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通關了!
1月8日早,深港口岸兩邊,母子相擁、夫妻團聚、姐妹重逢,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有人拿著深圳口岸工作人員送給的“福袋”,喜極而泣。
一大早,特首李家超到關口視察,看到通暢通關場面,表示很受鼓舞。他說:“毋須限制名額的日子一定會出現!”
從“封關”到“通關”,兩地努力了三年;從“通關”到“全面通關”,已在轉瞬之間了。
二
一切都在預期之中。
三年後兩地的首日通關,秩序井然。
人流可控,合乎研判;機制潤滑,依然高效;口岸運行順暢,恍若疫前歲月。免檢疫了,不到10多分鐘的通關路上,一排排的都是高興的臉龐。
有香港市民,凌晨5點就趕到了港鐵站口,領著大包小包,搶搭開往落馬洲、深圳的地鐵;有已經過關的市民,激動地手足無措,面對記者採訪,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民心所向,心願達成。苦了1000多天了,這個時候所有心酸都在放下,新的生活又開始了。
三
今天的通關路短,三年的通關路長。
2020年初,兩地“封關”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再重逢已是三年之後。
三年來,香港疫情一波跟著一波,內地疫情起起伏伏。走出疫情,成為兩地的共同目標;實現通關,是一個共有的期待、一項放不下的努力。
2021年11月,兩地疫情穩定,兩地隨機展開通關安排協商工作。一度,兩地無限接近通關。
疫情凶猛,好夢難圓。2022年初,香港疫情再暴發,通關事無奈擱置。為了穩控香港疫情,並為兩地通關創造可信賴的環境條件,中央開始援港抗疫。
在香港疫情形勢最嚴峻,甚至棺材都沒得買、屠夫都找不著的情況下,內地組織浩浩蕩蕩的醫療資源、民生資源奔赴香港。
歷經幾個月戰斗,香港熬過第五波疫情,社會綜合免疫屏障建立,社會運轉恢復正常。在此基礎上,通關事務再提上日程,香港市民又翹首以待。
2023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說:“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兩地通關路,正是這道理的一個寫照。過去,人們相信雖遠將至;今天,人們看到雖難必成。
最終,隨著國家防疫政策調整,兩地形成一致的社會基礎,通關夢圓,人們挺過來了。
內地有些人或許難以想象,香港市民對通關的渴望。但只要打開今天的電視,看到1月8日兩地通關的新聞,就會看到他們的激動和感懷。
過年了,誰不想回家呢?
小家,大家,都是溫馨、溫暖與溫情。
四
兩地首日通關,香港夠熱鬧。
半個月來,通關消息傳出後,大大小小的媒體無不聚焦。通關新聞,無可置疑地佔據了媒體的C位,名副其實地全城矚目。
於內地,通關或許不是一件太大的事;於香港,通關卻是天大的事。它不僅關乎人的團聚,還關乎香港的發展;不僅關乎現實的需求,還關乎未來的希望;不僅關乎對走出疫情的判斷,還關乎對走出困境的信心。
通關預約系統開通後,香港已有40餘萬人預約未來8周赴內地,這一兩天內已佔到香港人口近6%的數字,說明了一切。
高度國際化的大都會,終究根在內地、心系家園,與國家有扯不斷的現實的情感的聯系,只要有了“出口”,這種聯系就會澎涌而出,讓人們看到它的壯觀,感受它的熱烈。
在今天記者的採訪中,有香港市民表示,一夜未眠只為通關,踏上路程,不困也不累。所支撐他的,希望而已。
五
通關是一種需求,也是一個象徵。
有朋友感慨:“三年不易,經過內地和香港政府、社會、民眾的共同努力,終於迎來期盼已久通關這一天的到來,來得一波三折,很是艱辛,很是不易。經過這三年,面對難事,只有一起抗,一起努力,再難的事最終也能挺過去。人心齊,泰山移。”
抗疫如此,通關如此,香港的未來發展也是如此。
對通關葆有熱情,是因為打通內地,香港才有了最大的依靠、最可靠的依靠;
對通關富有希望,是因為連接內地,香港才有了充沛的活力、不竭的動力源;
通關所能帶給香港的,是卸掉疲憊後的整裝待發、解除焦慮後的輕裝上陣,是繼往開來、人氣和生氣,是真正全面的復常和回來。
六
通關後,兩地的人正相向而行。
香港上空的愁雲在消散,內地疫情也終將散去。三年來最大的挑戰已坦然面對,人們終於不再緊張了。
社會的注意力在轉移,發展的向心力在凝聚。
“歸心似箭”下,正在口岸通關的人們腳步異常輕快。或“北上”,或“南下”,都是逐夢而行,都懷揣著希望。
這個年,香港市民可以過得更踏實些,無需多日,再迎接“全面通關”的日子,看這一切都撥回正常。
靖海侯
內地知名博客,資深傳媒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靖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