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香港電台工作過的一名員工,近日看到一則新聞,香港回歸慶祝不再由香港電台承辦節目製作,改由TVB負責! 自1997年回歸以來,每年的七一升旗禮及酒會儀式都是由香港電台獨家包辦節目製作及轉播,現在首次不被委派承辦回歸慶典一事非同小可,啟示官方有意把港台邊緣化。
近日港台風波不斷,5月28日政府宣佈成立專責小組檢討港台的管治及管理;6月11日,港台證實署理副廣播處長陳敏娟辭職,9月1日離任;6月19日,港台遭通訊局警告指一向嬉笑怒罵的《頭條新聞》節目污衊和侮辱警方,資料失實,即時宣佈暫停製作從1989年開播的《頭條新聞》了。 教育局亦由4月1日起停止委託港台製作教育電視節目,並要求港台9月遷出廣播道的教育電視中心,初步估計有90多名港台員工受影響。
有學者分析,香港電台不能製作回歸慶祝節目的決定和港台近期表現屢受批評有關,估計若港台未有改善,政府可能會陸續收回更多節目製作權。亦有評論分析指繼取消教育電視後,再取消7.1節目,以後更撤回各項製作權,政府有意「陰乾」港台,在零收視零製作的情況下,大條道理衡工量值,逼港台改革。
過去一年的反修例運動,港台屢次被市民投訴以政治先行,節目偏頗及反政府,甚至作出不實報道。雖然近期政府官員開始強硬,公開批評港台違反《香港電台約章》,未有提供「準確而持平」的報導,但港台員工都會以侵犯新聞自由為擋箭牌,拒絕修正問題。
可是,現在港台員工擔心的可能不再是新聞自由,而是他們的「黃金飯票」了。
每年撥款十億 港台成「黃金飯票」
為何在港台打工是黃金飯票? 首先讓我們看看數字。
根據2018年審計處發出有關港台的報告,就知道這張飯票如何保值。報告指出,在2017-2018年度,港台的電台、電視和教育電視節目的總開支共10億840港元,而總收入只有2,070萬。換句話說,港台每年虧蝕九億多,主要用於工資及節目製作開支,要由政府公帑支付。 報告指出,港台電視節目每小時的成本介乎276,200元至472,900元不等,而學校教育電視節目在過去10年,每小時成本竟然大幅增加105%,由77萬元增至158萬元。有人估計港台的製作費用係市場價的200%。
付出那麼多錢如果能換來好的節目質素當然無妨。但審計報告指出2017年所有223個節目的平均認知率只有17.1%,而一半節目以上的認知率只介乎1.5%至13.8%不等。港台電視31/31A在2018年1月至6月期間平均收視率為0.1點(即6,400名觀眾);此兩個頻道一直播放屢被投訴不實及抹黑警方的電視節目,包括《頭條新聞》和《左右紅藍綠》。
這些都是根據數字的研究,但是港台內部是如何運作?究竟養了一班什麼「人」去花納稅人的「財」呢?
我曾經是在港台工作過的一個基層員工,讓我回顧一下港台的日子,看看能否讓大家在一些「人」和「事」中為這個迷思找出一點端倪?
靠人事入職 「長散」員工未達最低學歷要求
話說20多年前還是電視工業的黃金年代,我在不同的商營傳媒機構混了七八年後總算當上了一個電視台的部門主管職位。正以為事業如日中天的我怎知一天電視台卻在科網泡沫熱朝下裁員,我成了架構整合的犧牲品。本以為要在電視生涯劃上句號,後來我參加了香港電台的一次公開招聘,沒有抱著任何期望的我,經過一輪筆試又面試之後,竟然被取錄了,成為終極的「長俸公務員」。
第一天上班,我碰上一位舊同事。原來他和幾位同僚到這裡當了合約員工有兩年多,憑藉今次公開招募,他們也正式轉為長俸公務員,心情極之興奮。在一番寒喧之後,得知其中一位資深的非公務員合約員工考了好幾次中學會考,都未能取得政府公務員入職最低學歷的要求(英語E級或以上),因此遲遲未能轉為長工。由於部門不能再以非公務員合約形式聘任一個有長期需要的職位,他的位置才被我補上了。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是港台的一個慣例。某些技術職位,即使求職者達不到公務員入職學歷最低要求,只要有人介紹入職,便不需要經過公開招聘程序,可以先以非公務員合約形式聘用,成為所謂「長散」,然後等待時機轉正。有很多港台「長散」員工根本資歷不夠,在人事介紹入職後,一方面就有了工作年資,另方面再補考回最低學歷要求,當有相關職位正式公開招聘時,只要剛好合乎公務員最低入職要求便理所當然的轉正,其獲聘的優先次序在所有申請者之上。
其實根據審計署報告,港台非公務員合約僱員的百分比(188人,22%)遠高於所有政府政策局/部門的相關百分比(5.5%)在188名非公務員合約催員,有28名連續受僱10年或以上,而最長受僱期為18.8年。
這正正反映了頗多港台員工未有足夠資歷擔當職位,試問他們又怎樣有能力提供優質節目呢?
早到當加班 文具任取送子女
從那天起,部門各同事都循循善誘地告訴我,港台員工的「應有權益」,例如員工都享有港台停車場的免費車位,上班早到了也可以算作加班補時。
一位同事上班時間是每天早上九時,但他早上7時出門送完小孩上學,8時前已經到達港台停車場,這樣他便每天報數自己加班一小時。每天「加班」大概8個月左右,再加上20多天的有薪年假(普通香港員工年假是7至15天),剛好每年都可以和小孩同步放暑假!後來港台才規定所有補時必須由上級批示。
有天,一位同事給我一份「申領文具」的表格,我隨便填了表格之後就交回給他。他友善勸導我「多要一點」。我對他說我是用電腦工作的,用不上那麼多文具,但他告訴我這是由政府物料供應署統一提供的,如果部門減少需求,署方可能會減少供應,即使用不上「可以轉送給有子女的同事」。這一番話彷彿一股暖流在我心中劃過,洋溢著港台如「家的感覺」!
在商營機構沒有補薪加班工作的我,好不容易才適應了每天「準時上下班」的工作。由於以往不規律的工作時間導致長期沒有良好的睡眠質素,我在午飯時還是喜歡盡快吃個飯盒果腹,爭取點時間來一個小午睡;同事卻以為我有什麼隱疾,還善意的教我如何得到相關的「醫療福利」,先填妥一張醫療申請表,然後預約「請假」看政府醫生,完全免費。
升職按年資少做少錯 充斥階級觀念
港台的薪酬和福利跟其他政府部門相若,屬於技術官僚職級,內部都是奉行論資排輩安份守紀,而「用人唯才」的現象就是越有才能,只能獲得更多的工作量,升職加薪就別多想了。升職並不是按能力而是按年資,做多做好無獎賞,但千萬別做錯。這形成了「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座右銘。
相對其他傳媒,港台各級員工的薪水是異常的高,再加上員工都拖慢腳步工作,令節目成本百上加斤,支出昂貴。 當時上司安排給我預估要一個月完成的工作,即使五天便能做好,我也必須等足一個月才交出完成的工作去配合其他人,有效率提早做完反而會「做壞規矩」討人厭,更可能換來翻來複去的修改。因此,港台的工作節奏非常散漫,每天空餘時間很多。
在港台工作期間,發生了一件事足以令我感受到港台高層的「尊貴」。
某天,一位穿著華麗的女高級監製由上司引領到我的工作間,向我索取完成了的錄影帶檢視,慣了爭分奪秒工作的我,只把錄影帶放進了錄影機內讓她自己收看,便埋首繼續工作。我以為她會自行檢視,可是過了一會兒才發現她還雙手抱臂的站在錄影機旁,在我還以為有什麼不妥時,上司趕過來給她按動錄影機至要檢視的那段畫面,我才警覺到原來那位女士一直在等待我幫她按動播放的按鈕,與別不同的作風在短時間內我真的學不過來。
空談夢想 在港台渡終生
我還記得一位令我至今難忘的同事,他偶意都會在我溜到辦公室外抽煙時,跟我拿根煙抽一口,然後閒聊兩句。他在位時間比我長,從認識他那天開始聽他抱怨在港台工作如何不濟,對搖滾音樂如何鍾愛,如何計劃辭職去尋找他的搖滾夢想,還教會我不少在港台的生存之道。據我所知在我離開香港電台多年後,他至今還在那裡工作,夢想只是空談。
以上的人物都是港台員工的寫照。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工作了一年後,我在離職前始終無緣拜見過部門主管,據悉這位主管一直在放「停薪留職假」辦移民,還剩下數個月便可以取得加拿大移民資格。他在部門的工作一直都交由一位能幹的主任,代理了好幾個年頭,他的房間一直空著期待著他的回來。最令人遺憾的是我未能一睹這位重要人物的「風采」便離去,更有愧未能完成父母對我成為終身公務員的期望。
若不改革 汲汲可危
製作電視電台節目的最基本目的,就是為觀眾提供資訊和娛樂,可是在資訊和娛樂泛濫的年代,政府還有需要每年花費十億元公帑製作節目嗎?
從我上學的那一天開始就面對不同的考試和比賽,因為文明社會告訴我們有競爭才會有進步,而長期處於無競爭狀態又繼續出糧的團隊,根本就失去了進步的原動力,那又何來會有好出品呢? 每年十億養862人出產了什麼?
結合了互聯網的智能手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生活模式,亦加速了傳媒之間的競爭,要求是衡功量值,重質重量,汰弱留強。作為公營電視台,一班活在黃金堡疊的港台高層沒有看到行業的轉變去加強競爭力,更沒有充當孕育的角色推動社會進步,反而帶領著電台過著安逸的日子步入黃昏。
我在2014年就拿了40萬資金製作了一集全4K超高清的水底紀錄片,還以雙倍的價錢成功出售給國內兩個視頻平台,拿著每年10億經費還好像手握著免死金牌去製作反政府和不實報道的節目,掌權者責無旁貸。我們並不是要找個檢討委員會去聲討港台,而是要一班能帶領港台在新媒體上去開創和惠及社會的領導。
在國安法通過後,本港反對派的勢力將會逐漸消退,沒有「民主」勢力撐腰的港台,若堅持不改革,未來汲汲可危!
給你拿公帑不用你做公務?未來香港電台會自動改革,還是被消失呢?我們拭目以待。
JN
一個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