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與舊同學談論政治及社會問題,他多次提及“大眾智慧”,意思是多人顯現的思想和行為就是對的或相對地好的。雖然筆者追崇民主理念,但不認同“人多勢眾”就必然是正確的,反而覺得集思廣益帶動的“集體智慧”才是民主的真諦。
事先聲明,討論智慧並不是要批評某些人愚蠢或無腦,而是想探討怎樣才可以發揮大家與生俱來的智慧,對社會作出正面的影響。執筆時是三月,香港已經抗疫兩年,新冠病毒正以幾何式爆發,對大眾與集體智慧這課題有很大的啟示。筆者將會循多角度,包括自身利益的考慮、資訊的提供、情緒的影響、及思考的偏頗來討論。
理論上,控制傳染病很簡單。一方面,首要找出源頭,然後折斷傳播鏈,這就是追蹤及隔離染病人士和緊密接觸者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加強大眾的免疫能力,主要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可是市民有否合作呢?一些人會避免追蹤,逃避隔離,可說是損害了個人利益,那抗拒疫苗注射又如何?
從2021年2月,新冠病毒疫苗供應起,至2022年2月,香港人的注射率偏低,遠遜於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頭三個月和六個月,只有大概18%和56%的港人打了最少一針,九個月後還未達到原先預設的七成群體免疫目標。雖然接種率近月有所改善,但仍然有很多人表明不會打針。那明顯是群眾的思想和行為,這又是否「大眾智慧」呢?
最初期因為數據有限,人們擔心疫苗的安全性,情有可原。但很快已有科學證明,注射疫苗的風險遠低於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也即是說打針利多於弊,那為何那麼多港人堅決不打針?其中一個原因是大部分人不理解數字比率,所以不能以邏輯作出選擇。除此之外,以往一些研究亦顯示人面對風險時,思惟會變得“極度偏頗”——很多人只著眼於疫苗的風險,而忽略了染病的風險;人們高估疫苗風險的同時,也低估了接種的好處。
很多時候,大眾的思維,非但不是智慧,可說是人性的缺點。
可是,大家不要以為專業醫護人員就一定在抗疫上有智慧,醫護界也有很大的漏洞! 雖然很多長期病患者特別需要疫苗的保護,很多輕微病患或有不相關過敏的病人查詢時,醫生竟然都建議他們“不要打針”。這是由於醫生察覺到病人不想打針,便順應民意,或是免得注射後如果“出事”要負責?真是不得而知。有了醫生的“確認”支持自己,病人便形成了誤解,之後廣傳導致大眾認為差不多任何病都不能打針!
更糟糕的是一些虛假反疫苗的新聞,起源於美洲、歐洲和亞洲都有。網上流傳不少視頻,顯示一些所謂“專家”細訴注射疫苗的死亡率遠高於染病的死亡率,或誇大了疫苗的害處。作為醫生,筆者真是覺得匪夷所思!只能推斷是那些專家誇大事情“求出位”,或相關視頻根本是假的。無論如何,兩者都是假訊息。
傳媒也有很大責任,一些媒體一直十分偏頗,清一色的報導注射後的死亡個案,而忽略報導疫苗的好處。現實是什麼都有風險,過馬路也有風險,你會過馬路嗎? 偏頗的媒體好像只為了吸引眼球,可說是與推動疫苗對著幹!
面對假的或偏頗的資訊,“大眾智慧”理應用於批判性思考,考慮哪些是專業的意見,哪些資訊可靠;但實際上,大眾都把智慧假手於人,把傳媒訪問過的或轉載多的便當是“專家”,還第一時間分享出去。直至執筆時,筆者還從多個有學識的朋友,收到不少疫苗危害生命的“鐵證”!
這些舉動,是源於大眾的恐懼。大眾智慧被恐懼的情緒掩蓋了,令我們作出判斷時帶上有色眼鏡。同樣地,恐懼令大眾相信謠言、去搶米、搶厠紙,重複地搶這樣搶那樣。結果,香港沒有群體免疫 (herd immunity),只有羊群心理 (herd mentality)。一年以來,接種率長期低,當中只有兩期短暫飆升(搶針),就是變種Delta在2021年中和Omicron在2022年頭大爆發的時候。那即是說,不打針也好,打針也好,都時由恐慌驅使,是感情用事!
經濟學說,人會為最大利益或滿足感而作出決定。可是當人們擔心自我利益受到影響,繼而產生恐懼,很自然地就有心理學上形容人們面對威脅時的「fight, flight, freeze」(對抗,逃走,猶豫不決)反應,用於減少或躲避危險,從而令自己恢復平靜和控制的狀態。簡單地說,就是當面對危機時,人們會抗拒、逃避,而不是以理性分析而作出正面決定,正正就是我們在疫情所見的。
因此“大眾智慧”不一定是“對”的,或必然對個人或社會有正面的影響的。
然而,“大眾智慧”並非沒可能得到。要達到這個目標,市民要發揮一種“民主力量”——學習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避免假信息發酵、有良好的情緒管理、作出批判性思考、搜羅正確信息、作出理性的討論及分享等,才可以達致“集體智慧”。
作為醫生,面對港人抗拒疫苗接種,初時的確感到沮喪,反思後覺得正面的行動才是最有建設性, 所以執筆作此分享。也有朋友笑筆者傻,說:“講乜都無用,你唔好嘥氣啦!人性就是這樣,不會變的”。
沒錯,人性始終是人性,問題是疫情將來也會再發生,社會將來也有很大機會面對其他經濟或政治的挑戰。智慧大家都有,重點是如何應用。希望大眾以此為鑑,作出反思,用智慧戰勝困難!
馮樹仁
常被喻為「非典型」醫生,是一個喜歡不斷思考和學習的大學講師,也是一個勇於嘗試的人生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