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不覺浮生七十二個春秋
老頭了很感謝上天恩寵
自審平生幸運在奇妙之遇也多
平白為粗賤之軀填上些故事
無聊把書讀
眼枯多念憶
快意平生事
物種皆有情
天地人
善護念
話說大年初一黃昏路上沾些人氣
柴灣漁灣邨道旁見一電動輪椅老頭枯坐停著不動
他又不好意思呼喚途人幫忙
我見不妙問他
原來輪車無電動彈不得要人推的
問之住哪就住眼見的漁順樓好就推吧花生米一碟
一直送他進大門坐電梯上八樓,期間有以下對話:
叔:阻你時間過意唔去輪椅車無電
我:冇事閒着第一次來漁灣公屋你家有人嗎
叔:單身寡佬冇結婚有一個人同住的(漁民口音)
我:好的推到門口冇人就扶你入屋得啦
叔:認真唔該請你飲茶啦俾一百蚊過你
我:千祈咪呀如果你俾錢我就垂手停推了
叔:好啦請你留電話我吖有機會…
我:唔啦阿叔大家萍水相逢……
到了,同室之友出來招呼得了唔該曬。
這個奇遇勾起我五十多年前的回憶
大約1970 年間
當時大專學生有個認識祖國關心社會活動
其中是各區包括下鄉去訪貧問苦
周六日大清早一組人約五六個之類
去香港仔石排彎公屋和大埔元州仔
上樓探訪貧病困厄渔民家徒四壁乜都冇
青年人就幫手釘釘搭搭做床櫈呀咁
還齊齊夾些少碎錢買個好些的煮具啦
那是16 層公屋比最初期的徙置區居住條件要好有電梯私人浴室
當時帶同去的其實都有大學的國粹派毛左背景
這一政治背景是愛國愛黨反英帝殖民統治
記憶最深高年班大學生講嘢很政治教條不少好為大言
陰謀理論多多
比如有個漁民久病求醫于瑪麗取藥
有個居然說人家醫院(亞太一流)取的藥是亂開
那人並非醫生也非學醫藥只看大樽藥丸好整以暇
同樣有次在元朗八鄉上面山坡的引水道
自命導師者並非搞土木工程又話港英理民府靠害
阻住山水下至八鄉農田時旱(那時元朗米貴啲6 毛斤)
總之充塞不識裝懂偏頗無倫扮曬知識青年(此詞時興)
可幸我自少性情屬歐洲波希米亞藝文騎士形態
書劍走天涯
我這種獨立小輩便當那些個為笑話廢噏
整整吓我好鬼忙吖嘛唔得閒就唔去啦係咪
當時又真係自覺地脫離群眾㗎!於是各奔前程。
- 靖海侯:假如他們成功了
- 社論:拆穿高官以「設計業績」假扮清除劏房的虛偽
- 靖海侯:為什麽有些事越做越窄?
- 學習不需要別人欣賞
- 香港改革|Facebook群組創辦人可以成為立法會議員,香港的選舉是否有漏洞?
五十年下來的昨天
令我見識到公屋居住些境況
如相所見的單位建於七十年代中期
管理不差社區環境也好
可以想像到不用交租的補助戶不少
單身人被編排與別人同住可間小房
每戶有對外開揚窗戶就是浴間平台
但長走廊地面所鋪真又五十年不變
太老舊式了也如第三世界普通水坭路
其實房署做多少少亦不怎麼花錢就大為改觀舒適多也
比如就樓下地面類似水磨石好得多
整體環境是整潔的
新近建的當然優勝多了
後話:
我在這些街上救助過好幾個老人
曾經見著一老伯就此倒下
我立馬埋去用脊書包墊他的頭
大冷天馬上除大衣蓋他上身
一條馬路對面有個四十幾歲的大媽見到即刻揮手趕過來
就一同協力⋯
又有個老婆婆呆坐華潤超市門邊
我問佢乜事佢話冇飯開
我話你入去隨便揀一包米你攞到就得㗎啦
牛奶都得等我俾錢
老婆婆很遲疑佢話你係咪呃我㗎
華潤啲店員識我佢話許生點會呃你呀入去攞就得啦
半年後老婆婆已永別人世
買生果見著伯伯婆婆吼吼下唔捨得買
我話你揀一份啦入我數
人老見人矮3分又唔願揀
咁我就執幾個橙俾佢放佢代
啲店員又好熟我,經常特登醒多兩個俾我或者計平啲俾我
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反而要多謝嗰個電動車的老伯,讓我記起這些青年往事,令我感到快樂,我想著:人間世的情與事,就這麼簡單吧了!
是的,簡單到一封十元錢的利是,昨天行山到柴灣環翠邨已經黃昏,啊見著已老的可憐人衣衫破殘不堪,「俾封利是你」⋯多謝呀!
老平
編者按:
這篇文章反映了兩大社會問題,影響老人的生活質素。
第一,政府提供給身體殘障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照顧服務及院舍嚴重不足,導致悲劇頻生。
第二,香港沒有全民退休保障。現在的強積金並非全民退休保障,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包括之前未有工作及供款的老人及家庭主婦,還有供款額低未能支付退休人士的生活開支等。因此市民常常見到白髮老人要從事廁所清潔,在街邊拾荒等非人道的慘況。商界的反對以及政府沒有決心推進全民退休保障,令問題原地踏步,社會對弱勢的老人視而不見。
透視報極度重視這兩大社會需要,會在往後的日子寫文章推進社會改革。
政府現在推行的關愛隊,會否成為某些政黨爭取立法會議席的政治工具,以及「交功課」表忠渠道,市民都拭目以待。無論如何,關愛隊也不能代替政府在民生制度上的改革。
現時在制度上未有改善的情況下,人們是否只等待政府出手?絕對不是!幫助社會不單止是政府的責任,因為任何制度上的改變也會有漏網之魚,有缺陷,需要作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去填補。
心地善良的作者所做的讓本報欣賞,社會很多事情我們也不能改變,但作為個人我們可以在能力許可下對弱勢社群,作出大大小小的幫助,這是公民責任。
雖然我們所作的未能根治社會的問題,但當人們接受你的幫助的時候,就如在冬天裏接上一杯暖水,這種溫暖會化為力量,讓有需要人士看到一點曙光,得力再走下去,幫助者所作的便會成為一股力量。因此當本報編輯看到作者這個分享,心裏不期然湧出感動,決定發表,作為社會的啟發。這是傳媒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