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人手記】隨Sam回到記憶裡(二)重尋香港價值

香港的黃絲和藍絲從來沒有走在同一陣線,除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就是許冠傑網上Live演唱會。他們竟然雙方一起留言讚,一起流淚。是什麼可以令平日拼到「你死我活」的黃藍絲可以聚首,一起聽演唱會,一起感動流淚呢?

再分析,不難理解。聽着歌,他們都回到往日美好的日子,再見到今天的香港,理想的幻滅,世事的捉摸不住,無不令人惋惜!

當然,仍然有人誤解許冠傑的意思,在演唱會live的頻道,留言「五大訴求,缺一不可」,還加上哭泣的emoji,可能他們心目中認為,解決了「五大訴求」,就能回到昔日美好的香港。

1960年代,中國政局動蕩,各地饑荒,當時的香港人口主要是從內地逃來的難民。來港後,他們做各樣的工作,到田裡耕種、山邊揼石仔(作建築材料),搬沙上樓,建造唐樓。互不相識的人來到香港,住在板間房,或在沒水沒電的山頭搭建木屋;能夠捱過來,就是靠著同舟共濟、勤勞、和無尤無怨。

今天背著寫有「乞食又有咩好怕喎?」布袋的社運大學生,大有人在,反映他們為了反抗,而「放棄一切」的思想。

這與許冠傑的價值觀成強烈對比。1975年,他的第二張專輯《天才與白痴》收錄了《莫等待》 ,歌詞寫到:「莫等待,光陰不會復來,勿讓青春偷偷消逝去,莫等待」,勸勉年青人不要浪費光陰,令歲月蹉跎。同碟的《天才白癡夢》提醒人不應追求虛幻,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u0026v=9LmNfCAshRsu0026feature=emb_logo
 

1978年的《世事如棋》,作曲:許冠傑,作詞:許冠傑/黎彼得

知足常樂   抱著希望 

知足常樂,亦是他一直傳達的價值。1982年,他創作了《快樂》一曲,表達快樂其實垂手可得,讀一份報章、或唱一首歌,人也能得到快樂。

當時,中英正討論香港前途問題,香港人心惶惶,後來更出現第一次移民潮。 

1983年的《洋紫荊》,作曲/詞:許冠傑

到1980年代末期,隨著時代的轉變,這種「勤奮、放下、知足」和「同舟共濟」等價值觀,漸漸被人遺忘。這個時候的年輕人,正享受上一代努力的成果。香港自1978年已實行9年免費教育,人人都有中學學歷,百業興起,這正是享樂的時候,還需要這些座右銘嗎?

演唱會第一首歌,Sam唱出羅文的《獅子山下》,跟著就是他自己創作的《這一曲送給您》。「如果君心裡,常覺有顧慮,前景感到崎嶇,人生有若遊戲,他朝總有轉機…」,非常感動。

當天,天朗氣清,藍天白雲,他總共唱了20首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QMbUy7wiw
1980年的《這一曲送給您》作曲:許冠傑 作詞:許冠傑/黎彼得
 

在Sam的演唱會完結後,代表著現今「香港人反抗」精神的「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半小時後在Facebook發文。於1993年生於深圳,六歲來港,從沒在許冠傑當紅的70-90年代成長的他,大言不慚地批評許冠傑的歌曲「離地」,又說沒有看許冠傑Live,因為「時代真的變了」。

時代變了,建造起香港的「香港仔」精神便不適合這個時代? 那麼為何孫中山的思想仍然被世人擁戴?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所說的民族平等,為何永不過時?聖經以及法律書都是在幾十年以至幾千年前寫下的,是否都要燒掉?

Sam的香港精神真的離地,沒叫座力嗎? 那為何有超過255萬人,即約1/3香港人口,同時在線上收看? 

羅冠聰的說話正正反映他的無知與懼怕,懼怕香港精神會捲土重來,令他們的「光復香港」行動潰不成軍,而必須打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SNKRadtvA
1990年的《同舟共濟》,作曲/詞:許冠傑

聽完他的演唱會,香港人願意重新擁抱香港價值嗎?



相關文章:

https://truereport.hk/2020/13/博客/sherry-lee/4502/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