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灣仔一個由香港文學館舉辦的植物與文學展覽中看到了這本有趣的書《中國文學植物學》,立刻被書名吸引。進一步閱讀後,我對作者所做研究的深度感到敬仰。
作者潘富俊教授是一位對植物學和古典文學充滿熱情的人,因此出版此書開創一種以植物欣賞古典文學的創新方式,並以此破解中國典故不解之謎。
潘富俊教授是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歷任台灣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可是,這位學者不但對植物、土壤有興趣,還熱愛文學,並把兩者合二為一作為研究。現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他開授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學科,包括植物與文學、台灣的植物文化。
開創以植物來研究中國古典文學
多年前,潘教授因著對古典文學的熱情,竟然開創以植物學的研究科學方法來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這研究其實源自早年的興趣,年青時,潘富俊留意到中國典籍經常提到植物,於是開始對文學及植物的關連產生興趣。後來,他自發地開始研習,再後來成為學者後,更有系統地進行研究,翻遍了近萬本中國典籍,也走過兩岸三地實地考察。
2011年,潘富俊把其研究結果出版成書,《中國文學植物學》,並於2019年發表最新版,此著作可說是累積了他數十載的探究結果。 在台灣出版的《中國文學植物學》覆蓋眾多中國典籍,遠從《詩經》、《楚辭》、《全唐詩》,到明清文學 《西遊記》、和《红樓夢》,不但以創新的角度欣賞先民的智慧,欣賞以植物為名的成語,還解決了不少歷史懸案。
植物可以作為成語?一顆植物又怎樣破解歷史懸案?以下筆者列舉了一些書中的例子。
以植物作成語 意思隨時間轉變
平日在生活上及寫作上,很多人也會用上中國成語,但大都沒留意成語的來處,更加沒有人想到原來很多成語是源自植物的。
《中國文學植物學》介紹到,植物在中國文學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經過2000年歷代文人和一般百姓的試煉,成語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者寫到。潘富俊指出,在三萬多條成語中,有800多條以特定的植物為組成內容,共使用了120種植物名稱,這些成語可稱之為“植物成語”,包括「啞子吃黃連」、「桃李春風」、「桃李滿門」、「柳暗花明」。。。
書中指出,植物的成語在歷史上也發生了有趣的變化。
以柳樹為例,柳樹是中國古老的原產樹種之一,生命力極強,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樹的主力樹種之一,路邊河畔都可見到柳樹。古人送別親友,從路邊生機盎然的柳樹上折一枝柳條相送,就是希望遠行人能像楊柳一樣,很快適應,隨遇而安。「折楊柳」之俗早於先秦已經出現,後流行於漢代、和南北朝時期,因此南方與北方都出現了以「折楊柳」為題目的詩文。隋唐時期,折柳相送已成為古代中國文人贈別的普遍現象,因此古有「折柳送別」的成語。
細究「折柳送別」這個成語的最早的淵源,應該是《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前11世紀-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其中一篇寫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直譯為「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到東晉末期,柳樹在社會的含義再產生了變化。 田園詩派鼻祖陶淵明(東晉末到南朝宋時期的詩人,約365—427年) 棄彭澤縣令的官位而歸隱家園,於門前栽種五株柳樹,並自號五柳先生,因此出了成語「陶潛五柳」,可見楊柳被用作象徵文人氣節 ,比喻歸隱 。
到了宋元以後,楊柳樹的象徵又產生了變化,衍生出「殘花敗柳」、「花街柳巷」、「尋花問柳」,意思是不忠被棄的女人、賣淫、嫖客等負面用法。
以植物入手調查 解決文學歷史懸案
作者也以植物研究的方法去分析元明之間出現的一種長篇小說,即「章回小說」,解決一些文學歷史懸案。
其中一個例子是明朝章回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究竟誰是作者。有人認為是金朝末年全真道道士丘處機所著,但作者指丘處機是山東人,大半生在西域生活,按理是沒有接觸過《西遊記》第一回描述的花果山的熱帶及亞熱帶植物(如龍眼、荔枝、椰子、甘蔗等)。
另一個《西遊記》的可能作者吳承恩是山陽人(今江陽淮安)。作者分析,由於吳承恩曾在南京及淅江省工作,這背景使得他有接觸到熱帶及亞熱帶植物可能性比較大,因此進而推测,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比較大機會。
文學界的另一懸案是有關中國四大小說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紅樓夢》被形容為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作者描寫出一個理想世界,大觀園,盼望它長存世間,但又無情地寫出,大觀園以外的現實世界不斷摧殘這個理想世界,最後令它悲劇性地幻滅。一直以來《紅樓夢》非比尋常的內容和結局,留下許多謎團,甚至全書是否都是曹雪芹所寫,一直引起中國文學界的爭論至今。
《紅樓夢》全書分為三個40回。早期學術界一般認為此書是同一作者,曹雪芹,之作。直到1920年代,胡適提出《紅樓夢》前80回和後40回的作者非同一人。之後經過其他學者考証而得出的觀點是:前80回的作者為曹雪芹,後40回的作者為高鶚。再後來,2010年代出版的《紅樓夢》署名又從“曹雪芹、高鶚著”更改為“曹雪芹著,無名氏續”,作者問題繼續懸空。
於是,潘富俊教授從植物入手作出調查。
作者比較植物在不同回出現的次數,推測前80回應是出自曹雪芹,最後40回應出自他人之手。他計算了後得出《紅樓夢》首40回出現的植物有165種,第二個40回出現的植物有161種,第三個40回出現的植物只有61種。由於第一個40回和第二個40回用上植物種類的數目相近,因此看似吻合同一個作者的風格,就是喜歡用植物來寫作。相反,第三個40回的寫作明顯不同,只用了61種植物,不像之前80回的作者喜好以植物寫作的風格,因此認為後40回是另一個作者之作。
有趣的是,後人在欣賞《紅樓夢》時,也會把書中的女子聯想成不同的中國花朵,例如有人在網上以牡丹來比喻姿容絕代的薛寶釵(主角賈寶玉的妻子),又會比喻性格爽朗率真的史湘雲(寶玉的朋友)為海棠和芍藥。至於極富才華靈氣和正直清高的女主角林黛玉(寶玉青梅竹馬的知己),就曾被網民比喻為絳珠仙草、桃花、芙蓉花、還有斑竹、蓮花。。。
除非先有夢,甚麼事都不會發生!
我上面所描述的只是本書所涵蓋內容的一小部分。 本書的其他主題包括:國畫中的植物、古代禮儀的植物、文學植物與植物引進史… 等等。書末列出中英文參考文獻200餘篇,這本書包含的資料搜習量令人驚嘆。
在書的序言中,台灣師範大學前校長、生命科學系名譽教授黃生引用了美國詩人桑柏格說的「除非先有夢,甚麼事都不會發生」來形容作者潘富俊教授對夢想的執著追求,這句話也完美地描述了我對潘教授成就的感受,人生如不追求夢想,甚麼事都不會發生的!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作者花了近數十載研究植物與中國古典文學的聯繫,閱讀浩瀚古籍,滿山遍野地跑,到訪古籍中描述的實際地理位置,並嘗試將文獻中描述的植物與他發現的實際植物進行比較,終於圓了他的夢,搭成了聯繫自然科學與古典文學的鵲橋。
這本書令我驚嘆,自然科學、歷史和文學的學習是可以這麼多元化及多樣性。
姚恩崇
IT人,曾在加拿大讀書和工作了10多年,對歷史和考古學感興趣,是香港亞太文博總會教育顧問。
多謝慧玲的讚賞,很開心妳喜歡我的文章.
在香港,妳可去“一本”網上書店購買.
https://www.mybookone.com.hk/page/detail_m/1242740690645008386/中國文學植物學(經典傳世版)/.html
姚恩崇這篇書評寫得很清晰細緻,掀起我要讀這本書的激情,請問怎樣可以買到一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