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的作者,書出版後一定收到很多好評。一些忠實讀者可能會與作者有互動,反映他們對作品的欣賞。其他讀者怎樣想,作者很難知道。
我得知有兩名國際學校的學生,是兩姊妹,分別是18和13歲,中文當然不是他們最喜愛、最感舒服的語言,可是他們異口同聲的說這本書《過程》是「非常非常的好!」姐姐看完之後,就留給妹妹看。當姐姐知道妹妹正看這本書時,就興奮地重複說「This book is so good!」妹妹也非常喜歡,看的幾天書不離手,期間忍不住說「I am obsessed with it!」,讀完的當天再讚嘆不已。
在2018年出版的《過程》是本地寫作人胡燕青之作,裏面包括11個短篇小說。妹妹Alyssa說「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影碟》,寓意教導我不要沉迷於過去,而要去做新的事情。」,而故事的開首寫著聖經的名句:「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我們創作無非希望引起讀者共鳴,將要傳達的信息表達出來,成為作品的靈魂,讓人反思;而且要有寫作技巧,令人讀的時候欲罷不能,這個基督徒的作者做到了!
謝謝作者。
以上附圖是作者寫的故事大綱,說到雖然她同意為年輕人寫的故事應該充滿讚許、鼓舞、及勵志的話語,但她對新一代有更高的期望。「我期望他們比想像中更有能力接受現實中的種種真相、挑戰與磨難,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狹窄、敏感、英雄主義及虛榮—然後通過深刻的反省去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段話很有深度,很多時創作人會以簡單的思維,以正面的故事表達一個教導,通常是主角經歷磨難最後得到成果。但人性並非如此,人性是有很多黑暗面及狹隘。作者提出這點令我想起一本於1993年出版的英國著名小說《Trainspotting》,作品寫實地描繪在蘇格蘭愛丁堡的一些癮君子的墮落生活及限制,深刻反映一個社會問題。
很難得《過程》的作者敢於寫實地描繪人性的黑暗面及軟弱,敘述不同故事的人物怎樣超越自己的狹獈及虛榮,作出反省,過程能夠成為讀者的借鏡。《過程》不單止是一本青少年讀物,也適合思想複雜的成年人從故事中回顧人生的錯誤,再次學習。
我突然留意到書的封面圖片,是一條狹窄而崎嶇的石級,這不像我們的人生嗎? 每個人的一生也充滿風浪,只是風浪的形式不同而已,這圖片非常真實。我現在明白為什麼作者把這本書命名為《過程》,人生的磨難是過程,結果(成功與否)不是最重要,亦不是主角,過程才是最重要,才是人生的亮點。這讓我記起最近訪問的一個經歷困難的青年。在訪問的最後,他說,人們不需害怕困難,盡所能嘗試,就算最後失敗也不重要,「因為過程所學到的才最重要。」這個人物故事很快會在《透視報》推出,大家拭目以待。
《過程》這本書必定不是一個普通嚮往創作,喜愛虛浮地雕琢文字的人能夠寫出來的,而是一個在人生裏經歷過風浪、挑戰、沮喪、困乏,並重新得力的人,才能翱翔天際寫出來的。書中故事演繹了人生的苦與甜,相信作者回看時也回味無窮。
Kate Li
一名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