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區議會新選制為建制大黨度身訂造,排擠獨立人士

這幾天立法會會作出一個決定,令香港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將三讀通過政府建議的《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 ,從而落實早前政府提出的「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即重塑區議會及強化地區治理架構的建議。

自從政府公佈區議會新選制以來,外界的批評主要集中政府削減民主成份,令民選的議員大大減少,同時通過引入委任以及地區委員會界別,有偏幫建制派之嫌,將導致建制派大黨獨佔區議會議席。

然而,特首一開始便說「保留一定的選舉成分」,而之後公布的方案也清楚指出未來的區議會有20%是直選議席,令人認為非建制派和獨立人士仍然可以透過直選進入區議會。但事實並非如此,政府的條例草案規定參與地方選舉(即直選)的候選人,需要取得地區委員會的提名,才可以合格參選,代表獨立人士入閘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這意味着,不單止委任以及地區委員會互選議席將被建制派霸佔,在提名門檻要求下,88直選議席也很可能成為建制派大黨的囊中物,多元聲音難以進入區議會,清一色將有可能成為香港議會的定局,改善地區民生問題將會難上加難。種種情況令直選議席如同虛設,令人懷疑直選只是為了作區議會改組的粉飾。

究竟提名制度如何把獨立人士拒諸門外?我們會在本文揭示,還點出問題將有可能導致不公平選舉,違反了《基本法》所承諾香港人的“被選舉權”。


在提名門檻要求下,不單止委任以及地區委員會互選議席被建制派霸佔,88直選議席也可能成為建制派的囊中物,多元聲音難以進入議會,清一色將有可能成為香港議會的定局。圖片:巴士的報

讓我們簡單介紹「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的時間表,以及根據條例草案,未來區議會的職能及組成詳情。

  • 在2022年10月,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及「已要求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聯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進行地方行政檢討並作出建議,確保未來安排符合《基本法》及「愛國者治港」原則,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由於段落很少而且隱沒在「關愛共融香港」段落下,沒有太多人留意。
  • 今年4月25日,特首突然向傳媒公布,地區行政檢討已接近尾聲,預告區議會的產生辦法將提供多種參與方法,透露將重塑區議會職能及組成,令其去政治化,不容區議會成「港獨」平台,檢討需堅持 3 個原則,包括「國家安全必須放在首位」,「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令地區治理掌握在「愛國者」手中,以及「充分體現行政主導」。
  • 5月2日﹐行政長官李家超會同行政會議通過重塑區議會及強化地區治理架構的建議,同日李家超帶領一眾官員舉行記者會,公佈區議會改組方案。
  • 5月30日,政府把《2023 年區議會 ( 修訂 ) 條例草案》刊憲,並於5月31日在立法會首讀,之後立法會成立小組委員會專責討論方案。
  • 今天(7月5日),立法會二讀(恢復辯論),審議及三讀通過修例。

政府今次的修例,最受注目是在修訂區議會的職能和組成兩方面。

在職能方面,一直以來,區議會的功能,為市民反映意見改善地區的民生,在各區就市民面對的生活問題向政府提供意見,從而改善政策。修例後,區議會將是一個「被政府諮詢」的架構。 根據政府提供給立法會的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條例草案旨在《區議會條例》中加入新訂條文,以列明區議會的職能 , 包括 :就影響有關地方行政區(有關地區)的民生、 居住環境及有關地區內的人的福祉的地區事務, 接受政府諮詢 ;就該區議會的主席指明的議題,收集有關地區內的人的意見,並向政府提交意見摘要及建議應對方案;與有關地區內的人建立恆常的聯絡機制,定期會見他們並聽取他們的意見。

在區議會的組成方面,現屆區議會由民選議員 (452席)和當然議員(27席)組成,政府建議加入「委任」以及「地區委員會界別」議席(各佔40%的席位),民選席位將大幅減少至20%。根據草案,新一屆區議會將由各個地方行政區的民政專員(擔任18區的區議會主席)、委任議員(179席)、在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176席)和在區議會地方選區選舉(88席)所產生的議員、以及當然議員(27席)組成,而議席總數為470 席 。 

委任方面,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可向「區議會資格審查委員會」(資審會)呈交委任某人為議員的建議,以供資審會決定有關建議是否有效。只有在資審會決定委任某人的建議有效後,行政長官才可委任該人為區議員。

政府會在每個區議會設立地區委員會界別,由該區議會所在的區的 「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 防火委員會」和「分區委員會」 (俗稱三會,政府現合稱為「地區委員會」) 的所有委員組成。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的候選人本身必須是委員,並得到有關地區委員會最少3名(但不多於6名)委員提名,且每名區會成員只可提名一人,獲得足夠提名入閘的候選人,之後會經過委員互選投票,得票最多的便會成為區議員。 

社會主要是關注區議會改組影響民主進程,以及為改善民生帶來隱憂。這在三方面看到:1) 區議會職能將改變,由在地區廣開言路,變成被諮詢的機構,難於反映民意,這並非民主的正面發展,2)政府建議的區議會組成方法,引入委任和地區委員會間選議席成為主流,大大壓縮民選議席至兩成,影響民主;3)改組很大可能令建制派大黨包攬區議會,令非建制派人士和獨立人士難以得到議席,導致議會缺乏多元聲音,難於幫助市民反映意見,和改善民生問題。

但政府的計劃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就是民選議席必須取得地區委員會提名的要求。政府之前一直沒有宣布直選候選人必須取得地區委員會的提名,只是在5月21日市民才從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的傳媒訪問得知,令人感覺政府是將最“有問題”的手法押後公布,減低社會的反感和批評。這事令有意參選的獨立人士感到晴天霹靂。

究竟提名的要求,如何令獨立人士難於入閘參選,也難於獲選?

新人極難取「三會」成員提名票

根據修例草案,地方選區選舉的候選人除了取得50名以上當區選民提名外,均須獲得當區三個委員會各自最少3名(但不多於6名)提名,即最少共9張提名才可入閘。簡單地說,在區議會新選制下,有意參加直選的候選人除了理所當然地需取得目標選區的選民提名外,尚需取得9名「三會」成員提名。而每名委員就其所在的地方行政區的每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只可提名最多1名候選人。

根據一位有意參加地方選舉的獨立人士對本報說, 對於非「三會」成員或並非原已活躍於社區的社團領袖,既不認識「三會」成員,更無其聯絡方法,即使靠人事網絡「搭上搭」取得聯繫,要在短時間內取得「三會」成員行使其「唯一」的提名權,難度極高,可況最少需取得9個提名。

「綜觀「三會」成員名單,逾半都是建制大黨的社區幹事,他們本身是潛在候選人,或該等政黨的重要樁腳,他們的提名權當然早已歸邊給建制大黨。」 該人士指,其餘的「三會」成員由於不想/不敢得罪愈來愈聲勢浩大的建制大黨,不少已表態寧可不作提名,也不會胡亂作提名,免被建制大黨誤會與他們打對台。「在此跟紅頂白的形勢下,「三會」互選的議席“分贓”當然會盡歸建制大黨所有,即使提名誰可入閘作為候選人,當然也會是「非建制大黨成員」免問。」

除新人參選難以入閘,即使是獨立前議員,要在建制大黨的壟斷及操控下,取得足夠提名,其難度也不少。以往有452個單議席選區,但按新的選制,全港有44個雙議席選區,每區兩個直選議席,共88議席。若每區只有1名候選人,最少需792名「三會」成員(88×9)作提名人。若18區平均每區有130個三會會員,全港則有2,340個三會會員,平均每個選區只可有大約三人參選(2340除以792),可見沒有建制黨派支持的獨立人士要得到9個三會成員提名,其實十分困難。

此獨立人士估計,控制部份「三會」提名權的大黨,可為其欽定候選人作超額(多於三個)提名,又或再找另1人陪跑,以盡量消耗提名票。「大黨亦會勸阻其他三會成員避免提名競爭對手。若提名對手,會被視為對立,影響日後關係。此「霸權」形勢更令其餘尚有提名權在手的「三會」成員不敢輕舉妄動,擅作提名,免被指不跟大隊,甚至被指公然與建制大黨為敵。」他說。

從以上分析,在區議會新選制下,可以預見獨立人士將難以入閘。

在區議會參選制下,可以預見獨立人士將難以入閘。圖片:BBC


選區及選舉經費大幅擴大  獨立人士難以競爭 

在新選制下,選區擴大,由452個選區變成44個選區,選區人數由原本約二萬人擴大至約二十萬人;選舉開支的限額也由以往的港幣$68,000增至逾70萬。這些改動對獨立人士極之不利。 

選舉經費大幅提升,對缺乏資金的獨立人士有很大威脅,相反將有利於建制大黨的候選人。由於所屬建制大黨擁有豐富資源會全盤照顧候選人,大大增強其文宣及選舉工程,贏面當然比缺乏宣傳的獨立人士大很多。

選區範圍大幅擴大,以往著重貼身服務當區居民的前區議員或地區人士,難以在陌生的區域找到票源,亦沒有網絡動員支持者拉票。但建制派大黨候選人可以通過龐大的建制派組織網絡動員拉票。

直接的說,建制大黨要推甚麼人當選議員,誰也可以有排山倒海的宣傳,及龐大按同鄉/建制社團指示進行投票的鐵票。這一屆立法會選舉大家已見識過一些忽然出現的名字,出奇地獲得龐大同鄉/建制社團動員,最終高票獲得議席的活生生例子。

獨立人士,即使你曾任多屆區議會議員、有地區層面的高知名度、有熱誠、有學識,儘管以上條件你都比同區的建制大黨候選人優勝,而你又能僥幸取得9位不怕得罪大黨的「三會」成員提名,但你又有足夠的財力去運作一場,宣傳和及動員規模上,能與建制大黨匹敵的選舉工程嗎?

現實是即使獨立候選人當選,在扣除政府發放給候選人的得票補貼後(若能取得一萬票,而每票可獲16元補貼,)仍需自行承擔數十萬元選舉經費, 以區議員每月酬金 36,710 元計算,選舉經費相當於一年的區議員酬金。

建制黨派會為候選人支付選舉費用,但獨立候選人就要自己支付,以往就算有經濟壓力,但由於獨立候選人認為可以有勝出的機會,因此覺得值得付出。但現在選舉經費上限大大增加,建制大黨的候選人通過大型宣傳和動員的贏面大很多, 獨立人士獲選的機會大大減少,令他們對參選卻步。

區議會選舉制度的改變,實在會做成選舉不公。《基本法》第26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政府的區議會改革影響了非建制派、和獨立人士的「被選舉權」,做法有否違反了基本法?立法會議員理應熟讀《基本法》,他們有否在立法會討論議案時就此質詢政府?答案是沒有。

區議會改革 削減議會多元聲音 

區議會的改革,不單止妨礙獨立人士參選,也令發展式微的泛民主派難於東山再起,有人認為影響的只是這些人參選的機會,實質影響的是香港的民主發展,也大大削減議會的多元聲音。一直以來,區議會是培養立法會議員的地方,如果區議會被建制派包攬,那麼未來清一色建制派的立法會將會延續,那麼立法會只會繼續是橡皮圖章,對政府建議具爭議性的政策只會全部通過,失去議政的功能。

以往立法會經常拉布,拖延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影響民生,但立法會當時的好處是有多元聲音,議員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討論政府提出的政策,有正有反。如果多元聲音用得其所,議員可以互相監察,並有效監督政府施政。現時的立法會只是清一色的建制派,由於缺乏多元聲音,議會難於深入討論政府的政策。上任一年多,立法會議員只不斷地舉手贊成政府的建議,沒有做到監察政府的職能。 

《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將很大可能是一個橡皮圖章的最新例子。有人笑說,「新選舉改革方案,在立法會二讀及三讀時,90個橡皮圖章一定踴躍通過立功。」這句話已經概括了立法會的問題。

雖然區議會未來的角色將變成「被諮詢」的地區架構,難於代表民意,但如果區議會能夠有獨立人士以及泛民主派議員加入,所帶出的多元聲音,始終也能發揮作用,例如在提供意見給政府的時候,可以有多種思維。但是政府現在建議的新選制,包括提名要求、擴大選區、大幅增加選舉經費等,連這個卑微的「兩成直選議席」的希望也扼殺了。 

簡單地說,政府的做法令人懷疑官員有心在區議會選舉中偏幫建制派大黨,令其獨霸議席,區議會很大可能成為立法會的2.0,成為「清一色區議會」。

一直以來,區議會是培養立法會議員的地方,如果區議會被建制派包攬,那麼未來清一色建制派的立法會將會延續。2022年1月3日,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宣誓後,到立法會地下大堂合照。圖片:林振東/端傳媒


橡皮圖章的議會  影響的是市民

根據以上的分析,無論是區議會還是立法會,未來將會更少非建制派人士參政,並逐漸離開政壇,建制派將會永久雄霸不同的議會,香港變成單聲道。相信這並非中央希望見到的,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一直強調香港的立法會要有五光十色,除非中央官員說謊,否則就是香港的當權者陽奉陰違,誓要令香港清一色!

清一色長遠影響的,不單只是一些人的政途,受害的其實就是市民。如區議會只有建制派,將缺乏多元聲音,不但未能有效地討論民生議題,更難以廣泛地代表不同理念的市民在議會發聲,改善地區民生問題將會難上加難。建制派的議會是一個橡皮圖章,而現在已經發生了,清一色的立法會只會令通過的政策質素每況愈下,沒有多元聲音的討論以及修正,政策只會是思想簡單,沒有深思熟慮,更有機會造成不良的法例,影響的就是市民。

由於議會缺乏反對聲音,難以創造社會討論氛圍,傳媒和不同的組織也難於發揮力量,掉過頭來未能製造輿論,令議會改變。

有人說,我們不用想那麼多,做順民最好,如果一個值得信賴的政府,當然做順民最舒服。但我們的管治者是否值得信賴? 簡單看政府發出的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見下),裡面聲稱社會各界也「支持」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大家已經有了答案。 

根據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於2023年5月30日發出的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 政府在2023年5月2日至25日期間,政府已舉行或參與22場解說會,向包括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 ,以及來自鄉議局、區議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 委員會、分區委員會、「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基層社團及同鄉社團的代表等解釋方案 ,廣泛聽取香港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 ,稱「出席人士絕大 部分均表示支持有關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 。」摘要寫道。此 外,摘要指出,民政事務總署於2023年5月2日至16日期間收到的25 000多份書面 意見中,超過99%支持建議方案。 

政府從沒有公佈如何就著地區治理改革諮詢公眾,只簡單說絕大部分出席解說會的人士支持方案,又說99%的書面意見支持方案,手法缺乏透明度,故事簡單化,是歷屆政府也從未見過的(請看本報早前的文章,關於建制派組織要求員工寫信支持方案,涉嫌製造假民意)。可是立法會議員竟然沒有對此作出質詢,更贊成方案。以上提到的摘要指出,專責討論方案的小組委員會內的立法會議員,均表示支持有關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這已經看到議員們是沒有議政的。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於2023年5月30日發出的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指民政事務總署收到的25 000多份書面意見中,超過99%支持建議方案。圖片:摘要截圖


區議會改革是好是壞,時間是最好的公證人

無論政府的說法如何,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提名的嚴謹門檻令非建制派不能參選,只有建制派,候選人的選擇將大大降低,再加上感覺整個選舉制度不民主,就算有零丁的泛民主派人士參選,市民也許不願投票。這不但扼殺非建制和獨立的聲音出現在議會,區議會投票率也會創歷史新低,這只會令特區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讓外界誤會政府不讓香港人有民主,刻意剝奪港人“被選舉權”,做法更會影響我們國家的形象。

作為敢言的傳媒,透視報已經預先對以上的問題作出善意提醒,盡了傳媒監察政府的職責,但由於政府在此事上沒有太多聆聽批評,傳媒的聲音難以發揮作用。現在改組勢在必行,今天恢復二讀辯論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後,立法會將很大機會三讀通過,並在11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生效,「建制派獨攬」的區議會將正式誕生。香港人唯有豁出去,讓社會各界看看改革了的區議會是好還是壞,時間是最好的公證人。

2
1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