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 Lee:什麼人是「才」?

昨天,本報刊登了《香港再無才子才女》一文,指出香港人大都不看書,難以成為才華洋溢的才子才女,之後收到不少回應。有人說「文章描述了一個社會實況,有警惕作用,希望香港人多看書!」可是也有讀者提出異議,說:「愛之深,責之切,於事無大益!」這句話有其道理,尤其用於現今滿是政治批鬥、輿論紛亂的香港。

此讀者善意的指出「筆者也是出於關心而寫,只是過了火位。。。閱讀率高低是否才子才女有多少的唯一因素?」,並提供了一篇去年2月的報導給編者參考。文章引述以全球小四學生母語閱讀能力做測試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 PIRLS」,指2016年的結果顯示,香港在全球50個參與國家或地區中高踞第3位,僅次於俄羅斯和新加坡,顯示學童的「閱讀」能力名列世界前列。

讓我們持開放的態度討論這個議題。

作者樂言的評論文章目的是希望推動香港人看書,盼望推動社會改變。對於提出「香港人不喜歡看書」是作者的個人觀察,點出了一個社會現象,作者也引述不同的研究希望找出一些科學的證據,這一點他已經在文章裏面交代了。另外,作者在文章末段指出,現時香港人對任何內容的書藉和文章都提不起興趣來,「再這樣下去,香港人的中文水平只會越來越下降,知識越來越匱乏。。。香港再無才子才女!」這也是作者個人的看法,而這一點是沒有錯或對的。

話雖如此,如果香港兒童的閱讀能力近年提高了很多,也可能幫助他們將來成「才子才女」。這趨勢實在有可能,如果學童的閱讀能力好,起碼他們有能力去明白書本,亦會在未來提起興趣看書,可以增加知識 ,令他們能夠有天成才。當然,這個推論要看他們是否喜歡看書了,我們必須指出閱讀能力好跟一個人是否喜歡看書是沒有直接關係的,有不少的大學生閱讀能力超高,但也不喜歡看書。

以上文章引述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文章中訪問了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羅嘉怡博士,她評論研究結果指,香港學生的閱讀態度「徘徊在第三世界的水平」。她說:「只有 36%學生表示對閱讀有濃厚興趣,低於國際平均43%的水平,排名33;至於閱讀信心,亦只有36%學生表示對自己的閱讀能力有信心,低於國際平均45%的水平,排名41;更差的是閱讀課堂投入程度,香港只有34%學生自評為積極投入,遠低於國際平均60%的水平,全球包尾。」,此評論說出事實,但卻令人心酸。

戰火下閱讀】改善本港閱讀風氣? 專家:悶出個習慣來
香港人的閱讀風氣一直為人詬病,在今天的地鐵車廂中,我們不容易見到人們看書。圖中這位女士聚精會神的閱讀,令人欣賞。圖片:HK01



什麼人是「才」?貢獻社會的就是人才  

喜歡閱讀與否對一個社會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影響,社會應該關注。然而,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反而更有興趣探索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對於一個社會而言,什麼人才是「才」?

作者和此讀者所討論的是才華洋溢的「才」,亦有很多人認為高學歷的人就是「才」。君不見社會上有多少「斯文敗類」,例如長年累月不斷誤導讀者的傳媒人、以及飽讀詩書但刻意動搖社會穩定的政客。不看書不等於不會成才,這個也值得思考。我們的上一代有多少人讀過很多書,有多少人是大學畢業,他們都沒有成才嗎? 但公道的說,他們成長的環境比較簡單,跟今日的社會有很大的不同,也不可以同日而語。 

當深入思想這個議題,我們認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是人才。當然看書是一個因素、閱讀能力高也是一個因素,但這些絕非重點。我們認為,一個人是否成才的指標是這人會否努力對社會作出貢獻。畢竟人類與社會息息相關,人類的生存目的是希望帶動社會進步,這個相信不會太多人異議。聖經中有一名句「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八章一節),當我們環顧四周的人,這句話不是很真實嗎?

作者、讀者、與我們都是希望為香港努力,盼望香港人多看書,多思考、目的為何?就是知道一個讀書人可以貢獻社會,大家都是出於善意。從這個議題上,編者希望再走多一步,深入剖析「成才」的問題,探討在香港有沒有任何環境制肘令年青人不能發展成才。這反而是我們應該討論的。作者做了第一個行動,讀者提出不同的觀點作了下一步行動,而我們作為公眾教育者的傳媒,有責任指出問題所在。我們的看法簡略如下: 

May be an image of child, standing and outdoors
我們認為,一個人是否成才的指標是這人會否努力對社會作出貢獻。圖片:網上


全城著重成績 輕視道德教育

過去幾年,很多人憑著黑暴年青人的表現,就斷定他們是「廢青」,絕對不是對社會有益的「人才」。這句評語可圈可點,成才與否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家庭、學校教育,及社會因素。 

教育上,香港多年來注重學業成績。在學校滿的都是不同的課堂、學這樣學那樣、考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學校首要任務是推高學生成績,根據編者在去年參與的一個對話系列報導裡發現,中學裡大都沒有推行恆常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裏包括愛及包容的教育,可以滋養一個人的批判思考和成長,無可否認這也是決定一個人將來成才與否的因素。批判性思考是改革了的教育制度的其中一個重點,可是我們實在見不到太大效果。 

香港只注重成績,令很多學生讀書的目的就是要「贏在起跑線」,非常悲哀,但公道而論,我們絕不能完全怪責學校及教育制度,問題的起因是環環相扣的。 

多年來香港經濟單一,只集中金融地產和零售,年青人出路少而競爭大,這是社工界共同了解的問題。家長和子女明白要取得好成績才可以在社會冒出頭來。可是,大學的學位一直不足,以往大概是20%中學生可以進大學,就算大學學位在近年增加了,出路少的問題仍然沒有改變,人們只是把競爭的目標再提高了,不單是希望入到大學,而是希望進到名牌大學,因此繼續成為誘因,令學校和家長必須催谷成績。

在這個情況下,家庭和學校也是被動的,受著社會影響。今天家庭日常的對話,沒多少關於教導子女做人的道理,引導他們如何為社會付出,而是「今次你考試取得A或是A+?」、「你考得不好,怎樣可以入到港大?」 

因此我們斷不能全怪責學校及家長,也可以說是社會的錯,再深入說也與政府多年來的政策有關。何解?

//china-cms.oss-accelerate.aliyuncs.com/十大奇怪校規.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mfit,h_457,w_817/format,webp
教育上,香港多年來注重學業成績,輕視道德教育。圖片:網上

 

能否成才  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 

以上提到的對話系列報道的目的,是研究香港的最大核心問題。當中編者發現,多年來政府的高地價政策,有份引致地產霸權的問題。今天樓價已經是很多人付不起的了,住屋成為每一個人面對的問題。試問一個在餐廳裏工作的人又怎能可以買得起樓?唯有一定要做尖子才可以。要做尖子,在他們的概念裏,就是讀好書,取得好的成績。

根據編者在報導系列裡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訪問發現,香港恪守的「大市場小政府」的自由市場原則維護了大商家的利益,導致不少政策被大商家左右。例如社工界用了多年爭取最低工資,爭取到之後,多年來處於一個低水平。在這個由英國殖民地伸延至今的自由市場政策下,市場的話事人是商家,而政府沒有定出從人民出發的全面福利制度,福利政策治標不治本,包括說了40年還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在沒有社會保障下,青年唯有靠自己讀好書,從而將來賺大錢、儲錢保障自己。不少學生的讀書目標就是「考到好成績」,入到大學就是「叻仔」,學習待人接物態度、為社會付出等,沒多少人理會,人們逐漸變得功利和自私。如果年青人有這個心態,又會否想到將來自己如何成才,志願貢獻社會?

當然還可能有社交媒體的影響,每天年青人浪費多少時間在這裏,還有什麼時間剩下可以學習人生道理?

話雖如此,不是年青人不想改變,貢獻社會,而是社會性及教育性的因素也會制肘了他們,有翅膀卻不能飛。 要改變這個現象 ,要香港下一代成才,要他們能夠貢獻社會,我們需要全面的教育、家庭、以及政策的改變,以上提到了,在此不再詳述。 

通過一篇評論文章,讓我們看到社會一些黑暗面,但同時看到曙光,明白社會需要改革的地方,努力提出改變的方向和方法。我們在此多謝文章作者樂言提出這個有趣的議題,也多謝讀者提意見,未來本報會在提升年青人的議題上作出論述,希望深入的揭示問題,讓社會正面地改變。


李敏妮
自少非常有膽色,小學時被同學冠以「敢死隊」之稱。長大後當上《南華早報》記者,本色不變,憑着勇氣獲獎無數,現專職為公義發聲,不平則鳴。


相關文章: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