
要有效向學生進行包括性教育的價值觀教育,不能單靠學校。家庭教育、社會氛圍和網絡文化往往對年輕人有更大影響。我們期望與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家長、其他政府部門、立法及執法界別、非政府機構和傳媒,一起守護學生,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並實踐合宜行為。

以上是教育局在8月23日在其網站刊登的文章,公開回應社會人士對其中三性教育教材的批評。

教育局在事件中的堅持態度,被批評為不願意聆聽和接納意見,固執己見、忽視聲音。持平的說 ,政府不少部門和官員很多時候做錯了事也不承認、不改變,但是在事件風眼中的教育局究竟是否缺乏包容,還是對真理堅持?

近日,有傳媒引述建制政圈中人指,懷疑負責寫教材的公務員團隊「軟對抗」,刻意在寫教材時「有咁盡去咁盡」,製造機會給反政府人士大做文章,任由政府被人鬧。究竟負責項目的公務員是否他們所說的「黃絲」? 歸根究底,局方的做法是否完全錯?他們的教育目的和手法又有沒有被曲解,被人斷章取義?當中,又有沒有改善的空間?我們將嘗試聯絡教育局,直擊真相!

有關香港性教育的對話還沒有完結,我們正等待其他意見。本報呼籲關注青少年的組織和人士聯絡本報提出意見,請把閣下的意見通過電郵truereport@truereport.hk發給我們。 

我們希望對話會繼續下去…


張勇傑:教育局近日公佈的一份公民、經濟及社會科支援教材中有關「青少年與親密關係」內容引起全城討論,主要關注兩個部份:親密界限承諾書工作紙,以及透過打羽毛球來處理性衝動。驟眼看似可笑,但該份共68頁的教材內容其實有不少值得參考的地方。

首先,我們要了解這份教材的對象是中三學生,因此教材討論的其實並不是婚前性行為,而是少年人性行為。相信大部份市民都認同中三學生需謹慎考慮是否進行性行為,甚至不宜進行性行為,因為他們未到法定性交年齡,任何男生與未滿16歲女生進行性行為都要負上刑責,最高刑罰是監禁五年。教材中亦提及「當情侶未能承擔婚前性行為的後果如未婚懷孕、法律後果、情緒困擾等,應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這也是合情合理的教導。

而引起市民熱烈討論的承諾書工作紙,內容是希望學生反思自己的戀愛和親密界線,和提出處理性衝動的方法。雖然以工作紙的形式去表達有點特別,但每個人對親密行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界線,與戀人訂下彼此可接受的親密界線,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性教育內容。 

訂立親密界線不是為了填寫一張承諾書工作紙,而是要向自己所愛的伴侶表明自己對親密行為的接受程度,是彼此尊重和愛護對方的表現,也是對自己的提醒;其實不只是中三學生,每一個對感情認真的人,都應該抱持這樣的態度。作為老師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然後作出對自己和他人最合宜的決定。 

教材建議以打羽毛球來應對性衝動,其實是教導學生離開性衝動處境的一個例子,學生雖然未必能立即找到羽毛球場,但仍需要學習處理性衝動。教材讓學生思考在性衝動處境的應對方法,立場明顯是希望學生拒絕發生性行為,而選擇離開性衝動處境的現場。如上所述,教材的對象是中三學生,教導他們拒絕性行為才是負責任的做法吧。 

不過,法律只是幫助人思考是否發生性行為的其中一個要素,就算學生已達合法性交年齡,也要思考性行為的目的和後果,例如雙方能否承擔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建立自己的性價值觀。 

教材設計是有瑕疵,但背後的性價值觀才是學習重點,希望大眾不要捨棄,就像同時把嬰孩和洗澡水倒掉一樣。

張勇傑先生是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以上是他於9月5日在明光社網站發表的回應,題為《「羽毛球」不是性教育的重點》。我們獲得張先生的同意,把他的回應轉發在此對話中,作為其對教育局的性教育的評價。

蕭加欣: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性教育對年輕人至關重要,而學校在提供性通識教育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看到教育局的努力,更新課程,我們覺得這是一個進步,而不是停留在僅是辦一年一次的特別學校集會中提及這課題,溝通較偏於單向性。性通識教育對許多人來說(不單只是學生),是一個學習過程,當中更是強調需要收集反饋意見來不斷改進和調整課程,以更好滿足當今社會需求的重要性。

對於社會上的批評聲音是否斷章取義而曲解了整個教材?我們覺得在公開對話變得越來越重要的時代裡,香港教育局最近關於性教育的更新指引,引發了急需的討論。其中指引内有關建議青少年有性衝動時,可以進行與性無關的活動以排解衝動, 標誌著許多成年人、父母對於談論 ‘性’ 多感到不舒服的普遍現象。不過,事件亦成為了一個良好契機,為父母提供了一個機會與孩子一同走過這段毫不簡單的性通識教育路。

對許多人來說,與孩子談論關於生命和性這類話題時,會讓人感到尷尬。正如 「母親的抉擇」 行政總裁蕭家欣所說:“這是讓父母感到難為情的話題之一。”  在香港,雖然青少年之間關於性的討論變得越來越普遍,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討論卻常常籠罩在尷尬氛圍之中。即使那些願意參與的家長也可能會為到如何開始或該說些甚麼而苦惱。

性健康不僅包括沒有疾病,更是身體、情緒、心理和社交多方面的良好健康狀態。全面的性通識教育不僅是有關性節制和安全性行為,還包括了解生理結構、建立自尊和價值觀、學習溝通和決策技能等。研究顯示,孩子們透過與可信賴的成年人坦誠對話,能夠受益最多 — 因此父母家長和老師在這段教育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過去三十多年中,我們為超過 54,500 名面臨意外懷孕的青少女提供了支援,而社會對我們服務的需求亦仍見增長。為了回應這個需要,我們於 2017 年起,在香港一些中學試行“性通識 360” 的課程。課程設計上考慮並採納了本土文化特色,期間亦以舉辦工作坊培訓家長和教師、向他們定期更新學生接收的性教育內資訊,作為焦點內容。課程喜獲正面回饋,參與的家長以及學校教職員均表示,內容有助他們參與有關性健康的討論,並且更好了解相關的本地的資源。

為了使這些對話正常化,我們建議父母儘早開始性教育討論。全面的性教育對所有年齡層的兒童都很重要,不妨按子女年齡討論適當話題,踏出第一步。家長是孩子的主要榜樣,例如應該冷靜地以平和正面的態度開展身體部位和功能等話題,避免使用可能造成混亂或尷尬的委婉說法。這個基礎對於培養安全、健康和知情的孩子至關重要。

儘管教育局自1971年起鼓勵推行性教育,但平等機會委員會2022年的 “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報告” 調查顯示,香港近半中學一年性教育課時最多5小時。如果沒有健全的性健康教育課程框架,青少年便容易做出不知情的決定,引致包括早期性行為和無保護性行為等高風險行為。

青年事務委員會於2016年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報告指出,40%的受訪青少年(年齡介乎12-24歲)認同他們的性知識貧乏,77% 表示他們從未跟父母談及性的話題。 令人擔憂的是,超過 4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性知識來源主要為色情片和媒體。這突顯了全面性通識教育的迫切需要,以應對不斷上升的意外懷孕率。

研究一致表明,討論性並不會鼓勵性活動;事實上,知情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做出安全的選擇。唯有接受全面的性通識教育 ,孩子方能更充分了解同意、尊重別人和建立健康關係,奠定良好基礎,安然成長。

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在促進圍繞 “性” 的健康對話方面,發揮作用。政府必須負責制定強制性、全面的性通識學校課程。一些如「母親的抉擇」的非政府組織致力於支持弱勢青少女,確保每個女孩都能得到她應得的愛和引導。性通識教育有助提高青少女求助意識,例如面對意外懷孕時,不會因為不必要的壓力和羞愧,延誤了最佳時機。相反,及早向可信賴的成年人求助,讓我們得以及早介入支援。 透過全面的性通識教育,我們可以共同努力預防少女意外懷孕,並讓年輕人能夠就自己的身體和關係,做出明智的決定。

蕭加欣是「母親的抉擇」行政總裁。出生於一對傳教士的家庭,她深切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福利制度,現帶領一支由員工和義工组成的團隊,努力實現機構 「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關愛的家」的願景。

「母親的抉擇」附上在回應中提及的調查報告,作讀者參考。


教育局:隨着社會急速發展,學生在不同媒體和網絡世界接觸到不同資訊,社會對性教育亦持有不同意見。作為教育當局,教育局有責任對未成年的學生給予充分的保護,不單要提醒他們香港法例對與性相關的違法行為施以嚴厲懲處,更要向他們灌輸正確及整全的價值觀,讓他們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愛護自己、尊重別人。

除學校教育外,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家長、傳媒、其他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亦必須同心同德,攜手一起守護學生,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實踐合宜行為。

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公經社)科旨在讓12至14歲的初中學生透過研習本學習領域課程,獲得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相關知識、能力及培養正確價值觀和積極正面態度。

因應學生尚未成年並步入青春期,公經社科以「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為題向學生提供性教育課程內容,一方面肯定青少年嚮往親密關係是自然的發展(發乎情),另一方面提醒學生必須謹守規範(止乎禮)。相關的學與教材料是教育局於2021年委託香港公開大學(現稱香港都會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編寫,製作團隊由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資深社工和教師組成。教材的發展過程中吸納了中學校長的意見和前線教師試教後的回饋。

教育局強調,公經社科性教育的學與教材料,一如其他科目的教材,屬於支援和參考性質。教材中提及的個案或情境,屬舉隅性質,以說明學習重點,讓教師參考。教師須發揮專業角色,並因應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理念、學生的年齡和心智,適當地調適教材,以配合課程的宗旨和目標,協助初中學生健康成長和培育良好品格。

教育局會繼續與學界和各相關團體保持聯繫,以中華文化為價值觀教育(包括性教育)的主軸,按學生的發展參考不同地方的性教育課程政策和框架,聆聽學校和家長等持份者的意見,持續提供和優化適切本港中小學生成長需要的性教育課程和教材。

相關資料:公民、經濟與社會(中一至中三) 中三支援教材,單元3.1「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第二部分《青少年與親密關係》

相關文章: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