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被扭曲的鴉片戰爭

可立小學一名老師進行小二常識科網絡教學時,聲稱1840年英國向中國發動戰爭,是因為發現中國很多人吸鴉片煙,目的是為了消滅鴉片。事件曝光後,全港嘩然,校方隨後承認影片內容有誤並致歉。

隨後有人發現一本初中中國歷史課本《現代初中中國歷史》,對鴉片戰爭亦有極誤導的內容。課本引述英國學者史景遷(Jonathan Spence) 在其著作《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中指出:「鴉片貿易是英國對華貿易的重要一環,為英國扭轉貿易逆差的重要途徑。若一旦禁絕,將嚴重損害英國的利益。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林則徐不應禁煙,而是他不明白英國的貿易狀況,也毫不考慮禁煙對中英關係的衝擊,輕率地單方面嚴禁鴉片,這顯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並最終釀成戰爭。」這論點值得商榷。

歷史評論引發極大反響 

史景遷在書中的歷史評論,隨即在香港網上瘋傳,遭到市民強烈批評,指控他扭曲事實。 歷史事實與對歷史事實的評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客觀描述,記述者只是把發生的事件如實列寫出來,原則上不應該把個人觀感夾雜其中。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把最接近真實的歷史如實記述,留給後世的人來研究和評價。

而歷史評論是基於已發生的歷史事實給予評論,無論怎麼評論,贊同或批評,激進或中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不同年代的人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評論也不一樣,當然他們的言論日後定會受到別人的評價,但重中之重必須有道德的底線。

可立小學的這位老師把基本的歷史事實都描述錯誤,歪曲鴉片戰爭的歷史事實,為英國說了謊,掩蓋英國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行為可恥。同時,筆者認為初中中國歷史課本,不應該引用史景遷對鴉片戰爭的歷史評論,因為這些理論容易誤導學生而扭曲歷史,同時老師亦未必有足夠學術認知去教導學生。

史景遷在書中的描述,遭到網民強烈批評,指控他扭曲事實。
把鴉片戰歸咎林則徐 觀點引極大非議

社會的不滿源於可立小學老師歪曲史實,而網上更出現中學課本加上史景遷的觀點,無疑令人「火上加油」,發現香港的教育竟然把英國的戰爭罪行「合理化」。本文希望在事件上作一點背景介紹,讓人思考。

史景遷是耶魯大學的中國歷史學者,我看過他關於太平天國歷史的著作。在《追尋現代中國》一書中,他從16世紀末開始敘述中國在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遷,探討中國邁向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可是,身為英國人的史景遷對林則徐禁煙引發鴉片戰爭這事件提出的觀點,包括鴉片是英國扭轉貿易逆差的重要途徑,引起了極大非議。在書中,史景遷對於英國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沒有表明譴責,反而只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去分析禁煙的行為是否明智,避開了道德的批判,令人感到他有偏幫英國之嫌,不只「學術評論」那麼簡單!

史景遷沒有譴責英國發動戰爭的罪,反而歸咎於林則徐「輕率地單方面嚴禁鴉片,這顯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並最終釀成戰爭」,其言下之意是認為林則徐要為引起鴉片戰爭負責,而非英國,這評論實不能被世人認同。 

在18-19世紀時,中英之間的貿易可以說是英國人的一廂情願:英國對中國生產的茶葉、絲綢和瓷器有大量的需求;而中國對英國甚至歐洲的東西卻一點興趣都沒有。白銀在當時國際貿易的地位等同於現在的美元,而英國當時向中國買貨是以白銀來支付的。

巨大的貿易逆差導致整個大英帝國缺乏白銀通貨,所以英國人希望尋找一種中國願意進口的商品:就是當時在印度生產的鴉片。1760-1800年,英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達2,100萬英鎊。但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後,到1838年英國對華貿易出現了900萬英鎊順差,當時中國每年流失1,000萬兩白銀,令中國經濟損失重大 。

英國國內批評鴉片貿易:罪惡的交易

然而,從道德上評論,扭轉貿易逆差絕對不應成為販賣鴉片的藉口,以鴉片荼毒人從而得到英國國民收入是有違道德的。

鴉片是從罌粟花(被喻為「邪惡之花」)的果實提煉而成的,罌粟亦可以提煉出嗎啡和海洛英等毒品。鴉片是有毒的,令吸食者做成心理依賴而成癮,每天吸食多次,長期吸食會使人精神委靡,對人體產生嚴重損害甚至造成死亡。 當時,鴉片不但嚴重毒害中國人,亦令很多國民傾家蕩產。

其實英國國內也一直有聲音質疑鴉片貿易是否符合道德。早在1780年已有人強烈譴責並呼籲政府取締鴉片貿易。其中,社會改革家沙夫茨伯里伯爵(Anthony Ashley-Cooper, Lord Shaftesbury)於1880年擔任「制止鴉片貿易協會」的首任主席,他說到:「這個國家慫恿這種罪惡的交易是壞透的,也許比慫恿奴隸貿易更歹毒。」政治家格威廉·格萊斯頓(William Gladstone)也強烈反對鴉片貿易,稱其為 「最臭名昭著和最殘暴的」。對於英國在1840年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他譴責說:「就我所知和我所讀過的,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一場使(英國)國家蒙受永久恥辱的戰爭。」

圖為社會改革家沙夫茨伯里伯爵(Anthony Ashley-Cooper, Lord Shaftesbury, 1801-1885)。他由1880年擔任 「制止鴉片貿易協會」首任主席,直至去世。他說到:「這個國家慫恿這種罪惡的交易是壞透的,也許比慫恿奴隸貿易更歹毒。」

由於鴉片帶來巨大的利益和對鴉片的毒害沒有正確的認識,多數英國人反對禁止鴉片貿易,因此英國國內禁止鴉片貿易的呼聲沒有獲得政府的支持。

從十八世紀中業開始,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已經非法走私鴉片到中國。 後來,英國確立了向中國大規模販賣鴉片的政策,以謀取暴利,從而掠奪巨額的白銀,走私於是變得肆無忌憚。由1799年走私約4000箱鴉片,但到了1839年時,數量激增至40200箱。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吸食鴉片的中國人數,已經急速發展到200-400萬之眾。其對國民健康的影響,人民國家財政的負擔都不容小覷。

正是在這樣內憂外患的背景下,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於道光19年(1839年)入廣州查處禁煙,沒收外國商販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於4月22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吸食鴉片的中國人數,已經急速發展到200-400萬之眾。其對國民健康的影響,國家財政的負擔都不容小覷。相片:網上
林則徐於道光19年(1839年)入廣州查處禁煙,沒收外國商販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於4月22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相片:網上
為鴉片利益英國開戰   道光驚惶失措  

一年後,在1840年6月,英軍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派艦隊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林則徐嚴密布防,英軍受阻後沿海岸北上,於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達天津,威脅北京。

道光皇帝驚慌失措,急令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議和。這次議和談判雙方都不甚滿意,到翌年(1841年)烽煙再起,英軍在虎門、廣州、廈門、鎮海等地發起多次進攻,清軍屢屢敗退。1842年,英軍攻陷吳淞口,艦隊直入長江,破鎮江,直逼南京,兵臨下關江面上。8月,清廷被逼與英國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包括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等。

1842年,英軍攻陷吳淞口,艦隊直入長江,破鎮江,直逼南京,兵臨下關江面上。圖為1842年7月21日,英兵攻破鎮江的情境,估計殺死2000中國人。8月,清廷被逼與英國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
銷煙成民族英雄 戰後被貶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捍衛了中國人的利益,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英雄之一。他也是中國官僚中最早與西方「交手」的,在當時,能有如此經歷和見識的中國人太少了。筆者認為林則徐是 “最先從封建的閉關自守的昏睡狀態中覺醒,以全新的態度睜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可是,林則徐在英軍第一次入侵時,已經被道光皇帝貶降,之後又革職往新疆邊境。道光25年(1845年),他才重新被起用,歷任署理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30年,他帶病赴任署理廣西巡撫途中,客死潮州,享年66歲。

鴉片戰爭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經歷了慘敗後的中國,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帝君大臣、中流砥柱的士人官紳、還是底層掙紮的黎民百姓,才知道了天朝以外的世界之大,洋人的船堅炮利之厲害。

然而,180年後,中國發奮圖強,從苦難中銳變,今天以全新實力展示全球,由被欺負的窮國變為第二經濟大國。贏了這場鴉片戰爭的英國,以橫手搶奪了香港,卻因為這場為了利益的戰爭,使它蒙受永久的恥辱。



松花芥子
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香港信報專欄作家,跨界別創業家,包括國際教育、娛樂及活動策劃、美食文化及創意、及文化旅遊等領域。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