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清一色的反思1:黃藍都以為贏了 其實輸了

最近,面對突如其來而又傳播迅速的新型病毒Omicron災難,香港政府措手不及,2月12日向國家提出要求多方面援助。2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就特區抗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聲令下,中央以旋風式的姿態,在短短五天內,派出流行病學專家、重症醫學專家、大批核酸檢測人員、流動核酸檢測車等來港支援抗疫,安排各項支援物資和人力到港、援建隔離及治療設施,支援香港抗擊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早前成立的五個工作小組亦已經馬不停蹄展開工作。

在中央的支援下,香港政府以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疫情持續以幾何級的速度擴散,政府最終能否成功控制疫情,涉及很多因素,包括新冠病毒會否再變異至難於控制;官員解決問題的能力、效率和決心;和市民是否願意配合政府的抗疫措施。然而,即使這些事情都能解決,政府仍難於衝破重圍,因為還有一種政治力量拉特區後腿,而這個力量不單成為政府抗擊疫情的打擊面,還長遠地捆綁其處理各樣社會問題的能力,直接衝擊香港的管治。在香港政局的新一回合,這政治力量並非來自反對派,而是一向支持政府的建制派,結局出人意表。

究其原因,是立法會的「政治清一色」局面引致的。

在中央以「愛國者治港」原則,完善了香港的選舉制度後的第一場立法會選舉,除了一位民主派外,獲選的議員全都是「建制派」,形成政治清一色。然而,在清一色的議會,很多當選了的「愛國者」並沒有如預期的幫助政府出謀劃策,卻以「監察政府」為名,成為「群夥」處處阻礙政府施政,此趨勢將會捆綁香港的管治效能,令行政主導不能確立,影響一國兩制的實踐,最終愛國者或會變成「禍國者」。

立法會新一屆選舉塵埃落定已經兩個多月了,我們決定為這清一色的結果來一個反思,目的不是要否定香港歷史上首場以「愛國者治港」為原則的選舉制度,而是希望在新制度下,作出一些問題揭示。 這場反思的論述會在本報一系列的社論刊登,全面剖析清一色議會的成因,並探討其對香港社會的深遠影響。文章將揭示一個新種的「泛政治化」社會毒瘤、和追蹤一群「建制派批鬥者」,窺探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我們也會探索在清一色的立法會及整個香港,是否有一個「政治集團」在操控。

我們不致力於解決問題,更重視呈現問題的全貌,讓從政者和社會從中作出反思,成為力量改變香港。

此社論系列分為五集,此乃第一集,由黃藍之爭說起。

在泛民主派缺選下,本次立法會選舉成為建制派之爭。圖為港島東一社區裡多名建制派參選人的宣傳旗幟。(中新社提供)中央社 110年12月21日
在清一色的議會,很多當選了的「愛國者」並沒有如預期的幫助政府出謀劃策,卻以監察政府為名,成為「群夥」處處阻礙政府施政,此趨勢將會捆綁香港的管治效能,令行政主導不能確立。圖為港島東多名建制派參選人的宣傳旗幟。圖片:中央社


清一色的反思1:黃藍都以為贏了 其實輸了

2021年3月11日,全國人大通過「完善選舉制度」,而新制度下的首場立法會選舉於去年12月19日舉行,153名候選人競逐90個議席。在這個特區成立後的第七屆立法會選舉,153名候選人中,只有約13人(不到0.1%)來自非建制派——除了兩人參加功能界別選舉,其餘全部參加直選。

這13名非建制派的候選人優劣參半,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政綱都是說「爭取民主」的,當然他們是否全都是真正的民主派,並以此造福香港,還是別人的政治棋子,另當別論。

根據他們對外宣傳自己的定位,非建制派參選人包括4種民主的類別——1)傳統民主派:前民主黨成員黃成智、民協前主席席馮檢基、和前公民黨、人民力量及前綫成員譚香文;2)第三路線(即中間路線):民主思路的黃頴灝和陳進雄,新思維的狄志遠(參加功能界別的社福界)和黃俊瑯;3)獨立民主派: 劉卓裕和方龍飛;和 4)沒政治聯繫:前人民力量秘書長曾麗文、前公民黨黨員蔡明禧、胡健華,和自稱「淺黃」的工程師黃偉信(功能界別的工程界)。

跟香港以往的立法會選舉一樣,這又是一場人民政治鬥爭下的選舉,兩方陣營分別是自我標籤的黃和藍營,即反中和親中人士。由於民主派在中央撥亂反正之下已潰不成兵,沒什麼人參選,也沒有了幾百萬市民為他們吶喊,投票當天藍營信心十足進場,可以說是以「贏硬」的心態投下他們的一票,誓要建制派「全勝」。泛民選民大都沒有落場投票,但他們並非沒有參與,而是用「缺席」來爭戰,誓要拉低投票率,來向全世界證明新選制沒有認受性,市民否定了新制度。

結果,只有135萬市民在地區直選投了票,投票率是30.2%,是回歸以來的新低(過去六屆立法會選舉的平均投票率為52%),非建制派在地區直選中全數出局,以低票落選。泛民在新體制內一Q清袋,只有新思維主席狄志遠取得功能界別的社福界議席,就連支持民主的中間派也被滅絕,議會正式被建制派主導,成為立法會在回歸後首次的政治「清一色」。 

隨即,黃藍陣營都嗤笑對方。黃的得意洋洋的說「看,早已說是清一色的選舉」,意思是只有建制派的議員獲選。藍營風騷的呵呵大笑,20日的早上已有人做了圖,裏面是一堆死了的蟑螂,寫着「曱甴全軍覆沒」。

這場政治鬥爭最諷刺的地方,就是黃藍雙方都以為自己贏了,其實兩方都輸了,而雙方的敗仗跟他們對香港局面的不了解及一向的迷思不無關係。

2021年11月,為了增強動員能力,提出第三路線的「民主思路」及新思維就選舉工程組成聯盟。圖為「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左)及新思維主席狄志遠(右)為他們的直選候選人舉行誓師大會,走訪多區,為「民主思路」新界東北候選人黃頴灝(中)和九龍東候選人陳進雄,及新思維新界西北候選人黃俊瑯打氣,並向市民派發宣傳單張。可惜三人最終全數落選,只有狄志遠當選功能界別的社福界。


黃營的迷思

以民主派支持者的力量 ,送13名民主派候選人入議會其實易如反掌,可是,他們罕有的缺席投票,成為主因令民主派全軍覆沒。他們不投票的原因,是源於以下幾方面的誤解和迷思。

第一,盲目相信西方式的民主,即一人一票的選舉才是民主,不了解這種民主選舉只是美國基於政治目的向世界推銷的民主制度,而且滿目瘡痍。看看跟隨一人一票選舉制度的英美澳日台韓等國家,選出來的總統是什麼人? 一人一票的選舉若被權力操控,結果對當地社會有極大的破壞性,也成為美國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推動顏色革命的工具,令人民生靈塗炭,實違背了民主價值。以往在香港泛政治化之下的所謂民主,立法局議員不斷的拉布,阻撓政府施政,最後形成無法改善人民生活的劣質民主。民主派支持者一直沒有反思,民主的目的是解決人民面對的問題,造福於人民,而民主是可以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的。同時,民主派支持者普遍對中國反感,因此不能接受中央提出的任何事情,包括完善了的香港的選舉制度。因此,他們看不到中國希望以「愛國者」制定為人民出發的政策,衝破以往的反對力量 ,改善香港的民生,也是一種民主,當然成功與否另當別論。

第二,長期受到傳媒對中國偏頗報導的荼毒,對中國充滿猜忌,認定由中央設計的選舉制度必定是民主的倒退,更不會相信新議會可以成功爭取到民主。他們認為新的選舉制度要求參選人是「愛國者」是中國對參選人的審查,認為直選的席位由35人減至20人,以及加入由選舉委員會委員選出的「選舉委員會界別」的40席,1500名代表五大社會界別的選委選出,是小圈子選舉,是民主的倒退。這看法有錯有對,對的是,這些改變真的是減少了由人民作主的民主標準;錯的是,新的選舉制度的「愛國者」的要求是沒有把爭取民主人士拒諸門外,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確認候選人是否愛國者,只看他們是否擁護《基本法》、符合國安法,和效忠香港特區而已,並沒有要求候選人必須盲從中央和特區政府。 再者,實施「愛國者」原則可以堵截反中亂港勢力,令議會可以進入解決民生問題,實踐為民出發的民主。話雖如此,這改革了的選舉制度會否被有心人操控,而不能達到初心,又是另一回事,這個我們將來再討論。

第三,泛民支持者受到網絡言論影響,認為這些泛民參選人參加這一個由中共設計的選舉制度就是「二五仔」,出賣了泛民,於是決定杯葛選舉。 由於泛民陣營認為參選的都是罪人,也導致民主黨派決定抵制不參選,令到整體參選的非建制派候選人寥寥可數,而且缺乏知名度;沒有泛民黨派的支持,很多候選人的動員能力和競爭力也大不如前,進一步拖低民主派支持者的投票意欲。 

第四,響應流亡海外的反中分子羅冠聰等人的呼籲,以不投票或投白票來拉低投票率來顯示民意,表達市民反對這個選舉,和對政府不支持。這也是觀念誤區,用投率去標籤民意對政府的支持度是西方國家及傳媒半個多世紀來在全球洗腦的結果,看看美國投票率高又如何,又代表了美國人支持政府嗎?君不見多少美國人反對平民合法持槍政策、反對美國向外發動戰爭?而且,高投票率不代表所表達的意向是正義的。香港2019年在社會嚴重撕裂下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71%之高,史無前例,但選出來的議員無意改善地區民生,只在議會上搞政治對抗,受害的是市民。 

可惜,種種誤解令泛民支持者決定不投票,杯葛這次選舉,令泛民全軍覆沒。

去年9月29日,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表示,該黨決定有意參選的黨員須在所屬地區支部取得20名會員提名,並在其餘4個地區支部各取得5名會員提名,被批參選門檻極高。在10月11日截止前,民主黨沒有收到任何黨員提交報名表格參選,最終該黨缺席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有政界人士指民主黨錯判政治形勢,指政治團體若不參選,等同放棄參政平台,影響力愈收愈窄,長此下去只會無法發展。資料圖片:文匯報



藍營的迷思

藍營投票給自己喜歡的參選人,無可厚非,然而,很多人決議不投票給泛民主派,除了與他們的政治立場先行態度有關,也基於他們的一些迷思,如下: 

第一,對一國兩制的原則不了解。“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為了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和平統一台灣於1980年代初提出的創新構思。 “一國兩制”的奇妙之處就是它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制度,允許香港保留原有特色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根據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於2020年7月1日的表態,一國兩制是包容了香港的多元政治:「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政治上也是多元的,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已經體現了中央的政治包容。 」簡單地說,政治包容是一國兩制的本意,而作為一國兩制方針的執行者,中央是允許反對派存在於體制中的。

第二,把反對派等同反中亂港分子,可是這一直不是中央的意思,國安法和完善了的選舉制度要打擊的對象是反中亂港者,不是反對派,反對派不等同反中亂港分子。再者,在這一屆參選的都是溫和的泛民人士,還有理性的第三路線參選人。他們也不了解新的選舉制度打擊反中亂港分子的決心。其實入閘了的都經過嚴謹審查,由警方國安處審核,再交由國家安全委員會撰寫審查意見書,確認候選人是否擁護《基本法》、符合《國安法》及效忠香港特區,再由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根據意見書作出決定,確保候選人符合愛國者要求,合格參選,因此候選人又怎會是反中亂港分子? 

第三,對反對派太恐懼,害怕他們再攬炒議會。這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以往攬炒反對派怎樣搗亂議會秩序,大家記憶猶新。可是,立法局人數有90席,大大高於直選的20席,若直選20席全給泛民取了,也完全不會再出現以往議會的民主霸權,在新的立法會已不可以拉布了。

藍營支持者把反對派等同反中亂港分子,但這並不是中央的意思,國安法和完善了的選舉制度要打擊的對象是反中亂港者,不是反對派。再者,立法會的人數加大至90席,大大高於直選的20席,議會不會再出現以往的民主霸權和拉布了。圖為2020年5月8日,8名攬炒派人士涉嫌在立法會內會擾亂秩序,這是以往的立法會經常見到的情景。圖片:文匯報


夏寶龍:「絕不是要搞“清一色”」

第四,對「愛國者治港」的標準不了解,對新的選舉制度的政治包容性不了解,以為愛國者不可以是民主人士。先看看首先提出「愛國者治港」的鄧小平怎樣演繹有關標準。1984年,鄧小平在會見鍾士元等港人代表時發表了有關「愛國者」的重要論述:「未來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成分是愛國者,當然也要容纳别的人,還可以聘請外國人當顧問。什麼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看到了嗎?可以容納別人,而且誠心誠意擁護香港主權就是愛國者。我們又看看今次落實「愛國者治港」選舉制度的中央官員怎樣演繹。隨著2021年1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聽取林鄭月娥述職報告時強調「要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之後,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上發表了兩次重要的講話,詳解了標準。

同年2月22日,夏寶龍第一次在這題目上發表講話:「我們強調“愛國者治港”,絕不是要搞“清一色”。香港絕大多數市民素有愛國愛港的傳統,“愛國者”的范圍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廣泛的。」12月6日,這位中央官員說得更白了:「“愛國者治港”的參與面是很寬的、舞台是很大的。我們講“愛國者治港”,絕不是要搞“清一色”。。。只要善於在治港實踐中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善於為民眾辦實事、善於團結方方面面的力量、善於履職盡責,都可以成為治港者。也就是說,“愛國者治港”是搞“五光十色”,是具有多樣性的。」

夏寶龍強調“愛國者治港”的多樣性包括身份多樣、價值理念多元。「無論持何種思想觀念、何種政治取態、何種宗教信仰、何種利益訴求,都有參與的機會」。他指出新制度充分彰顯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及公平競爭性等四個優勢和特點,還舉了一些鮮明的例子,說明了“愛國者治港”所應具有廣闊度。例如在政治包容性上,他說:「這次選舉不是“單聲道”,候選人來自不同的政治團體、政治派別,代表不同的政治光譜,持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抱負。多名持有不同政見和主張的人士,都成功獲得了提名。」

12月6日,在一個典禮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發表視頻講話,強調“愛國者治港”絕不是要搞“清一色”,是搞“五光十色”,是具有多樣性的。圖片:網上



建制派重量級呼籲投票給泛民 被罵「漢奸」

聽到了嗎?這位代表中央的官員說:愛國者治港「絕不是要搞“清一色”」、要有「政治包容性」、候選人可以來自不同政治派別、代表不同政治光譜、持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如細心分析,新的選舉制度中保留了直選議席、泛民參選者可以得到選委的提名、能夠通過資格審查委員會的批核入閘,已經證明了其政治包容性,與一國兩制原則一脈相通。可是,藍營沒有認真思考新的選舉制度的意義,未能明白中央的“五光十色”求同存異的標準的深度,硬要把「愛國者」標準收窄,認為只是建制派才是愛國者,把「愛國者」專利化。 

12月15日,離選舉前只有4天,知道泛民勢危將影響中央的「非清一色」的設計,70多歲高齡的建制派重量級人馬——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瑞在明報以題為《投票率之爭的誤區與建制派「全勝」陷阱》發文,呼籲泛民的選民和建制派支持者投票給非建制派候選人,說建制派「全勝即輸」,令西方反華勢力以「清一色」為由抹黑。他指出,中央並不願意見到建制派「全勝」,也希望一些非建制派不僅能夠參選,而且能夠當選,在參與香港治理中發揮應有作用。「建制派所謂「全勝」是陷阱,不僅會陷新選制於不義,令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說的「五光十色」「黯然失色」,而且正是西方勢力所期待得到的、可用來攻擊新選制「清一色」的「好材料」。。。顯然,建制派「全勝」並非贏,而是「全勝即輸」。」他寫到。

言論一出,有藍民立即罵他「漢奸」,全國政協委員張志剛隨即在媒體發文回應,內容歪理連篇,指盧「未有就「建制派」這概念更新,以適應經完善選舉制度后所建構的全新政治生態和環境。。。經完善選舉制度之後,能在特區政府架構內擔任公職的人士,基本上都屬於「建制派」」。看完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論調有點像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最棒轉移視線,估計他的言下之意是新的立法會不應有非建制派,但這完全違反中央的原意。文章似乎是要反對盧文瑞的呼籲,打擊他的力度。終於這位長者的說話被淹沒於嘈吵聲中。 

立法會選舉︱盧文端:中央視煽動白票、杯葛為外國干預及黑暴延續
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瑞在明報以題為《投票率之爭的誤區與建制派「全勝」陷阱》發文,呼籲泛民的選民和建制派支持者投票給非建制派候選人,說建制派「全勝即輸」。圖片:HK01


被荼毒港人以立場先行   鑄成清一色大錯 

歸根究底,選民的思考是受到社會輿論帶動的,說白一點是受到荼毒了。其實,自2014年佔中之後,在西方勢力的影響下,香港充斥煽動社會亂局的輿論,鼓吹社會對立,令社會全面撕裂,香港人變得非黑即白,以立場先行來判斷每一個人。中央在香港撥亂反正之後,這種輿論變得更厲害,而且來自建制派政客、寫手及KOL,背後控制者來源不明,令社會對立持續深化,敵我分明的社會氣氛令香港人只想剷除異見者,與今天清一色的結局息息相關。 

黃民和藍民雙方變得立場先行,判斷候選人不是看這個人的政績及理念,而是看大家是否在同一陣營而投票。黃營認為親中的一定是壞,所以就不投票了,他們反中的原因有外國勢力、有殖民歷史原因、有傳媒的荼毒、有社會問題的因素,在這裏不會再詳述。 

藍的也聰明不到哪裏。由於受到一些政治操控的輿論影響,他們不明白選舉制度的政治包容性,因此沒有好好利用手中的一票,建立香港的美好大局。舉一些例子,選舉後,工聯會吳秋北稱「凡參選就是建制的一部分」,又有寫手屈穎妍在12月26日發文,寫到:「90個議員,進了建制內,就是建制派。」 ,漠視了制度的非清一色設計。屈穎妍在選舉後即日(12月20日)發文,稱「破壞份子,無得留低」。不是能入閘的已經就是愛國者嗎,為何是破壞分子?

種種混淆視聽的言論令藍民看不清真相,難於分析對錯,再加上,以往攬炒派的惡行令眾藍民聞「民主」色變,當得知有「泛民」議員入了閘,便氣憤非常,立即鬧爆政府官員做錯事放「黑暴」入閘,呼籲一定要用選票踢走「曱甴」。選舉期間,更有建制派候選人,在沒有危急的情況下說選情告急,至已經虛弱的泛民參選人於死地,當中包括參選港島東的工聯會吳秋北和民建聯梁熙,吳在一週之前已經稱「選情相當嚴峻,全面告急」,梁熙稱自己知名度較低,直言選情「落後」,憂未能當選。結果吳大熱當選,梁熙也晉身立法會,令參選同區的非建制派潘焯鴻以低票落敗,只獲14435票。

參選港島東的工聯會會長吳秋北在在沒有危急的情況下說選情告急,最終獲64509票,高票當選,而非建制派潘焯鴻以低票落敗,只獲14435票。圖片:頭條日報


雙方輸掉了什麼?

從以上可以看到,兩方陣營的選民都是被輿論煽動、被情緒控制,心中只有不忿及報復,仇恨蓋過了雙方的理智。泛民受控於別有用心的人煽動不投票成為主力,再加上建制派支持者絕不投給泛民,齊齊合力踢走非建制派候選人,形成雙失的局面卻不自知。立法會選舉完結已過了兩個多月,很多人仍然在夢中,不知道他們失去了什麼,讓我們簡單地分析一下。 

黃營,泛民選民不投票,是泛民參選人落敗的主因。

民主派本可以在新的議會實踐有香港特色,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為民主走出一條新路。民主派政黨決定不參選,無疑攬炒了整個政黨的政治前途。非建制派,包括傳統泛民和支持民主的第三界別候選人,的政綱都是民主派一直爭取的信念:言論自由、法治、普選、反地產霸權,監察官商、官鄉勾結、亦有一些嶄新的概念,包括延續一國兩制、反對任何人將國安法作為批鬥工具、修補撕裂、以及監察政府施政、改善民生。民主派不參選,泛民支持者不投票,令僅有的民主聲音在議會消失,誰人會再爭取這些議題? 

坦白說,以上列出的都是香港的一些核心問題,立法會自1月12號開會後,已經近兩個月了,大家有沒有見到建制派議員提出這些議題?很多建制派在立法會裡,都是按著每天最搶眼的新聞,趁機會攻擊政府,在議會吵吵鬧鬧,做政治秀,所提出的建議不但人云亦云、膚淺、缺乏全局觀,亦有很多誤導成份。這就是議政? 泛民支持者不投票等於慢性的滅絕民主派,令泛民失去四年在議會的表現機會,收窄了他們將來的生存空間,忘記了自己的初心。 

自稱立場「偏黃」參加港島東地區直選的民主派候選人潘焯鴻,在落敗後接受傳媒訪問指今次選舉結果很明顯是「清一色」,相信未來未必會再參選。他說香港人很快會看到,如果不參與選舉而全讓給建制派所付上一定代價。出選九龍西的民主派老將馮檢基,曾經在12月19日投票日當晚落區拉票時哽咽告急,最後大敗,只獲15,961票。落選後他接受傳媒訪問,指落選原因主要是市民拒絕投票,擔心立法會變成「一言堂」,社會日後難以把議題帶入議會討論。

在這場選舉,民主派是輸了還是贏了,清楚不過。 

由於市民拒絕投票,民主派老將馮檢基最後只獲15,961票,以低票落選。圖為他落敗後接受傳媒訪問。圖片:獨立媒體


泛民選民不投票,是泛民參選人落敗的主因。資料圖片:HK01



藍營,與中央不搞「清一色」的理念背道而馳,最後議會變成「清一色」,選舉結果立即被反中人士恥笑,西方國家所垢病,令國家輸了國際形象。

選舉一完結,反華的西方組織「五眼聯盟」(Five Eyes Nations,成員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急不及待發表聯合聲明,「注意到香港立法會選舉的結果,對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中民主元素受侵蝕表達嚴重關切」,批評新的選舉制度改變了香港參選人士「政見多元化」的趨勢。聲明指中國大幅​​修改的香港選舉制度令直選議席減少,增設資格審查限制了選民的選擇,更指這些改變引致議會內任何有「意義的反對派」消失。同日七國(G7)和歐盟(European Union)也表達對立法會選舉結果「嚴重關切」。選舉的結果讓這些西方的聯盟「打著民主的幌子」攻擊中國對香港的管治,進一步動搖香港人對中央的信心,以及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心及支持,阻撓中國發展。 

如果建制派支持者願意,相信讓寥寥可數的泛民候選人入選絕對有可能,但他們並沒有給泛民主派機會。由於建制派支持者一窩蜂要「趕絕」反對派候選人,導致立法會政治清一色,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成為了反華的西方的助攻。他們的本意是愛國的,卻成為害國,既諷刺,也令人惋惜。

早前停辦的眾新聞在1月3日晚上播出最後的《香港這一天》節目,視頻的標題寫到《眾新聞告別的一天,清一色議會第一天》,對香港的政治現狀作最後的諷刺。雖然這媒體報導偏頗及負面,一直誤導香港人仇中,新聞的手法絕不可取,但這一句卻說出了事實。 

選舉結果公布後,曾說倘建制派全取90席是輸、不是贏的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對傳媒稱,對選舉結果感到失望,說建制在直選「贏晒,但都係輸」。 

此集完 


在下一集,《清一色的反思2:香港輸掉了什麼?》我們將討論政治清一色的議會對香港有什麼深遠的影響,於明天3月1日上午 8 點在本網站上發布。

相關文章: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2 thoughts on “【社論】清一色的反思1:黃藍都以為贏了 其實輸了

  1. 難得今天仍有這樣的「聲音」,內容全面,即使不同意某些看法的黃、藍人,也應要有「氣度」地反思一下,調整一下「忠誠」的層次,今時今日還有「愚忠」?是「學習」不足了!

    1
  2. 你一句,我一句,吹吹水,又收工。行政主导但主导行政的是一批废柴。只是懂得去派对,搞关系,高薪厚禄,负过什么责?问过什么责?连落台都不必……..

    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