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說明了香港的教育問題

傍晚到一間在香港有很多分店的連鎖書店,打算買一本英文小說,”KIM JIYOUNG, BORN 1982”,是有關一名南韓女孩的故事。我對書的內容感到好奇,覺得應該好看,特意到書店購買。

當我走進放英文書的二樓,赫然發現上層差不多全部書都是中英文「補充練習」,整層二樓大概有300尺,本可放不同類型的英文書,可是補充練習竟然佔了全部書的七成,其他的都是小孩的圖書,教小孩英語、和字典等書籍。店員說沒有我要的書,其實除了以上說到的兩種書,這書店幾乎是沒有其他英文書的。

我心裏打了一個冷震,感到心寒。

一氣之下,我在個人Facebook發了一個post,貼上封面的這張圖片,寫了一句「一圖說明了香港的教育問題!」,引來朋友大笑😂。我不想解釋太多,因為問題有點複雜,但又忍不住要說,所以拋出一句,讓大家思考一下!

這龍頭連鎖書店的二樓反映了一個傷感的現象:香港的書局是為了「市場」而設,而非育人。第一個市場,每個香港家長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很捨得花費大量金錢買故事書、學英文的書給小孩,所以書局大都放滿兒童圖書,而很多都是“學習性”的。第二個市場,香港的教育是為考試而設,exam-oriented,因此很多書局也放滿了“補充練習”,提供給小學及中學的學生操練,從而考取好成績。兩個市場是一脈相通的,都是想孩子“贏”。

書店面對高昂的租金,為了生存,只能配合消費者的需要,賣“有市場”的書,因此書店也非常的矛盾,但租金的難處絕不能為其洗白,每間機構也要有社會責任,尤其從事文化界,必須盡力避免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香港的書店由肩負教育社會的角色,變為迎合社會,有份推高做“補充練習”的風氣,最後成為了歪曲的“考試教育”的幫兇。

歸根究底,為什麼香港會出現這種現象?問題源於人們不明白教育的意義,不曉得:教育在於培養人,而不是要“贏”。其實考試成績好與壞不代表什麼,因為讀書讀得好,不一定有好的成績。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學到的智慧、知識,不一定反映在成績上,而是將會在其人生路途中,讓他/她學以致用,從而面對種種挑戰和逆境。可是,現在香港的教育抹殺了,甚至忘記了,教育的本質,硬把“爭取優異考試成績”主導了整個教育制度,考試拿到高分,變成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目標,讀書是為了考取好成績,而不是吸收知識,令思想擴闊,明白人生道理。目標放錯了,教育便失去意義,學生讀書不求了解深度,只是”死記“,作考試之用。那麼就算把莎士比亞的名著背到滾瓜爛熟,又有什麼意思呢?

在考試主導教育的影響下,學生一有空閑時間,很少會看書、看小說或自傳,而是要“溫書”、操補充練習和舊試卷,否則怎能在考試拿高分?  學生其實非常痛苦,每天只是營營役役,不知讀書的目的為何,要往何處去,只無助的捱下去!香港的學生們不但感到無比的學習壓力,很多也形成了扭曲的性格。每天在高舉考試成績的“氛圍”中,孩子變得功利,把考得好成績入得好大學高於一切,也學會經常說謊,例如在測驗前說自己沒有“溫書”,假扮自己懶惰,希望令到同學也不練習,但自己一回到家裡便瘋狂操練,然後自己的成績就可以比別人好。同學之間的相處如“做show”,大都不說真話。

因此,考試主導教育的風氣其實就是栽培自私、功利、和狡猾。教育沒有培養孩子良好品格,反而諷刺地成為一個“大染缸”,培養了這些劣行,是否本末倒置?如果這個問題不改,學校做多少“公民教育”又有何用?!一邊做公民教育把學生教好,另一邊“考試教育”又把學生教壞。家庭也不重視品格教育,最重要就是考到第一! 這樣會培養出怎樣的青年人? 教育制度高舉成績優異的尖子,但有多少人可以成為尖子?只有少數。在這個遊戲規則下,做不到尖子的便被認為是失敗,因此香港的年青人大都沒有自信,心靈脆弱,原因在此。

大部份家長會說,我也沒辦法,整個遊戲就是這樣玩,我的孩子不操練,其他人操練拿到高分,那麼我的孩子便上不到好大學。家長真的沒有選擇?這視乎他們是否有勇氣走不同的路而已。同樣地,學校也跟著羊群走,學校才可以有學生報名,可以出名,最少不被殺校(這是另一教育問題,以後再討論)!教育者為了學生“成績好”已經扭曲了教育,這是極大的愚昧,也是對教育的侮辱!一直以來,學校及家長互相推卸責任,稱是對方要求,才無奈的配合催谷學生成績。假設他們沒有說謊,自己是被動的,那麼學校及家長都豈不是遷就一個歪理,而有份製造此“教育災難”。無論主動還是被動,他們也是始作俑者。

同時,香港大部分傳媒每年也把DSE和IB公開試的狀元放上頭版報導和表揚,如同告訴全世界“好成績”代表一切,這些媒體不就是有份推動此教育歪理嗎?作為社會的引導者,香港的傳媒沒有做好本分,反而傳播歪理,反映傳媒的膚淺。他們真的是不知道問題,還是要迎合讀者?

如細心觀察,家長、學校、書局、傳媒都是在迎合一個社會需求,而成為問題的”始作俑者”或“助攻手”,間接聯手令純真的孩子成為考試機器,成為每天操練的受害者!白白浪費了他們的寶貴童年和青少年期。以”考試為主導”的香港教育已經成為一個長久的社會問題,令孩子“病了”,久久不癒。

連香港的教育界、文化界也不明白顯淺的道理,不曉得教育的真諦,我們的下一代還有希望嗎?不要再把任何問題歸咎年青人自己了!大家撫心自問,是誰製造這種看不見盼望的學習環境給他們的?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回歸慶典中不是說很重視我們的年青人嗎?為何背景”雄厚”的書店沒有聽領導人的話?喜歡擦中央鞋的傳媒,是否陽奉陰違?兩者都不把年青人的成長放在眼中!豈不是浪費了習主席的一番唇舌!青年人沒有接受正常的教育,還在考試操練的氛圍中,變得功利自私狡猾,心靈脆弱,又怎能健康的成長,成為人才,發展香港?這是香港的悲哀,是社會的隱憂。

但這並非絕望。人們是有能力清除這不良風氣的,只要各持份者都勇於嘗試打破僵局。首先,學校及家長要停止把考試成績成為教育的目標。書店應把大部分練習書下架,換上其他有趣的青少年讀物,培養新市場。傳媒也要停止傳播“考到A便是叻仔”的風氣,不再膚淺的訪問狀元,報道他們的讀書心得。兩者如不修改問題等於漠視社會責任!如果越來越多人開始“反抗”這共同命運,香港的教育必會有天走回正軌。你可能認為要得到“正常的教育”是沒有可能的,因為風氣已經形成,太難改變了。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們不用等其他人先改變,你才加入,你們每一位先做好自己的本分,作先導者帶頭改變。

那麼青少年在中小學時期,就可以與同學們在操場上享受奔跑,在恬靜的角落談天說地;流連在學校的圖書館,觀摩書架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讀自己喜歡的書;有空時與老師暢談心事,探求知識。回到家裏,孩子不會每天哭着做功課,或者面對在旁焦慮的父母的打罵;不需要為考試操練的孩子能夠有空間與父母閑談,接受父母的引導,分享人生的悲與喜,從而健康的成長。

這並非奢求,只是最基本的教育要求。

由小學到中學,人生的童年和青少年期,只有短短10年左右,我們真的希望下一代在補充練習書堆中、和打駡聲中,痛苦的成長?還是想他們能夠愉快學習,擁有快樂的權利?這視乎你的決定,孩子的命運在你手中!


Sherry Lee
自少非常有膽色,小學時被同學冠以「敢死隊」之稱。長大後當上《南華早報》記者,本色不變,憑着勇氣獲獎無數,現專職為公義發聲,不平則鳴。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3 thoughts on “一圖說明了香港的教育問題

  1. F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been to bookstores in the UK or Europe, one can testify that there is a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hose bookstores and Hong Kong’s bookstores. Many of HK’s bookstores are packed with exercise books without the focus on reading as a leisure.

    Juxtaposing this, the majority of bookstores from other western counties consist of a variety of books that do not focus on practice papers and academics like Hong Kong.

    Good article that calls out the twisted culture of HK’s education system that had blinded people’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learning.

    1
    1
  2. 這篇文章講出我們作為父母的心聲,品格教育才是教育重中之重,教育絕不是為考試,難道現在仍然停留清朝年代嗎?大家要有決心走另一條路,條條大道通羅馬!

    1
    1
  3. 這位作者Sherry Lee洋洋灑灑一篇文章,把整個香港的教育問題說穿了!好夠膽指出始作俑者及助攻者!看看作者的介紹,原來是敢死隊,明白了,失敬!😆💪👍

    1
    1
    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