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遊有鬼用」這話,顯得膚淺!

香港要擺脫「自由行」成為壟斷香港經濟的來源,從而發展多元化經濟,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香港政府痛定思痛,發展真正的旅遊業。

真正的旅遊業並非只是購物,應該是多樣化的,旅客來源也應來自世界各地,因此筆者認同「活現香港」的做法:開啟深度遊導賞團,帶旅客探索另一面的香港,同時倡導古蹟保育。這才是持續的發展旅遊之道。然而,多年來政府的眼目只看着排隊購物的自由行客,旅遊發展的焦點都落在有了自由行就夠了,曾幾何時香港說綠色旅遊去了哪裏? 我們不再需要外國遊客了嗎?連傳媒也很少報道這些題目,保育的呼聲也變得無影無蹤。

事實上,自從20年前香港推出自由行後,政府在向外推廣旅遊的工作彷彿停頓了,唯一的明顯措施是當香港在疫情期間封城令經濟下滑後,去年2月特首李家超才推出「Hello Hong Kong」(你好,香港!),展開一連串宣傳活動「向全球展現香港的新魅力、新發展、新機遇」,但此計畫的力度只是一陣風的吹過便好像消失了。現在又回到推動「放寬自由行」帶來購物消費旅遊的舊路了。


其實文化古蹟、深度遊的旅遊模式才能持久的為香港帶來旅客,令遊客連綿不斷,還可以保存社會的文化和歷史,但為何香港一直發展不到這種旅遊模式?其中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香港政府沒有注重保護文化遺產,沒有奮力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很多時候一有舊的東西想也不想就拆。市區重建局是其中一個拆毁舊區的機器。社會不是不發展,而是當中應該如何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香港的舊貌越來越少,如果再繼續下去,怎能吸引遊客呢?

另一方面,就是香港充斥以下引述的文章作者這種思想的人,而這種只“向錢看”的思維不單止令香港發展不到旅遊業,更會揸乾香港的文化保育。

am730的專欄作者周顯昨天(4日)發表一篇題為「深度遊有鬼用 土豪掃貨才是真錢」的文章,批評提供深度遊導賞團和倡導古蹟保育的「活現香港」的創辦人陳智遠所說「本港吸引力不限於「食玩買」,應加強發掘小區魅力,拉闊旅客體驗和想像」是胡扯。

周顯寫道:「人們要看文化,倒不如去歐洲逛博物館,或去逛歐洲的小鎮,甚至是內地的古鎮,可看的肯定比香港多得多。畢竟,我們開埠至今,不過是一百多年,而且向來有文化沙漠之稱。」、「我不知高官和文化人怎麼想,我和我的朋友這些俗人,均認為最優質的遊客,莫過於幾年前內地來的自由行旅客,來旺區名牌店,不計辛苦排隊、不問價掃貨;次一級的,大巴士大巴士送去土瓜灣的工業區,買金買冒牌歐洲貨。這些行為實在太cheap了,但這才是生意,賺的才是真錢。」。在結尾,他總結地說:「至於深度遊嘛,只是聊勝於無,幫補一下成本,卻已不是一門賺錢的產業了。」

以下是他的文章截圖:


其實,誰是真的胡扯?只吸引購物的大豪客真的可以賺大錢? 深度遊真的不是一門賺錢的產業? 

坦白說,這種“只向錢看”來發展旅遊的思維,不但阻礙旅遊業持續發展,還會阻礙香港發展經濟“賺真錢”。

發展經濟的起點,並不是單從為賺錢開始的。例如保育文化,目的是為了承傳文化、歷史記載、和教育公眾,但最後會吸引遊客,帶來經濟。看看我們到其他國家旅遊最想看什麼,就是當地的文化和古蹟。保育文化才能提供可持續的旅遊,如果以購物吸引遊客,根本不能持續,因為現在很多人買東西都用網購。

大豪客帶來花碌碌的銀紙,只是一時,不能一世,只能解香港一時之渴,並不是長遠的水源,2018年時大陸旅客排隊購買名牌的景況,今天已不復再,尖沙咀廣東道名店門前冷清,已經是一個證明。而且當大陸的貨源充足、價廉物美,旅客也已經到過香港了,很多內地人便不會再來,因此購物並不能持續的發展旅遊業。

大豪客帶來花碌碌的銀紙,只是一時,不能一世,只能解香港一時之渴,並不是長遠的水源。圖為2018年時大陸旅客排隊購買名牌的景況,今天已不復再。圖片:中新社
在去年內地中秋節及十一長假期,尖沙咀廣東道名店門前冷清,沒有了排隊人龍。圖片:鄧康翹HK01


如果着眼點是錢,其實香港更加需要多樣性的旅遊,吸引各國的旅客,從而令香港不再像慢性病一樣地倚靠自由行為生,將來的旅客應該包括內地人以及外國人,百花齊放,旅遊業才能持續發展其經濟功能,推動其他經濟。更重要的是,當香港有旅遊和其他收入維生時,政府才可以有空間發展其他經濟來源,令香港這個國際都市重現,更加發揮光芒,吸引投資,這才是賺真錢啊!

「深度遊有鬼用」一文的意見顯得膚淺,缺乏宏觀的角度思考經濟問題。但筆者亦很高興有人提出這個討論,刺激人們思考香港的未來方向,現時透不過氣的香港實在太缺乏討論了,因此欣喜見到該文開啟話題。


李敏妮
透視報主編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