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是時候反思其「反內地人主義」

今天見到一篇外國文章,當中見到反猶太主義的英文字anti-Semitism,立即聯想到為數不少的香港人對待內地人的態度。

這幅wikipedia的圖解釋了什麼是anti-Semitism「反猶太主義」,寫道「反猶太主義是對猶太人的敵意、偏見或歧視。這種情緒是種族歧視的一種形式,懷有這種情緒的人被稱為反猶太主義者。」這詞語令我們想起不少本地讀者平日如何在留言對待內地人,態度與反猶太主義很相似,充滿敵意和偏見,可以稱為「反內地人主義」。

anti-Semitism「反猶太主義」這詞,令我們想起不少本地讀者平日如何在留言對待內地人,態度與反猶太主義很相似,充滿敵意和偏見。圖片:網上截圖


「反內地人主義」源於對中國的仇恨

「反內地人主義」存在香港已久,這種意識不但出現在示威遊行的口號中,也不斷表達於媒體裡。這種情緒源於不少港人對中國的仇恨,尤其在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後變得嚴重,近年我們見到不少媒體的讀者留言很惡毒,眼目帶上濾鏡以政治立場判斷人和事,政治掩蓋道德。在他們眼中,任何與中國有關的人,都是壞人,也可以用惡毒的言語對他!可以侮辱他!

昨天本報在Facebook發了相關的截圖,現在在此文重發,內容見到昨早《獨立媒體》的讀者對足球員戴偉浚在亞洲杯分組賽期間,被人以廣東話下流粗口咒罵四次,不但沒有同情該運動員,或者譴責說粗話的人,反而非常認同,一起嗤笑。該運動員被粗口問候,主要因為身為香港人的他選擇代表中國國家隊出賽。其中一位網民Nathan Wong寫道:「廣東話係咁講啫,翻譯成國語就係“踢得好好呀,加油呀”,咁個觀感就會fit曬」這樣的話竟然得到364個like和附和笑的emoji。之後的留言更加刻薄,有一位名叫Kay Sze的網民回應說:「通常某人得到殊榮致辭時都會多謝父母。而問侯佢母親我會覺得係認同讚揚佢嘅表現。」。有一位獨媒讀者「戴零樂」(粗口諧音)寫道:「應該話被肯定先會問候佢媽媽,佢做得好好咁解!」。

在以上事件,大家看到港人反中的情緒,而反中情緒逐漸在香港形成了「反內地人主義」,這是本文希望討論的題目。



出現「反內地人主義」,相關媒體難辭其咎 

與反猶太主義有點相似,「反內地人主義」都是一種長期藏於人們意識中,對某種族的歧視。雖然有這種思想的人只是部份香港人,但近年隨着反中情緒抗張,這種思潮不斷蔓延。打開今天香港的媒體,針對內地人的留言比比皆是,相信服務內地新移民的團體最能感受得到一些香港人的瘋狂。我們留意到此等留言存在於不少本地媒體,但以《獨立媒體》為集中地。隨意挑選《獨立媒體》任何一篇有關中國的報道,其Facebook的留言也充斥作出惡毒、刻薄針對內地或內地人的留言。

「反猶太主義」在19世紀的歐洲,尤其西班牙、德國、和俄羅斯,非常普及,通常由政府主導,導致猶太人被屠殺、襲擊、歧視、隔離是經常發生的事。隨着希特拉在二次大戰屠殺猶太人之後,國際社會反思這種邪惡的思想行為,現在反猶太主義在國際上均會被譴責。然而,這個兩世紀前的舊思想行為竟然在香港社會重現,觸發點是港人泛政治化。原來泛政治化可以引發種族歧視,人們所針對的不單單是一個政權,而是針對種族,卻沒有被社會反省,多少反映一些香港人思想的落後。

不少媒體的讀者只是群眾,沒有太多思想,他們的思考方式是跟著媒體方向的。媒體可以說是群眾思想的複製機器,有什麼樣的媒體就有什麼樣的讀者。對於培養出憎恨中國人的讀者,相關媒體實在難辭其咎。雖然有份鼓吹這種仇中思想的香港傳媒很多已經關閉了,但他們種下的種子已經發芽。一些遺留下來的媒體雖然沒有明刀明槍罵中國或中國人,但通過有技巧的文字每天作出譏諷,發芽了的種子會在這裏繼續長大,成為社會毒瘤。如果這種「反內地人主義」是由之前自由行帶來大量內地人所激發的,那麼香港人應該針對這個政策,而不是內地人。

我們發表這篇文章並不是希望引發兩地人的互相仇恨,而是希望懷有反種族思想的人可以反省。長期的被歧視已經見到後果,自由行客不來香港消費,在網絡上我們也見到一些內地人討厭香港人,有風險成為一個趨勢,令民族仇恨沒完沒了。

如果這種「反內地人主義」是由之前自由行帶來大量內地人所激發的,那麼香港人應該針對這個政策,而不是內地人。圖為以往反水貨客遊行中,示威者舉起的歧視性標語。圖片:網上


追捧馬丁路德金 卻侮辱了自由的意義

抱有「反內地人主義」的香港人不少是反中,和支持民主自由的,他們其中一個偶像是美國民權領袖 Martin Luther King, JR. (馬丁路德金)。諷刺的是,馬丁路德金在1960年代的黑人運動中,所爭取的自由,是要拆毁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隔離政策,讓黑人得到真正的自由,針對的是種族歧視。他在1963年出版的《為何我們不能再等待》 (Why We Can’t Wait) 一書已經說得很清楚。 這些香港人口中仁義道德的吹捧自由,但做着的歧視行為卻反其道而行,還好意思經常在遊行中拿着馬丁路德金的海報或名言道德化自己的行為,這是侮辱了自由的意義。

今天是馬丁路德金紀念日,他的一句名言“Hate cannot drive out hate; only love can do that.” (仇恨不能驅除仇恨;只有愛才能做到這一點),值得香港人思考。「香港人」是時候反思其反內地人主義,是否合乎道德?是否背棄了爭取自由的先輩的教導? 

馬丁路德金在1960年代的黑人運動中,所爭取的自由,是要拆毁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隔離政策,針對的是種族歧視,他在1963年出版的《為何我們不能再等待》 (Why We Can’t Wait) 一書已經說得很清楚。這些香港人口中吹捧自由,但做着的歧視行為卻反其道而行,這是侮辱了自由的意義。


其實,反內地人主義不但不道德,實在是想得太多。當你隨意遊走深圳,你會發現當地人沒有歧視香港人,生活得悠然自得,只是簡單的活著,也不像某些香港媒體為他們做出的暴發戶、恃勢凌人、無知的形象,因此一些人的憎恨、對他們的看不起的思想,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否由媒體激發的?是否憎恨一個政權就轉化到人民身上?如果是,又是否公平? 

「歧視內地人主義」只會令香港繼續分化,一個分化的社會有怎能有力量發展起來。當然令香港分化的還有香港政府所做的種種愚蠢的行為,包括在選舉體制傾側民建聯等黨派,這是另一個話題。

我們重申,歧視內地人的思想只是存在於部分香港人,不是所有香港人也是這樣,但只要一日有媒體繼續暗地裏鼓吹,「反內地人主義」的思想是難以除去的。相信要等待香港人清醒,不再跟隨此等媒體,不再做群眾,這種歧視風氣才會逐漸消失。

透視報編輯部 

2
請分享文章,支持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 loading...