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香港立法會選舉:絕不搞“清一色”,也絕不搞“形象工程”

香港已進入選舉季。

9月,選委會選舉結束;12月,立法會選舉將至;明年3月,特首選舉漸進。

三場選舉中,立法會選舉規模最大、動員力最強、影響面最廣,香港社會及廣大市民最為關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10月30日,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展開,選舉氛圍已然升溫。很多人在觀望,在思考,抑或正審視今次的立法會選舉,看看香港特區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的民主實踐是否實現了發展,選舉文化是否得到了重塑,以及香港正彰顯的新的政治參與空間。

“愛國者治港”,是一條根本原則。當參選的人都是愛國者後,選舉又將如何進行?兩方面的迷思浮現出來:對非建制派來說,他們擔心出現“清一色”的局面;對建制派來說,他們擔心競爭將制造內部矛盾。

什麼是“清一色”,到底要不要競爭?“靖海侯”的專欄文章,直面此問題,廓清此迷思。文章認為,香港這次立法會選舉絕不搞“清一色”,也絕不搞“形象工程”。選舉就是選舉,不是「政治酬庸」,不可能「論功行賞」,必須有必要的良性競爭。那種幻想「躺平」了當選的,既不現實,也不道德,更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良性競爭是立法會選舉的應有之義


香港特區立法會換屆選舉12月19日舉行。10月30日,選舉提名期展開,一眾有心建設香港的人士摩拳擦掌,陸續報名參選。

立法會作為特區三大建制機關之一,其換屆選舉關乎憲制秩序的維護和管治效能的提升,重要性毋庸贅言。而作為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二場選舉,且作為三場選舉中規模最大的一場選舉,這次的立法會換屆選舉更具指標意義和示範作用。

或者說,這次選舉將形塑人們對新的選舉制度的印象,香港特區民主實踐的發展狀況也將盡顯其中了。


二 

實則,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次立法會選舉不同於以往,會呈現新的氣象和局面。

完善選舉制度後,立法會選舉亦如9月份的選委會選舉,落實的都是同一個原則:「愛國者治港」,致力的都是同一個目標:「良政善治」。在香港國安法的護航下,奠基在選舉制度優化和社會環境淨化之上,人們對這次立法會選舉已有穩定的預期:

      1.愛國愛港者上位,反中亂港者出局;

      2.政治議題減少,社會發展議題增多;

      3.選舉斗爭轉為選舉競爭;

      4.選舉過程服務於選舉結果。

有序而不是失序,規範而不是失範,彰顯民意而不是制造對立,凝聚共識而不是形成撕裂,這次立法會選舉注定少了亂象、多了和諧,少了緊張、多了從容,少了「火藥味」、多了「正能量」。


然而,對這次選舉,香港社會也有疑慮和迷思,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會不會搞「清一色」的問題,二是會不會流於形式的問題。

選舉實踐能不能回答好這兩個問題,關係新的立法會選舉制度的認受性,也關係到參選人的參選意志、競選心態以及當選後的履職盡責狀態。這兩個問題,有必要予以重視,得到澄清。


四  

要回答會不會搞「清一色」的問題,首先要釐清什麼是「清一色」。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二月指出,我們強調「愛國者治港」,絕不是要搞「清一色」。他表示,「一部分市民由於長期生活在香港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對國家、對內地了解不多,甚至對國家、對內地存在各種成見和偏見。對這些人的取態,中央是理解和包容的,也堅信他們會繼續秉承愛國愛港立場,與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限,積極參與香港治理。」

可以看出,所謂不搞「清一色」,絕不是指在愛國愛港立場上不搞「清一色」,絕不是在對待反中亂港分子上不搞「清一色」。

落實「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但管治者的底色必須是一樣的。不搞「清一色」,就是指香港的管治團隊:

      1.不會來自同一行業、同一階層、同一地區;

      2.不會只代表特定人群的利益;

      3.除涉及國家和香港根本利益外,不要求其認識一致、觀點一樣;

      4.明辨大是大非,包容內部分歧。

這次立法會選舉,不會搞「清一色」,也不可能搞成「清一色」。

      1.立法會由地方選區、功能界別、選舉委員會三個界別組成,制度設計上已經保証了廣泛性和差異性;

      2.參選人多由不同政團推選產生,而這些政團各有其理念綱領和代表性,政策主張本來就存在許多不同,作為政團反而還要「刻意」凸顯其「獨特性」;

      3.立法會議員是選舉出來的,社會各方深度參與其中,如此龐大的市民各行使其民主權利,理論上誰也不能控制選舉結果。

實際上,隨著反中亂港分子出局,大家都是愛國者,參選人要証明自己有管治能力,贏得選票,主觀上更需將自己與其他參選人區別開來。制度不允許、實踐無空間,這次立法會選舉怎可能搞成「清一色」⁈

  

不搞「清一色」,關於這次立法會選舉會否流於形式的問題,也有了部分答案。

因為不是「清一色」,因為必要的差異性和必然出現的差異性,競爭就在所難免。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選舉本就是競選工程,競爭或許可以通過協調或聯盟淡化,但卻是體現選舉公正性的重要特征、構成選舉公信力的必然要素、保証選舉結果品質的方法和手段。在都是愛國者的情況下,參選人之間展開理性競爭,比理念,比綱領、比作風形象,以競合關係推進良政善治,正是這次立法會選舉的應有之義。

於此方面,一些參選人不這麼認為。有的說,既然都是愛國者,何必再爭來爭去傷和氣,協商解決不就可以了嗎?有的說,既然實力差距懸殊,結果在意料之中,何不勸退那些不知名的參選人?有的還說,自己以前為撥亂反正做了那麼大貢獻,為什麼還要鼓勵別人參選和自己競爭?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認識,都需要矯正。

立法會選舉不會搞「清一色」,也絕不會搞「形象工程」。

選舉就是選舉,自己有選舉權,市民有投票權,要協商也是通過競選表現和自己的選民「協商」;不同參選人社會地位再不同,大家也在同樣的競選跑道上,有同樣的參政機會和權利;選舉不是「政治酬庸」,議員席位不可能「論功行賞」,能不能當選最終要看選民意見。

對於這次立法會參選人來說,原來要敢於同反中亂港分子斗爭,現在則要敢於和志同道合者競爭,幻想「躺平」了當選既不現實,更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對於民族復興,國家主席習近平說,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對於香港由治及興,也不會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唯有奮鬥者,才能在歷史的年輪上刻印足跡。保持選舉的競爭性,才不會讓選舉流於形式,才能推動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健康持續發展,也才能讓當選的人更能體察選民信任來之不易、敬畏市民期待不敢辜負,用心用情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近日,香港紫荊研究院發布了一項關於這次立法會選舉的民調結果。數據顯示,1520名市民中,有七成多的人相信有志人士可依法公平參與選舉,同樣有七成以上的人希望候選人之間有充分競爭。香港社會的民意很清楚了,市民正懷有期待,參選人當懷有自覺。

香港完全可以通過這次選舉再証明,香港不缺管治人才,民主實踐很生動,「愛國者治港」下已經處處新氣象、新局面。


靖海侯
內地知名博客,資深傳媒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靖海侯”。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