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自由行經濟」的惡果,讓政府思考出路

元旦日煙花匯演後大批內地人滯港事件,公眾的焦點落在政府提供的交通配套不足上,然而沒有多少人看到事件所折射的一個深層問題:香港經濟被長期扭曲發展,至病態仍不自知。

事源元旦日凌晨,大批看完煙花匯演的內地人計劃返回深圳,他們湧往𣎴同的跨境直通巴站準備過境回家,但唯一可24小時通關的皇崗口岸無法消化突如其來的人潮,車流太多導致大擠塞,延誤了公車班次。多個車站出現長長人龍,更出現千人塞爆港鐵上水站內,席地而坐通宵等頭班車北上的景況。有大陸旅客不滿,在內地平台抖音及小紅書等,上載影片講述內地旅客滯留在港的慘況。據傳媒報道,有內地女在「小紅書」上發文,講述煙花後過關3大問題,直斥「「以後誰來香港跨年,我就嘲笑誰!」。有網民附和,說「花錢受罪」、「一分錢也不留在香港」。

事件立即引起政府很大的反應。昨天(2日)政務司長陳國基主持跨部門記者會,與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隆重其事會見傳媒交代事件,宣布以後因應大型活動,增設一個他負責主持的高層統籌會議協調交通安排,延長鐵路口岸通關時間,以及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數目,研究優化交通安排,方便跨境巴士的流轉。

事實上,由於旅客中不少是從深圳過來且打算即日來回,因此短時間內出現大量人流,令交通難以應付,是政府始料不及的,出現滯留香港問題完全可以理解。政府當然可以改善一些安排,但政府“舉辦跨部門記者會”的舉動嚴如自己犯了極大的錯失,從官員充滿歉疚的記者會的一幕裏可以看到依賴「自由行」的惡果。

由於「自由行」長期成為香港經濟主要來源,引致香港經濟的病態發展,過份地倚靠自由行為生,因此任何內地旅客不滿香港的風吹草動,也會觸動特區政府的神經,官員知道香港不可以失去自由行客,否則香港的經濟必會跌入谷底,因此官員必須立即舉行記者會,宣布改善措施。

昨天(2日)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中)聯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左二)、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左一)、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右二)和港粵直通巴士協會秘書長張劍平(右一)就大型活動過關交通安排會見傳媒。圖片:政府新聞公報


根據旅發局的統計,由2013年至2019年,訪港內地旅客每年超過4000萬人次,佔總旅客的大部分,但香港與內地由2023年2月6日起全面通關後,內地客寥寥可數。旅發局的統計顯示由去年1月至11月期間,只有約1200萬人次內地旅客訪港。再加上港人北上消費成風,令缺乏內地旅客問題顯得更嚴重。在剛過去的聖誕節期間(12月23至26日),合共逾114萬人次港人經陸路口岸北上,到港的內地旅客僅約42萬人次,北上港人數目是內地來港人次的3倍。

在任何國家,某個地方的旅客人數下跌,絕不會重創當地的經濟,香港成了例外。由於長期依靠自由行,當內地人不來,香港經濟就跪低,現在香港的蕭條也是一個證明。其實問題一早已經在封關期間浮現。2020中國大陸在新冠期間實施封關,沒有內地遊客,香港的經濟急速下滑,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香港的GDP在2020年立即出現負增長(-6.5%),這是自1962年來最大的負增長。由此可見,只要內地旅客人數下跌,香港的經濟便會一落千丈。

政府在2003年推出自由行的原意本是好的。當時沙士重創香港經濟,樓價下跌超過65%,很多人慘變負資產,市民失業、民怨四起,中央政府按港府要求,在同年七月開通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政策,准許中國內地居民以個人方式前往香港旅遊,當時香港人普遍非常感謝內地的。

自由行的推行是挽救香港沙士疫情下低迷的經濟,政府當時並沒有提出這是用作振興經濟的長期解決辦法。但當吃過這「自由行Panadol」之後,政府就麻木地追隨。董建華和曾蔭權兩屆政府,快速擴展自由行至現時的49個城市,內地旅客人次由2003年時的850萬,至2013年的4,075萬,佔每年訪港旅客總數的大多數,香港人開始承受不到大量的人流。自由行引起了不少社會問題,包括雙非、水貨客、公共交通負荷過重、商鋪租金和物價上漲、文化衝突,還引起更深遠的經濟問題:令香港經濟上癮依靠自由行,就像長期吸食大麻,令人萎靡不振。


「自由行經濟」已經令香港的經濟偏向地發展,但沒有從政者關注問題。上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與3名港區人大代表,更在北京向中央提出恢復深圳居民「一簽多行」,再逐步有序開放到大灣區9個城市,同時提出將自由行城巿數目由49個擴大至更多省市,從而促進香港經濟。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建議在深圳灣口岸實施旅檢24小時通關。就靠這班立法會議員,香港就可以再起飛?只是痴人說夢吧!

離奇的是,內地人滯港事件剛剛發生,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江玉歡今天(3日)在社交網發文,引述去年11月的訪港旅客數字,指320多萬名旅客當中,過夜與不過夜各佔一半,而在160多萬不過夜的訪客中,8成半是內地旅客。江玉歡稱「內地旅客不過夜似乎是常態」,指政府應檢討的是怎樣留人,但她對數字的演繹值得商榷,見下。之後本地媒體香港01再強調這個數字,提出內地旅客“不過夜”成為主流,呼籲「政府要思考如何留人」,更引述特首向中央建議增加自由行城巿數目,報道出來的效果是香港應該「放寬自由行」。

本地媒體香港01今天(3日)在其新聞版的報道中,提出「內地旅客除夕夜滯留香港一役,令政府官員深切體會到內地旅客不過夜成為主流。單看去年11月訪港旅客數字,近85%不過夜客都是來自內地,政府要思考如何留人。」本報進入旅發局的訪港旅客統計的網頁,卻看到另一種情況:不過夜訪港內地旅客並非新常態。根據旅發局的數據,以2023年的數字,按月比對,不過夜的內地客人次,沒有太大分別,訪港的內地客中,不過夜的佔一半。就算按年比較,由2013年至2022年,不過夜的訪港內地旅客佔總體內地旅客約一半至六成,因此內地客不過夜一直沒有什麼變動,並非成為主流。江玉歡和香港01沒有將整體內地旅客與不過夜的內地客比對,因此不能說不過夜是成為內地旅客的常態。另外,大陸旅客佔總訪港旅客的比例一直高企,佔七至八成,因此內地客佔不過夜的旅客85%,沒有什麼出奇,亦不代表不過夜的內地客越來越多。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江玉歡今天(3日)在社交網發文,引述去年11月的訪港旅客數字,在160多萬不過夜的訪客中,8成半是內地旅客,稱「內地旅客不過夜似乎是常態」,指政府應檢討的是怎樣留人,但她對數字的演繹值得商榷。
香港01今天(3日)在其新聞版的報道中,提出內地旅客“不過夜”成為主流,更引述特首向中央建議增加自由行城巿數目,報道出來的效果是香港應該「放寬自由行」。

香港01的報道指,政界過去私下多次向政府建言,倡增加自由行城巿數目、恢復深圳居民「一簽多行」,以及提高訪港內地旅客的免稅額,從而帶動香港旅遊業,特首李家超亦曾向中央提出有關建議。報道更引述有知情人士認為放寬自由行措施「成事機會大」,很大機會在農曆新年前後「逐步有序」落實。從事件的發展可以看到,立法會議員江玉歡先提出值得商榷的“數字演繹”,HK01的報道再透過這個演繹和引述知情人士,確立了一個論述:由於自由行的過夜客越來越多,對香港的收益不大,在這個前提下,便可以順理成章要求放寬自由行。

從以上事情看到,由傳媒、政界、政府、以至中央,也有意推動「放寬自由行」,但這對香港的發展並非好事,長遠更會令香港經濟泥足深陷。香港政府長期依賴地產為經濟支柱,因而要鞏固“高地價政策”來為生,最後引致地產霸權,樓價高企,民不聊生,「自由行經濟」與「地產經濟」可謂“異曲同工”,同樣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有破壞性。自2003年實施自由行計劃至今已經20年,在這個長時間裏,政府其實有很多空檔發展其他經濟來源,但它沒有這樣做,不思進取依靠自由行。

自2003年實施自由行計劃至今已經20年,在這個長時間裏,政府其實有很多空檔發展其他經濟來源,但它沒有這樣做,不思進取依靠自由行。圖片:Getty


由於政府對發展經濟的被動,一直依靠“北水南流”,自由行已經成為香港的奶樽, 不喝奶會死,但長期喝奶會長不大。現在香港還沒有健康的發展其他經濟來源,因此要續命,香港仍然需要自由行,但這絕對不應成為解決香港經濟薄弱的長遠方案,如果繼續這樣做,只會令香港長不大。

如中央再以擴闊「自由行」餵養香港,只會令政府不思進取,以表面的遊客購物欣欣向榮景象作掩護,懶於發展經濟,怎能繼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從正面想,雖然香港沒有了大批內地遊客,令經濟一落千丈,但也可以誘使政府思考出路,反思香港的經濟政策。特首和一眾高官是時候重新規劃怎樣擴闊經濟來源,我們盼望香港可以集中發展多元經濟,經濟不應該集中某個行業,而是發展多種行業和工種,增加香港的收入之餘,也可以讓年輕人有不同的發展。「自由行」只可以是香港其中一種經濟來源,亦可以用作一種「恆常急救」,但整體香港要發展自己的經濟。

現在香港的經濟主要停留在金融、地產、和零售,非常單一,香港人出路不多。由於香港的高等教育普及,不少市民擁有高學歷,也有高端技術,憑着香港人的潛力,可以發展的行業多不勝數,隨口已經想到一些。

除了高科技產業是必須發展之外,香港大學每年訓練很多藥劑師,可是他們缺乏工作機會發揮所長,幸運的畢業生可以在醫管局工作,其他只可以到藥房,工作如商鋪售貨員,未能發展他們的潛力,令他們感到鬱鬱不得志。政府可以考慮提供資金和土地發展醫藥研究,令香港有高質素的藥廠,讓藥劑科學生有出路。

香港輸入很多韓國時裝,但其實這些時裝設計普通,有些也很土氣,香港人絕對有能力超越韓國。單單就是理工學院每年訓練不少時裝設計師,但他們缺乏發展空間,令時裝設計不能成為主流行業。政府應該研究怎樣可以幫助這個行業發展,令香港的時裝出口外國。

香港曾經是東方荷里活,可是由於政府沒有支援電影業發展,逐漸電影業式微,政府可以提供資金及援助,重新發展電影業,就如南韓的成功例子。還有香港的環保團體歷史悠久,政府只需要結合他們,發展環保科技和流程,這也是一個有潛力的行業。

要發展行業,政府必須幫助創業者。創業者大多數是中小企,而政府提供給中小企的資金非常有限,雖然政府提供的40多個中小企資助計畫名堂琳瑯滿目,但企業在申請政府中小企資金時遇到無數關卡,令沒有業績的企業難以成功申請。有夢想的企業難以展翅高飛,又怎樣可以發展一個新行業? 政府在這個方面可以改善,只要證明申請者是有行動、有計劃地開展有創意和潛質的事業,便應該提供資金以及實質幫助,令企業可以開始,沿途也應該給予專業意見和資金輔助,同時幫助推動市場發展。政府不單止對一個機構這樣,對其他也這樣,逐漸一個行業就會形成。

沒有事是不可能的,香港是國際化都市,怎會退步到只依靠自由行!這實在是浪費了香港人的潛力、一直受的教育、以及香港政府的豐富儲備。

政府於去年5月成立「特首政策組專家組」,由56名來自商業和金融界別、專業人士、智庫及學術界等不同背景的專家組成,他們的職能是就各項專題向行政長官提供專業意見和嶄新構思,包括經濟發展。我們建議特首認真地利用政府資源,與專家組商討經濟發展對策。如果這個專家組不是花瓶,而成員是有能力的,必能為香港想到出路,特首可以從專家組入手,為香港建立多元經濟。

總而言之,香港政府不應再單單依靠自由行來支持經濟,重新振作,把香港國際城市的名氣奪回來!

1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