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香港可謂經歷了顛沛流離的歳月,先是2019年的暴動,隨之而來是持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第五波疫情轉趨穩定,香港政府正考慮放寬持續良久的封閉政策向國際通關,筆者相信這正是要集中火力解決房屋老大難問題的時候了。
香港特別行政區於2022年5月8日選出了新一屆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是唯一一位被北京中央政府默許的候選人,即使已有四位以上的香港人曾向傳媒宣布有意角逐行政長官選舉,可是他們均未能得到中央的祝福,以取得足夠的提名票參選。
如房屋問題得不到解決 將是新任特首治下的計時炸彈
候任特首李家超希望在任內得到成功,必然會把房屋議題納入他的重點政策中。香港的下一個五年,將會是由亂到治的重要時刻。2019年的暴動,主要源於港人就房屋問題的不滿情緒所觸發,如果問題不得以解決,這將會是新任特首治下的計時炸彈,暴動隨時會再一觸即發。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於2021年7月16日正式宣布: 「當我們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的時候,我們期盼那時的香港,經濟更加繁榮,各項事業發展更加均衡……,將告別劏房、“籠屋”。」
按夏主任的說法,「告別劏房、籠屋」不單是房屋或是社會議題,此已經成為香港首要的政治任務。李先生於4月24日高調探訪兩戶基層家庭,展示了他將執行此國家「政治任務」的決心。
香港是全球的財經樞紐,亦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擔當著大灣區金融的領頭角色,對於中國未來的策略性發展舉足輕重。這些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要在國際舞台上得到成功,香港的貢獻必不可少。
可是,任何的成功,都必須要建基於穩定的環境。要香港達至繁榮穩定,每位香港人都需要有可負擔的適切居所,這個基本的訴求在過去都未有實現。雖然香港回歸後的四任特首都聲稱他們關注房屋問題,可是未有一位能真正解決房屋短缺的難題。
過去四任特首對房屋政策搖擺不定 林鄭奠下鞏固基礎
過去四任特首對房屋政策搖擺不定,令政策不能延續是致命傷。董建華先生的「八萬五」政策淪為口號,由於1998年的國際金融風暴,「八萬五」政策無疾而終。隨後接任的曾蔭權先生更將房屋政策倒行逆施,大幅停建公營房屋。香港第三任特首是資深測量師梁振英先生,本地發展商和政客對他「左傾」的政治手腕並不受落,而且在他任內,社會氣氛在佔領中環後更趨極端,梁特首未能就房屋改革取得社會共識。
第四任特首林鄭月娥比三位前任相對地務實,她為香港未來的房屋政策奠定三個堅實的基礎,分別是「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以及精簡了土地發展相關的法定程序,包括技術研究、規劃審批流程和填海等。這些官僚程序在過去25年來都成為了推動新房屋供應的障礙。不止如此,她在任內更在出售土地條款中,加入單位面積不低於280呎的限制,亦實施了「劏房租務管制」政策。
可惜,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加上建制派在「完善選舉制度」中操縱政治利益和選委,並以「製造」出來的所謂「民情」,迫使她放棄延任的打算。
縱使如此,林太已為香港提供了方法,以解決房屋短缺的問題,並奠下了鞏固的基礎。如果我們以過去四任特首任期內所建的公營房屋數目,作為他們的「關鍵績效指標」,只有董建華先生和林鄭月娥女士的表現最為出色。
房屋開支近40年新低 令近20萬人蝸居「劏房」
香港被評為全球樓價最高的城巿,在2022年,一個四口之家若要購買一個約一千呎 (93平方米)足夠父母和子女居住的單位,動輒要港幣1500萬 (即190萬美元),平均港幣15,000一呎。一個小型的200呎單位,只足夠放置一張雙人床和梳化,平均售價都要港幣600萬元。
如果你是低收入的一群,根本沒有能力自置居所,就只能夠租住一間細小的「劏房」,可是租金平均都要每月港幣6,000大元,租金支出已佔去他們的家庭總收入一半以上。
香港過去四任特首都未能解決房屋問題,主要原因在於政府過於側重以置業為先的政策,只強調發展房屋按揭巿場,而忽略了政府要為貧困戶提供社會房屋的基本責任,公營房屋的開支在過去25年來被大幅削減。
在2022年1月17日香港房屋委員會通過的2022/23年度機構計劃及財政預算,紀錄了政府在2021/22年度給房委會的開支僅為579億元,約佔政府8,073億元總開支的百分之七。這個百分比相對於社會福利和教育開支是嚴重偏低。事實上,香港在房屋方面的公共開支是近40年來最低的,令輪候公屋的時間只有增無減,引致香港有近20萬人蝸居在被政府定義為不適切居所的「劏房」之中。
北京必須適度介入 以提供可負擔房屋為目標
要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北京必須要有適度的介入。這是由於基本法第107條規定:特區政府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如香港要由集中發展按揭巿場的房策,轉向以「提供保障房屋」為目標,必然會大幅增加公帑的投入,違反了此基本法的原則,因此這個房策的「轉向」必須要得到中央政府的允許,代表北京必須介入。
筆者相信中央已經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明瞭需要與港府共同參與才能解決。中聯辦官員於2021的國慶日高調地去探訪劏房戶,明顯地表示房屋問題已成為香港的警號。如果這個問題長始下去,香港的繁榮穩定有機會岌岌可危。
在未來的一屆政府,新管治班子應訂立法例和政策,保障巿民在房屋方面的開支與人均收入維持相稱的水準,這樣才能令「人的基本住屋需要」不受威脅。政府應要確保房策不帶有歧視成份,不會增加社會的不平。政策和立法都需要以減輕貧富懸殊和以提供可負擔房屋為目標。如政府發現有些政策削弱人的居住權,例如引致房地產炒賣、無家可歸者增加、或巿民的承受力出現危機,便應立即調整並修改。
筆者作為香港人,期望下屆新的管治班子,要以將卸任的林太所定下的三項房策為基礎,以「結果為本」持續解決老大難的房屋問題。
姚潔凝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測量師、民主思路社區幹事。本科修公共及社會行政,獲城大校友會奬學金和公共社會及行政學系服務奬。通過民主思路智庫的工作,從事香港政策研究。
編者按:作者的原文早前刊登在國際媒體Asia Times的觀點版面,題為“New HK administration must focus on housing issue”,此文在標題和內容等作出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