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融合,是否也需要溝通?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就算中國要做中港融合,也沒有人會反對,但推出相關政策是否應該具透明度?

如果是為了中港融合,而改變高等教育的收生策略,導致大學生人口內地化(看社論《香港大學內地化,特首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可否坦白講出來,並講出背後的道理和目標? 相信坦白溝通必會得到諒解,甚至支持。收收埋埋,反而令市民猜忌是否要「溝淡香港的人口」,引起不滿。因此透明度無論在私人機構或在政府也非常重要。

當一個社會資源有限,引入大量移民,就會令到社會資源擠壓(例子香港大學的宿舍,本地生幾乎已經申請不到了,大部分宿位都是內地學生住的了)就會引起社會矛盾。這事件已經在英國發生,尋求庇護人士可以住酒店,英國市民不少露宿。放在任何國家,增加以及優待移民,令本地資源分配不均,市民的反應也一樣。將心比心吧!

香港經濟薄弱,中港融合已是大趨勢,令香港可以生存,但融合是否有一個程度?是否融合到把香港成為另一個中國城市?儘管法律制度仍然不變,但當香港的人才、人口內地化、施政態度越來越大陸化,那麼香港的「一國兩制」只是軀殼,怎能成功?

中港融合是否會影響一國兩制?融合又會否成為一國一制,還是會令一國兩制更有活力?如果融合是必須,是否需要循序漸進,顧及社會的民情?

這些疑問需要在社會作出討論,但今屆政府絕少與市民討論任何重大政策,其實這種一言堂態度令港人很陌生,已經有違「一國兩制」。什麼時候香港變成這樣?現在大部分香港人好像無知的人,突然政策來了才知道,但都只有啞忍,不敢反對。這種口號式的「一國兩制」還有什麼意思?

最新文章:


在推出政策時,政府與市民沒有溝通,這是健康的社會嗎?無論任何政策,若果沒有溝通,獨斷專行的推出,只會引起民怨,及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

為何這種管治智慧仍然沒有?當你一言堂,市民當然不會亦不能反對,但所有怨氣也會屈在心裏。當自己的生計及前途不被重視,人們怎能有歸屬感?怎能齊心建立社會?

如果政府認為,政策的推出不需要香港人的意見,只要內地人喜歡,中央支持便可,換了血就是所有問題的解決辦法,就錯了。回顧,香港的成功是誰建立出來的?除了是中央支持,就是香港人的拼搏。政府怎能忘本呢?

我們呼籲政府在推出大小政策前,先告訴市民原因,在社會收集意見,然後優化政策,令其不會引起社會不公。那麼推出時,市民會更能夠支持政府,這樣的社會就能齊心。看到嗎?得到市民支持與否,只是政府一念之差。

希望當權者能夠聽到我們的聲音。



相關文章: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